张五郎身世传说及神像实物的异同比较
作者:易行舟 标签:梅山 梅山文化 民间传说 | 阅读次数:270 |
![]() ![]() ![]() |
| ![]() ![]() ![]() |
李魁
在梅山水师中,大多数尊张五郎为发源祖师,即使不尊张五郎为发源祖师的,在请神时也必请张五郎,并有记载详细的《张五郎咒》等咒语。个别水师派系虽连张五郎的名字都未提及,但在其许多法水咒语中,最后的一句总是“急急如律令”。而传说都称,“急急”是太上老君之女、张五郎之妻,张五郎得法于急急,这说明,即使是那些连张五郎名字都不提的水师派系,也与张五郎有很深的渊源。总之,学炼水师离不开张五郎,研究水师更离不开张五郎。笔者在做梅山水师田野调查中,收集到了不少有关张五郎的资料和张五郎神像实物,其中不同的水师派系,对张五郎的身世传说,有说法相同或相近的,也有说法不同的。而张五郎的神像实物,在统一的固定的倒立形象上,也因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派系不同,而对选材、造型、表达方式与含义上有所区别。下面,笔者从张五郎的身世咒语、民间传说、神像实物三个方面进行异同比较和分析。 1、身世咒语的异同比较 (1)新化县桑梓镇集中村姜家坝上水师姜孝芬本经中有一则《张五郎咒》:“奉请翻坛张五郎,急急与我下坛场,生于丙子年九月九日,亥时生下张五郎,一十二岁去学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行至龙虎山前过,思量无处降坛场。前头有只黄樟树,就是祖师大殿场。牛角一声,惊动天地,吹动樟树皮皮动,不知那皮是吾身?若有邪师来平法,花篮担水洗坛场。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顶炉香,左手拿把斩妖剑,右手雄鸡祭五猖。” (2)《海游记》(1)有一段《张世魁夫妻遭难》载:张五郎为雍州府张百万之子,名世魁,乳名五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赴试得中,被朝廷选任山东青州知府。携妻赴任,至青州嵩山岭乌虎庙,妻月英被乌虎大王捉入洞中。经太白金星点化,前往闾山学法。至沉毛江,四边无路,惟见龙虎于河中游戏,不知闾山去向,啕天大哭。引表仙师奉法主军令,引其至闾山洞府拜见九郎法主。九郎授其武艺罡法。艺成,辞法主上沉毛江救妻。九郎授其灵符三道,嘱其随身烧化,三步可打一肩斗前行,到庙中可救妻难。法主暗中又令沙王于云中随后相助,放火烧庙。世魁归心似箭,未按师父嘱咐三步一肩斗,而是一步一肩斗催符。岂知法主那三道符,乃召沙王之用,沙王于云头被符催急,先到庙中,用火烧尽庙宇,乌虎不敌,不败而走。月英因乌虎调戏不从,被监洞中,火一至,被烧死。世魁见庙被火烧尽,不见妻,大哭不止。太白金星招转月英魂魄,法水一喷,现其原像,与世魁相见。世魁同妻往闾山拜谢法主,并随法主护法。法主封世魁为五郎大将,封月英为救难夫人。 (3)安化梅城李寿宝(2)本经中有一则《翻坛咒》:“志心皈命礼:奉请翻坛张五郎,梅山祖师降坛场。要知五郎身出处,便是青州大府堂。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年间九月九,生下翻坛张五郎,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行在龙虎山前过,仔细思量无座场。此间有只黄樟树,春日热,夏日凉。鸣角一声天地动,吹倒樟树叶翻黄,大郎当即斗不过,五郎半法便高强。他把菜篮来担水,菜篮担水洒坛场。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一炉香。家家户户有名号,处处坛前有旗枪。不论神坛和庙社,不论师道降坛场。弟子虔诚来奉请,唯愿翻坛五郎亲降临。”由此可见,此咒所载张五郎生活年代与活动地区,与《海游记》基本相同,都是在唐代元和宝历年间的青州。李手抄《元皇申发科全本》中还有一段大同小异的《翻坛咒》:“志心扳命礼:奉请翻坛张五郎,祖本二师降坛场。若问翻坛身出处,从头一一说言章。生于丙子年间九月九,生下翻坛张五郎。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行在龙虎山前过,望见峨眉天大光。峨眉有只黄樟树,冬月暖来夏月凉。法角三声动天地,吹得樟树叶翻黄。左手扯叶作名字,右手扯叶作旗枪。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顶炉香。此处立起神仙府,便是翻坛张五郎。若有邪魔来斗法,菜篮担水洒坛场。担得坛场洒三转,依还收起送长江。吾今一心来上请,惟愿五郎亲降临。”此咒与姜孝芬本经中的《翻坛咒》所载张五郎出生时间相同,都是“丙子年九月九日”,只是姜经之五郎咒还具体到了出生的时辰为“亥时”。 (4)福建龙岩广济坛《咒语卷》罗东林抄本(3)中有一则福建闾山教的《五郎咒》:“焚香奉请,未说三皇并五帝,且说海上番(翻)坛张五郎,要知五郎身出处,原是青州一县人。年登七岁去学法,学得十五十六便回乡。来到龙虎山顶过,思量此处作番坛。五郎勒马回头看,看见此间好住所。中间一条黄樟树,就在此处立番坛。便将菜篮来挑水,菜篮挑水洗番坛。迁作此山壬丙向,海水团团绕四方。家家门中有名字,处处门前挂旗枪。借问何人有此法,海上番坛张五郎。敕到奉行,急急如律令。” (5)李怀荪在《梅山神张五郎探略》(4)中介绍了一则湘西南梅山教《五郎咒》:“奉请翻坛老祖张五郎,祖本二师下坛场。要问五郎身出处,甲子年间九月十九生下张五郎,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身往龙虎山上过,虎龙山上放毫光。手执牛角一声天地动,吹得江水都变黄。只见花篮来挑水,花篮挑水洒坛场。洒了七天并七夜,一心挑水下长江。左脚顶戴一碗水,右脚顶戴一炉香。左手提起飞毛箭,右手提鸡敬五猖。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 (6)陈子艾、李新吾在《张五郎与蚩尤、盘瓠的关系》(5)一文中介绍了两则咒语。一则为新化白溪镇洪竹村师公陈益生的《祖师咒》:“志心皈命礼:奉请翻坛张五郎,祖本二师降坛场。丙戌年间九月九,亥时生下张五郎。行从龙虎山前过,望见天师好座场;行从峨眉山前过,望见峨眉天大光。峨眉山上有只黄樟树,春月冷,夏月凉;上生一枝通天去,下生一枝朝庙堂。三月排兵砍不倒,四月排兵砍不行(音háng)。只有五郎法力大,花篮担水洒坛场。鸣角一声天地动,吹倒樟树叶翻黄。吾今有请望来临,大赐雷威加呵护!”另一则为新化奉家镇月光村老猎人黄金城的《五郎咒》:“奉请翻坛倒洞张五郎,祖本二师降坛场。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张。行到龙虎山前过,望见峨眉好月光。青石板上打中火,思量梅阁好住场。左脚升起一碗清凉水,右脚升起一炉香。岩山顶上去安宿,篾笼担水洗坛场。手执牛角吹一声,吹得樟树叶翻黄。我今观诸五郎将,五郎领兵亲降临。” (7)《中国歌谣集成湖南卷•湘潭市分卷》中有一篇《巫歌•启下坛》载:张五郎原名张志魁,南宋孝宗六年(1168)中状元,偕妻五娘去庙进香,“庙神”见五娘美貌,一阵妖风摄去。经观音菩萨指点,上雪峰山学法救妻,拜在雪峰白老祖门下。艺成,拜别恩师,下山救妻。谁想,在雪峰山学法期间,白老祖的独生女白娘爱上了他,提出“配鸳鸯”。张五郎不同意,白娘娘却矢志不移。在张五郎离师下山时,白娘娘交给了他一个宝盒,并告知自己藏身于内,帮他去救妻。张五郎路上生疑。不遵嘱咐,未到河东就擅自把宝盒打开。白老祖的飞刀把刚开盒的女儿斩为三段。于是,白娘“脑壳一滚成了神,白氏一娘上青云;身子一摆成了神,白氏二娘显法身;两腿一摆成了神,白氏三娘救万民。”就这样,张五郎和白娘娘都成了梅山神,做了人世间降龙伏虎、翻坛打庙的傩神。 (8)笔者家传的一个1976年手抄点穴疗伤本经,内有一则《翻坛咒》:“奉请翻坛张五郎,祖本二师降坛场。丙子年间九月九,生下翻坛张五郎。一十二岁去学法,三十六岁转回乡。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顶炉香。左手提把飞芽剑,右手雄鸡念五猖。行至龙虎山前过,思量两个好坐场。东京山上黄樟树,冬月炎火夏月凉。手提龙角吹三声,吹得樟树叶翻黄。大吹三声天地动,小吹三声地翻黄,三吹石头如粉碎,四吹野鬼走纷纷。唯有三哥勇力大,篾箩(6)担水洗坛场。不论师教并道教,也都要学张五郎。挑在坛中宿一夜,依然挑起下长江。弟子念动翻坛咒,唯愿祖师降来临。” (9)新化聚岚宫14代传人周会源雷醮本经中有一则《五郎咒》:“奉请翻坛祖师张五郎,祖本二师降坛场。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行到龙虎山前过,思量无个好歇场。东正山前安一宿,又见峨眉大天光。殿前有只黄樟树,春月暖来夏月凉。鸣角一声震天地,吹得樟树叶翻黄。便将竹篮来挑水,竹篮担水洗坛场。一番大王归东海,东海无处立坛场。二番大王归南海,南海无处立坛场。三番大王归西海,西海无处立坛场。四番大王归北海,北海无处立坛场。五番大王归中海,中海无处立坛场。家家坛内有名字,处处坛里有旗枪。不问师人并僧道,闻名诸神降坛场。”(参见《梅山蚩尤文化研究》(二)曾迪所著《新化县道教源流暨聚岚宫雷醮阐事》一文。) (10)冷水江市中连乡民主村三组水师李谟田向笔者介绍了他们本经中的一则《张五郎咒》:“翻天倒地张五郎,急急与我下坛场,三十六岁去学法,七十二岁转回乡。龙凤年月九月九,午时生下张五郎。人间有事来相请,飞云打马下坛场。不怕大鬼千斤重,不怕小鬼重千斤,如有邪魔不服者,五雷一声不认情。” (11)冷水江市畜牧局水师李清泉本经中有一则《张五郎咒》:“翻坛倒硐姜(张)五郎,一十二岁去学法,三十六岁转回乡。寻到老君殿前过,拜见老君不起身;寻到西眉山上过,西眉山上早行人。看见蔡郎来挑水,蔡郎挑水洒坛场。左手端碗清凉水,右手拿起一炷香,口中咬把飞毛剑。左手拿来斩妖怪,右手拿来斩邪精。敕封下坛场,翻坛倒硐姜(张)五郎。吾奉五猖兵马,急急如姜(张)五郎律令敕。” (12)吴法通本经(清抄本,笔者购于新化古玩贩处)中有一则《张五郎咒》:“翻坛倒洞张五郎,祖本二师降坛场。丙子年间九月九,酉时生下翻坛张五郎。一十二岁去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行。到龙虎山前过,思量何日立坛场。冬月冷来夏月凉,鸣鼓一声吹天地,吹倒樟树叶翻黄,若有邪师来斗法,雷轰轰,雨茫茫, 菜篮担水洒坛场。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顶炉香,左手执把飞毛剑,右手提鸡祭五猖。祭起阳兵千千万,祭起阴兵万万千,家家坛内有旗号,处处坛里立长枪。不怕高山并低庙,五郎一到便安康。弟子坛前奉请,惟愿番坛祖师亲降临。” (13)冷水江市运输公司水师刘化正本经中有一则《张五郎咒》:“下坛张五郎,十二岁出拜法,三十六岁转回乡。横在华山前面过,进山只好立营场。山中有棵黄樟树。春菜(叶)青来夏菜(叶)黄,门脚一声震天地,门脚二声震鬼行。天也香,地也香,我今奉请敬香灵。左脚头上顶碗水,右脚头上顶炉香,左手拿把鸡茅箭,右手拿来发五昌。发起五昌雄兵计,护助弟子来开官。” 综合以上2个故事13则咒语,可以得出张五郎以下不同身世信息: ①张五郎原名张世魁,他的父亲名叫张百万。(据《海游记》与《巫歌•启下坛》) ②张五郎的出生地为雍州或青州。(据《海游记》与李寿宝《翻坛咒》等咒语) ③张五郎的出生时间可以做出五种不同推断: 一是周景王二十年丙子(前525)九月九日亥时(因载明张五郎生于丙子年九月九日亥时的各种咒中,都认为张五郎是太上老君的女婿、急急的丈夫,太上老君相传就是老子李耳,老子与孔子都是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曾问礼于老子,与老子年龄相近或稍小,故张五郎年龄要比孔子稍小方合逻辑,这样推断丙子年当为公元前525年,比孔子小26岁)。 二是周敬王五年丙戌(前515)九月九日亥时(理由同上,比孔子小36岁)。 三是周景王八年甲子(前537)九月十九日(理由同上,比孔子小14岁)。 四是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20)九月九日,没有具体到哪一年。 五是宋孝宗干道四年戊子(1168)前二、三十年。 ④张五郎是巫教的神祗之一,是梅山教发源祖师,12岁去学法,36岁学成回乡,是太上老君之女急急传的法。也有称他先是书生,中试被选为朝廷命官后因救妻习武学法,拜闾山法主或雪峰白老祖为师。 ⑤张五郎的活动地区主要在山东青州一带,但他学法、传法、护法,与儒、释、道均有关系,并开师教先河,涉及湖南、江西、四川、福建、贵州、云南等省。 ⑥张五郎在学法过程中有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其成神的形象为翻坛倒立形象。 笔者通过对比研究认为:张五郎的身世一直是一个谜,很难考证,甚至无法考证。梅山教各派共奉张五郎为启教主神,尊张五郎为梅山法主,其神格是能发猖兵的“兵主”,其原型蚩尤中重迭有盘瓠的身影,并融入了道教精神,传说张五郎是太上老君的女婿、急急的丈夫,法术系急急所传。而其它教派如闾山教等,则把一个学法救妻然后护法归山的具指的人张世魁(或张志魁)作为张五郎的原型。各种故事传说千奇百怪,仅一则短短的《翻坛咒》或《五郎咒》,也不知有多少个版本,而内容各不相同,对张五郎出生日期的记载也各有差别。因此,笔者认为要明确一个观点,张五郎是一位抽象的神,而不是一个具指的人,他的不同的神格代表不同的教义与信仰,他的不同的身世传说以及各种各样的《翻坛咒》、《五郎咒》,都是信奉他的教派对他各自的感情寄托。 2、民间传说的异同比较 笔者通过调查水师,采集到张五郎多种不同传说。下面介绍六种: (1)姜孝芬向笔者介绍:张五郎十二岁发心到昆仑山老君那里去学法术,走着走着迷了路,正巧老君有个女儿叫急急,在路边洗衣服。张五郎就问急急:“你知道老君吗?”急急反问:“ 你找老君干什么?”张五郎说想找老君学法术。急急见张五郎长得俊美,就动了心,想嫁给他,所以她带张五郎回家,故意对老君说:“ 有个姓张名叫五郎的人要找你比法。”老君当时就要张五郎把后山的大树用木斧头砍倒。张五郎无法用木斧砍倒一山树木,只好在山里伤心地哭。中午时,急急帮他送饭去,见张五郎在哭,就安慰他,并使法术把树全砍倒了。到了第二天,老君将一把木锄头交给张五郎,要他把砍倒的树根都盘出来,把整座荒山开成土。张五郎到山里后,又发愁地哭。急急又使法帮他把树根盘出,把山开成土。第三天,老君把三斗三升油麻种子交给张五郎,要张五郎到后山种下。当时,急急暗中嘱咐他,要他千万不能抛种油麻,可张五郎很老实,到山里便将油麻全部抛种在土里。第四天,老君要他把油麻种子全部收回来,他哪里能够收回油麻?急急在给他送饭去的时候,使了法术,把所有的鸟都呼来帮助捡油麻。回家后,老君量油麻种,少了三升三合。老君大怒,急急向父亲讲情,说东量西散,少三升三合是没办法的。老君便把张五郎赶走,急急就随张五郎私奔。后来老君发现女儿跟张五郎私奔跑了,心中大怒,便放飞刀想杀了张五郎。急急用法术把飞刀收下,用鸡血涂上飞刀再放回去。老君看后知道是鸡血,又放飞刀。急急收下飞刀,只好要张五郎把手指咬破,用手指上的血涂在飞刀上,再放回去。老君这才方肯放过张五郎。后来,急急和张五郎跑到一个地方,在一棵很大的樟树下立坛学法,急急教给他法术。炼到最后,张五郎可以用麻筛担水洒扫坛场,还可以把自己的头砍下来翻一个筋斗去接好。有一次,张五郎将头砍下,翻个筋斗去接,正好被一个妇女拦住讨水,把张五郎的头搞反了。因为张五郎把头接反了,故张五郎被称为翻天倒地张五郎。我们炼的水,就是由张五郎传授下来的,在我们的本经中,不管请哪路神仙,咒语的最后一句,都是“急急如律令”,这就是说张五郎的法术是从太上老君到急急再传给他的。 (2)刘化正向笔者介绍:张五郎,十二岁到老君那里去学法。老君看不起他,但老君的女儿急急喜欢他。老君要张五郎把一山的树全砍掉,急急使法帮他一下子就砍掉了。老君要张五郎把一山的树根全部挖出来,急急又使法帮他一下子就挖完了。老君要张五郎把三担六斗油麻子种掉,急急叫他不要去种,但张五郎一下子就全种了,等到老君要他将油麻全收回来时,才知上了当,后悔没听急急的。急急使法,令鸟把油麻子从地上一粒粒捡起来,但捡来捡去,最后还有六斗没收回。老君知道女儿心在张五郎那边,就想抓他们的把柄,抓到了把柄就可以处置他们。老君就端了碗饭给张五郎吃,在饭中做了法,放了药,只要吃下去了,张五郎就会与急急做爱,老君就可当场捉奸。急急把饭给哮天犬吃了,结果哮天犬降入凡间,狗公狗母性交,来来回回扯不动,搞了一个多两个时辰。急急就借机带张五郎逃跑。老君就放飞刀,飞刀在两百里以内没有见血不回飞。急急赶忙举起一根竹杆子,高过人头,竹杆上面昂首立着一只雄鸡。飞刀将雄鸡杀了,就返回老君那里。急急叫张五郎用红布带子缠了头,脑壳上也有红的,老君就算不到了。这样两人才跑掉,但没有地方安身。走到一棵黄樟树下,安了身,立了坛场,急急教张五郎练法。张五郎后来练到能用碳筛担水,能把自己的脑壳砍掉又粘起来。有一回,他把自己的脑壳砍下来,翻了个筋斗去接,没注意,粘反了,成了翻天覆地张五郎。 (3)另外四种传说,前半截故事情节与前面两种基本一致,都是张五郎向太上老君学法,老君不愿意教,其女急急喜欢上了他并助他斗赢了老君。后半截结尾则各不相同:一说是老君放出大脑壳南蛇来追,五郎倒挂路旁篱笆桩上躲蛇,急急抛月经带治住了已爬上篱笆桩的蛇,才救了他。一说是有次张五郎行法事吹牛角,急急以为是别人来抢香火,顺手拿根纺棉花的签子插到柴火里,五郎顿感肚痛跑回家来,急急才知道是厌了自己的老公,就要他赶快在神翕下放水盆,脚朝上双手入水以解厌,并让他不要再外出行香火,她可叫天下行道人都敬奉他。一说是张五郎当上梅山法主后,常常在急急面前摆男人架子,急急激将他不会倒立走路,五郎受激就倒立,急急趁机用“定身法”把五郎定住了。一说是张五郎功德圆满后,有次去踏山,冷不防被一猛虎扑过来而滑跌悬岩,倒挂在一株枫树上尸解而去。(此四种传说见陈子艾、李新吾所撰《张五郎与蚩尤、盘瓠的关系》一文。) 3、神像实物的异同比较 笔者在开展梅山水师田野调查中,见到并上手过张五郎木雕和石雕神像10余个,并先后征集到了张五郎石雕神像1个、木雕神像2个,纸本肚腹符讳形象1张,同时还在李新吾所拍冷水江市档案馆馆藏文物照片中,找到了2幅三清牌张五郎神像。现将这些神像实物图片和有关文字说明集中刊登于此,以作比较。神象实物图片见图1至图6,文字说明如下: 图1为清末张五郎石雕,未开光,青石料,高28cm、宽12cm、厚10cm、重9.1kg,笔者2004年8月购于新化县粮品加工厂木雕收藏爱好者邹霞林处,邹则在新化洋溪乡下收购,实物现存笔者家中。 图2为清末民初张五郎配法座木雕,开过光,已无肚腹,樟木料,通高36cm、宽10cm、厚7.5cm,其中张五郎雕像高21.5cm,法座高14.5cm,笔者2005年3月购于新化圳上收藏爱好者陈胜华处,陈则在圳上本地收购,实物现存笔者家中。 图3为清末张五郎木雕,开过光,已无肚腹,樟木料,手臂残,高18cm,披红缠置于独特的三齿铁钯上,钯总长1155cm,齿长19cm,齿宽12.5cm,钯上设有香台,香台插满了香,笔者2006年4月初购于冷水江市人武部叉路口,当时一年近七旬的老者,正持此张五郎木雕铁钯在沿街挨家挨店挨摊化缘,口中念念有词,说张五郎到谁家就保佑谁家四季平安等等,实物现存笔者家中。 图4为明万历木雕新化太阳上八都马鞍山地主刘君九郎肚腹兵马符中的张五郎神像,白棉纸本,顺冶十五年(1658)丹青赤壁曾氏绘,兵马符全长32cm、宽9.5cm,张五郎画像高9cm、宽5cm。刘君九郎木雕脑后和背心两处开光,肚腹齐全,其中载顺治十五年、康熙癸巳年(1713)、道光五年(1825)年款的开光肚腹3张,其余各时期符咒肚腹10余张,张五郎兵马符为符咒肚腹之一。笔者2005年5月购于新化邹霞林处,邹则收购于新化乡下,实物现存笔者家中。 图5、图6为清末三清牌张五郎神像,纸本,高22cm、宽13.5cm,李新吾摄,实物现藏于冷水江市档案馆中。 注释: (1)《海游记》:全名《显法降蛇海游记传》,海北游人无根子集,明建邑书林忠正堂刊,是一部以陈靖姑为线索,以陈靖姑信仰传说为主要内容,以弘扬巫教为主旨的神话小说。 (2)李寿宝:安化县梅城西十五里水溪村法师,精通佛、道、巫三教。 (3)罗东林抄本:叶胡生先生在1997年“中国梅山文化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论文《共生文化圈之巫道文化形态探讨》,介绍了福建龙岩广济坛《咒语卷》,罗东林抄本即此《咒语卷》。 (4)《梅山神张五郎探略》:系李怀荪先生在1997年“中国梅山文化学术讨论会”上提交的一篇论文。 (5)《张五郎与蚩尤、盘瓠的关系》:即陈子艾教授、李新吾先生所撰《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一)》中的第四章。 (6)篾箩:一种南方常用的竹编挑货工具,方底圆口,多用于挑谷和挑米,编织比篾筛、炭筛要细密。 2006.6.5 作者简介: 李魁,男,1968年12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中国诗歌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梅山蚩尤文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娄底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冷水江市作家协会、冷水江市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先后在《工人日报》、《解放军报》、《诗刊》、《绿风》等省级以上报刊和 “榕树下”、“红袖添香”等著名文学网站发表文学作品860余篇(首),先后获得“湖南省第十一届青年自学成才奖”等多种省级以上奖励。先后出版文学专著6种。“榕树下”、“红袖添香”网站均有其作品发表后自动生成的文集(榕树下为《诗想者1文集》,红袖添香为《一叶清荷十夜凉》)。《中外名人辞典》、《中华创业功臣》、《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湖南文艺家名录》、《中华诗人大辞典》等30余部辞书收入了他的辞条。 除了业余文学创作之外,他还热心抢救、保护和收藏地方文献与文物,进行梅山水师和谱牒文化研究。从1998年开始,历七年之功,已收集到了《春秋左传注疏》、《读史方舆纪要》、《楚宝》等600余种2200余册善本古籍,珍藏了从清康熙到民国年间本土各种族谱80余个姓氏2000余册,收藏高古瓷500余件、本地高古瓷瓷片上千片,收藏花板木雕、功德画、刷书雕板等民俗文物杂件上千件及大量抄本、稿本和秘传本经,为文化研究积累了资料,打下了基础。从2002年开始,投入了较多精力已做田野调查,并写出了《梅山水师及其灵符法水探秘》、《梅山水师的个案调查与异同比较》等长篇调查报告,参加第三届全国梅山文化研讨会和中法合作民俗文化研究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