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梅山文化的历史真相浅探

梅山文化的历史真相浅探

作者易行舟 标签湖湘文化 梅山文化 民间传说 阅读次数:153

曾维君, 唐松青

内容摘要: 本文在确定梅山文化的地域范围及其基本表现层次的基础上, 对梅山文化的生存背景进行了阐述; 同时从民族
文化融合与流变的角度, 对梅山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淡化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并综述了近代梅山文化的诸特征, 以突出其浓郁
的地方色彩和丰富的历史内涵。
关键词: 梅山文化; 宋代; 流变; 特征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5152 ( 2007) 04 - 0071 - 03
作者简介: 曾维君( 1960— ) , 邵阳学院历史学副教授。唐松青( 1962— ) , 湖南新化县上梅中学历史高级教师。湖南邵阳422000

一、梅山文化的原始状貌

( 一) 传说中的黄帝、蚩尤与梅山
据《史记》记载:“(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黄帝南伐,至于召陵,登熊山。”熊山即今湖南安化与新化交界之处的九龙池山,因黄帝到此,捣毁了蚩尤老屋,而后将此地命名为熊山。蚩尤为九黎君,为南方各部之首。蚩尤死后,天下复乱,黄帝命作蚩尤旗绘蚩尤像去安抚天下,天下才安定下来,而其余部不断向西南发展,并把农耕文化带到了各地。这一时期,可谓梅山文化之发端。可从现实文物与古迹及史料的吉光片羽中见其端倪。远古部落或族群之间的正常交往或冲突,客观而言都促进了文化的扩展或融合。梅山文化当源于这久远的传说时期。

( 二) 北宋以前“不服王化”的梅山诸蛮及其流变
“梅山”名称,相传始于西汉。其来由众说纷纭,或因越王勾践的后代、汉初长沙王吴芮的部将梅鋗定居于益阳而得名;或因其地盛产梅而得名;或因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为楚王所辖之地,楚王姓芈,而苗语中“芈”与“梅”古语谐音,故而得名等等。经历史考察及田野调查,后两者当较为合理,或两者综合也有一定道理,并后两者又恰能说明梅山文化之地域。今梅山区域内以“梅”命名的小地名有近百余处。古梅山,莽莽苍苍,绵延千里,于今言之,地处湘中山区,雪峰山东南麓,地势从西向东倾斜,资水横贯境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地形地貌多样,高山叠嶂,峰峦挺拔。土地肥沃,各类资源丰富。晁补之《开梅山》诗云:“峦岩盘嫩阂群蛮,南北之帝凿混元,此山不圯藏云烟。跻攀鸟道出荟蔚,下视蛇脊相夤缘。”梅山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产生与发展的。

从先秦到北宋之前,梅山尚处于一种自然的松散的社会形态。周时为荆州之域,春秋属楚地,秦属长沙郡,汉为长沙王国益阳地,三国为吴邵陵郡地,南北朝属邵阳,隋时属潭州,唐为邵州地,五代地属邵阳。历代史籍对其称谓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称“荆蛮”,汉代称“长沙蛮”,隋代称“莫徭”,唐代始有“梅山蛮”之称。

先秦时,“淮夷蛮貊”指东方民族,“百蛮”指北方民族,“蛮荆”则是指南方民族。春秋时,楚境内已有不少民族以“蛮”自称。到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

《后汉书•南蛮传》载,战国初期,“吴起相楚悼王,南并蛮、越,遂有洞庭、苍梧。”蛮人长期居住的洞庭地区遂为楚攻占。《史记》载:“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蛮夷,始置黔中郡。”这样,中原势力又进一步进占了蛮人居住的湘鄂川黔地区。在此期间,因楚灭越,百越民族分散江南,其中杨越一支多分散于汉、湘、资、沅、澧、赣及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域,也成为后来“梅山蛮”的一个重要来源。

秦汉时期,蛮族以槃瓠、廪君、板楯三者最大。槃瓠蛮因以神犬槃瓠为图腾而得名。秦汉时,因其居住在武陵郡(今湘西、黔东及鄂西南边缘地区)、长沙郡(今湘中、湘南地区),故又称“武陵蛮”或“长沙蛮”。“梅山蛮”归属其中,其地有雄、樠、辰、酉、武五溪,故又有“五溪蛮”之称。魏晋南北朝的蛮族是由秦汉时期槃瓠、廪君、板楯三支发展而来,但在活动范围上有较大的变化。居住湘中、湘西的槃瓠族,魏晋时始向北、向东发展。南北朝时,依托险阻,部落众多,散居数州。自永嘉乱后,中原扰攘,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洛阳)萧条,诸蛮无所顾虑,渐得北迁,以至陆浑(今河南方山)以南,满于山谷。南北朝是蛮族与其他民族相互融合的重要时期。《隋书•地理志》载:今整个湖北和豫、皖、赣、湘部分地区,当时多杂蛮族。与汉人杂居者,和汉人没有区别;地处山谷者,则言语不通,嗜好、居处全异。大概留居今清江流域的廪君族和湘西、湘南的槃瓠族仍保持其民族特点,其余地区则已渐与汉族融合。

隋唐时,梅山地区相对安定。晚唐至五代军阀混战,湖广就出现了“南平国”和“南楚国”。处于其间的澧州峒蛮向琅在张家界自立为向王天子,并派人与梅山峒蛮联系。梅山峒蛮得之大受鼓舞,蛮酋顿汉凌便切断长安至邵州的国道,不向朝廷纳贡,自此出现“不与中国通”的局面。到五代末年,梅山峒蛮在左甲领扶汉阳和顿汉陵的领导下,势力遍及雪峰山北端各蛮峒,纵横数百里。梅山先民,即“梅山蛮”分为十峒,为首者称“左甲首领”、“右甲首领”,或“峒主”、“峒长”等。峒民有扶、苏、向、兰、青、赵、卜等姓,称“熟蛮”;还有为逃避战祸等原因迁入梅山定居的外姓,如陈、邹、刘、罗等,称“生蛮”。“梅山蛮”长期居住山林,剽悍顽强。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都想用武力征服他们,但都没能成功。不归王化,其维持社会秩序的是宗族制,首领为族老,但族老没有超越于他人的权力和地位,他的身份依旧是平民,只在族内大事中起主持作用。他们的用人原则是“唯德与能者居之”,如著名梅山蛮首领扶汉阳本是汉族移民,姓包,但因其能文能武,本领非凡,仍被徭民推选为左甲首领,尊称“梅王”。

( 三) 宋代以后梅山文化的发展

梅山自宋归置后,梅山文化进入鼎盛与全面发展时期,这可从“梅山蛮”与中央王朝及周边族群的交往体现出来。梅山地区正式归附封建中央王朝后,正统的封建文化并没彻底改变梅山居民的生产或生活方式,这与当时地理环境及社会状况有密切关系。

《宋史•梅山峒传》载:“上下梅山峒蛮,其地千里。东接潭(潭州,今湖南长沙)、南接邵(邵州,今湖南邵阳),其西则辰(辰州,今湖南沅陵),其北则鼎澧(鼎州,今湖南常德)。”即梅山地处今天的洞庭湖以南、南岭山脉以北、湘沅二水之间,成西南—东北走向的资水流域到雪峰山区,土地面积近5 万平方公里,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边缘区域向湘中丘陵山地延伸的地带,地形复杂,环境独特,因而山民据险以居。宋熙宁开复梅山后,其具体地域,“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接邵阳白沙砦,北界益阳泗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据此两处记述,可认定古梅山地大致相当今湖南之新化、安化、冷水江全境及今新邵、涟源、隆回、溆浦、桃江等县市部分地域。

北宋在平定南唐之后不久,太宗曾派兵进攻梅山,俘斩峒民数千,激起峒民的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领扶汉阳率领下,攻打北宋边界。宋太宗令客省使翟守素调潭州兵镇压,俘斩峒民二万,仍未使“梅山蛮”屈服。宋仁宗开始改变对“梅山蛮”的政策,庆历七年(1047 年),潭州知州刘元瑜派人入梅山,招抚峒民四百余人。嘉佑八年(1063 年),益阳知县张颉向朝廷建议开拓经营梅山,取消不准峒民耕种与益阳接界之地的禁约。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 年),湖南转运副使范子奇奏请朝廷,建议对梅山蛮“宜臣属而郡县之”。蔡煜继为湖南转运副使后,又奏请朝廷,主张对梅山蛮”使为士民,口授其田,略为贷助,使业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宋神宗采纳臣下的意见,决定对“梅山蛮”实行怀柔政策,派专使进山言和。熙宁五年(1072 年),潭州知州潘夙、湖南转运副使蔡煜等受命和平解决梅山问题,他们委托武冈县尹郭祥正等分别与梅山各峒首领磋商,终于取得大部分首领的默许。同年,朝臣章惇奉命开梅山,从此梅山归附北宋中央王朝。北宋在梅山建筑二邑,上梅山筑一邑,命名“新化”,取“王化之新地”之意;下梅山筑一邑,命名“安化”,取“人安德化”之意。为此,章惇先后作《开梅山歌》和《出梅山诗》,形象地记录了这段历__史,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归顺前及归顺后的梅山蛮与封建中央王朝的矛盾时隐时现,有时甚至十分尖锐。自宋太宗调兵镇压,“俘斩峒民二万”之后,瑶民就开始“逃逋”,向南迁徙。归置之后,北宋政府采取怀柔政策,并逐步移入大批汉族,以改变梅山蛮的生产生活方式,双方短期内彼此相安。随着封建势力的深入,政治上的压迫,无休止的徭役赋税,使民族矛盾又凸现出来。

如徭民中流行的一首山歌就反映了这一史实:“地下山多路不平,天上云多月不平。田里谷多饿死崽,朝中官多不太平。”南宋钟相(武陵人)、杨幺起义,是为蛮、汉人民共同与中央政权对抗的典型事例,体现了梅山蛮的强悍。又据宋靖州教授李诵在其《平蛮纪略》中载:“中峒姚明教等及诸团(峒)与淳熙三年争附为乱,其众数千,其锋甚锐。”淳熙十年(1183 年),又有安化蛮在蒙光渐领导下起义。

元朝在1276 年灭南宋,次年南下,梅山人张虎、周龙于新化起义,元在对农民起义进行镇压的同时,对南方“夷蛮”实行了“以夷治夷”政策———对于顺服的蛮族首领授以官职,使之管理其族属,即“土司制度”。但由于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至使梅山地区起义不断,元顺帝至正八年(1348年),湘乡知州被起义军所杀。至正十二年(1352),易华率军入双峰,联合梅山各族与元对抗长达十年之久。

明武宗正德元年至五年(1506—1510 年)间,雪峰山麓多次山洪爆发,资水泛滥,农民以草根为食,李再万父子被迫起事。崇祯八年(1635 年),梅山人魏龙宁、江长子起义,并曾两次攻宝庆府。由于交通阻隔,缺乏交流等因素,梅山居民仍显现出具有语言文化差别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左右着他们的社会发展。但从明后期始,封建文化逐步深入梅山,当地居民生活或生产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梅山文化也随之进入淡化时期。如: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虽距宋熙宁五年(1072 年)开梅山已有544 年,但从《新化县志》看,该县在这期间的举人、进士以上的文化名人只有6 人,这说明梅山当时仍很不开化,外来文化对当地文化的影响不大。但是在明万历四十四年之后的390 年间,新化的举人、进士以上的各类文化名人约有100人,可见封建文化已明显浸融其中。在这期间,梅山文化已发生了诸多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自宋之后,移民运动不断,元末形成一种声势,至清中期结束,其间高潮迭起。据专家根据族谱和方志考证,湖南、湖北移民的地理特征非常鲜明:迁入今湖南、湖北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十四个省区,其中江西又占移民总数的90%;而向外迁徙的两湖移民,其迁入地主要是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八省。因此,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说。在这种大规模的迁入与迁出的同向运动中,世代居住在梅山地区的大部分瑶人终于离开了梅山,向湘南、湘西南,乃至两广、贵州、甚至海外迁徙。新化徭人就是在明末始徙殆尽的。

二、梅山文化的主要特征

梅山文化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条件下,历悠悠岁月逐渐形成,因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丰厚的历史内涵,其色彩缤粉,淳朴奇特,至今仍有余音。综合有关学者研究成果,梅山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风淳朴、剽悍。这是由梅山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决定的。其民风首先当为淳朴,同治《安化县志》载:“人多纯朴”,“地足渔樵而人乐业,俗尚弦歌”。历以诚信为处世之本,重名誉,讲信用,童叟无欺。宽和大度,互助友爱,乐善好施。因其诚,故不为人所戒惧而乐与之交;亦不因贫穷而弃义,不为过失轻易责人,如今隆回、新化人均以“好客”、“朋友多”闻名周边。此外,梅山人具有剽悍尚义精神,史称其”性剽悍,历不服中土”,直至北宋政权由抚威并举到主施怀柔之策才基本归服,这充分显示了梅山居民自古以来强硬不屈的性格。现今新化等地人仍有尚武、习武的风气。

二是颂歌成风。与中原相比,梅山一直是欠发达地区,因文明程度不高,梅山史料自身并无文字记载,以至史实一直是失于传而止于猜测之中。但对于文明,梅山先民也有自己的传承方式,那就是山歌,这些山歌一代代口口相传,经过多少人的加工,脍炙人口,成为梅山文化中一大亮点。梅山人以山歌言志,劳动要唱,婚嫁要唱,丧葬要唱,因而山歌的内容涵盖了梅山先民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迄今挖掘保存的大批山歌中,以抒情短歌居多,而叙事的少,少数叙事山歌里头记载的一些史实与官方记载的史料大相吻合,为研究梅山文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三是方言特色。现在梅山地区保留了大量能够反映北宋以来梅山人风俗的词语。如“打老虫要副胆,打野猪要副板”。说的是射猎老虎(当地人称“老虫”)要勇敢沉着,捕猎野猪要做好死的打算。这个谚语与当地的”乌龟要守住一副壳,死人子要守住一副木”等谚语联系起来,说明梅山人是实行土葬的。

四是饮食文化。梅山食品独具特色,融合了本地先民和沿海齐、越移民以及瑶、苗、汉各族人民生活习性,其代表性食品“十荤十素十饮”不愧为中华饮食文化之精华。“十荤”中,水车的柴火腊肉已相当著名,生肉胙、开水煮石蛙也成为梅山的代表性菜肴,酸坛子泡蜥蜴更是远近闻名;“十饮”中以擂茶、甜糟醪、苡米酒、凉树水为典型,流传至今;“十素”中的奉家糍粑、蕨粑,是逢年过节的送礼佳品,白溪豆腐已成著名商业品牌。

五是时令风俗。梅山人对岁时节令十分重视,多以农历纪年为标准,盼丰收,祈吉祥,反映了农耕文化的传统习俗。立春时,农家要祀“春牛”,并观天象,有“但得立春晴一日,家夫不用力耕田”的民谚。过年节,家家张灯结彩,贴春联,放鞭炮,腊月三十全家要围炉欢聚,一起“守岁”;次日黎明时出行迎财神、吃“年饭”,且要边吃边等天亮,喻“日见光明”之意;从正月初一至十五,相互串门“拜年”,进门便是喝酒,热闹非凡。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吃“元宵”,舞狮龙,船民还要“庆河神”。农历“四月八”这一天,普遍流行“嫁毛虫”、“牛歇肩”的风俗,绥宁则流行过“姑娘节”,城步有“吃乌饭”的习俗。

六是民间异俗。梅山民间的很多风俗,如正月闹元宵,立春送春牛,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饮雄黄酒、挂艾菖莆、划龙船,中元节烧包祭祖,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腊月二十四祭灶,除夕守岁等,与广大汉族地区一样。但有一些奇风异俗却折射出当年梅山人的生活。如六月“呷新”,在农历六月新禾出穗之时或于立秋前,择卯日取新米并酒肉祀神,以酬庇佑之恩,同时也借以使自己饱呷(方言,吃之意)一顿,所以叫“呷新”;又如“打福神”,资江船户在顺利完成一趟运输之后,酤酒买肉大祭河神,然后围坐锅边,分享祭品;再如中秋烧宝塔,即在八月十五夜,青年儿童,拣些片石瓦砾,垒成宝塔状,中空,内径约两三尺、高约六尺,内燃木柴,约一个时辰后“宝塔”周身通红,火焰自石、瓦缝隙中窜出,与明月争辉。人们以”宝塔”是否烧得红透来占卜明年的丰歉。

七是宗教信仰。大约在唐初佛教传入了梅山,唐代建于下梅山的五座佛教庙宇,最早的建于太宗贞观年间。但在长期的孤立发展中,梅山蛮有了自己的宗教,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有学者给梅山各类教派统一成一种宗教———“梅山教”,但有些学者以为不妥,因这些宗教派别没有统一的哪怕是极松散的组织,也没有统一的教义。师公教与梅山教是道教在梅山发展的两个支派,梅山土生土长的宗教应是“巫教”,其在梅山的历史更为久远,巫师在梅山蛮中有一种独特的位置,是精神文明的执掌者,男性巫师称“先生”,代表上天男性诸神,女性巫师称“娘娘”,代表上天女性诸神,他们平时与他人无异,唯有在祈福、驱鬼、祭祀等活动中享有高贵的权利,是所附之神的代表。


原文载《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 年第4 期

易行舟(yixingzhou)于 2008-10-28 19:11:42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