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浙江民间剧团运行方式解密
作者:佼苓 标签:洪飞 花脸 越剧 张赛红 | 阅读次数:153 |
![]() ![]() ![]() |
| ![]() ![]() ![]() |
转自北京越剧艺术研究会论坛 浙江民间剧团运行方式解密 我给戏曲存在的方式主要分为三种: 一:国营剧团(专业剧团)。 二:常年在农村演出的民间职业剧团。 三:由戏迷和票友成立组织的沙龙或联谊会、协会等团体。 对于前后两种大家都不陌生,但对民间的职业剧团也许了解不多。 以下就讲讲她们的生活和演出。(以下所说都是越剧团,在浙江台州,戏班都是越剧戏班,戏迷也都是越剧迷。) 剧团演出主要是广场式演出。在浙江一带几乎每村都有‘庙’或‘殿’,供奉着‘老爷’。在‘庙’或‘殿’对面或不远处就会有戏台。一般演出都会选在‘老爷’的‘寿辰’或中秋节、元宵节等节日,现在有时也会选在五一或十一黄金周。演出费用或由村委会出,或由村干部挨门逐户的按照人口收取,也有有钱的年青人独自或几个一起出资(这种情况不是很多)。演员们的住宿会给安排在村里的‘老年协会’的楼里,由于戏班人多,往往没有足够的房间与床位,所以常常要打通铺,三四个人睡一起。有时还需要打地铺。以前没办公楼或有特殊情况会给安排到村民家里住。只要村里有戏,有的村民就会把亲戚朋友们请来看戏。戏台周围都是卖‘零食’的小商贩,和正围在摊前买吃的小朋友,好一派热闹的景象. 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演出的第一场戏都是晚上开始的(最后一场演出也是在晚上而不会是下午),接下去几天都是每天下午、晚上两场。而且第一晚要在演出开始前‘祝寿’,演员扮演的‘八仙’、‘东方朔’等人为‘王母’祝寿(内容可能会有出入,但这个形式一直保留的)。这是演员们唯一一次集体上台亮相。且在最后一晚正本演出完后都会加演一小段折子戏叫‘送客戏’,最常演的就是“碧玉簪”里的‘送凤冠’。等到演出结束后观众全部走完,再由扮演‘关公’的演员进行‘扫台’,因为演出时难免有剧中人死去,所以‘扫台’意为清除演出的几天舞台上死人留下的冤魂。 据说‘扫台’时台下不能有人的,记得以前最后一场演出结束,连 ‘送客戏’都没落,但我还要赖在戏台前,外婆就告诉我这个是不能看的,所以到现在也不知这个‘扫台’是如何扫法。 做完这些他们又该收拾行装到下一个台基演出。如果时间不紧的话他们一般会第二天上午走,如果路途比较远时间紧他们就会当晚演出结束吃点夜宵就上路。 职业剧团常演的戏有:三打桃花、金水桥、王华买父(此戏‘王华’为丑角,但往往由小生演员扮演)、公堂验心、齐王访贤、雌雄杯、耦断丝连、移尸灭迹、哑女告状等等。 除此外好多剧团也开始演‘剧本戏’,像‘白兔记’‘荆钗记’‘打金枝’等(有些戏不仅只有一个名,比如‘打金枝’,也有叫过‘双拜寿’)。一个头肩小生基本上会演上二三百本戏。在农村因为晚上往往演出要从七点开始到十点半至十一点左右结束。如果戏的时间不是很长的话往往会在前面加‘前找’,演员们会清唱戓唱歌、跳舞,或者来一段折子戏‘盗仙草’‘方玉娘祭塔’等,有的还会演一段现代戏,比如最长演的就是‘娘与娘’。(说的是儿媳妇总拿自已的母亲与婆婆比,觉得自已的母亲什么都好,而处处看不起婆婆,让她住破旧的老房子,还常与她争吵。儿子在中秋节时偷偷的拿了几块月饼给这个婆婆吃,后来被儿媳妇发现于是又大闹了一场。恰好这时儿媳妇的母亲来了,知道这事后教训了她一顿,说:“要是你嫂子也这样对我,你愿意吗?两个娘都是娘,都要一样对待”,于是儿媳妇听了母亲的话向婆婆道歉,又把她接过来与自已一起住了。因为这段小戏反应的是农村的普遍问题,所以比较受欢迎,演员们有时会结合这个村的情况,根据所听到的人与事对它重新编排。记得当时演儿子的小生演员身上穿的那套西装还是向村里一位年青人借的,穿上去还挺合适的。) 听说有的村连着演过一个月,我只记得我们村演过最长的一次是大概15天,那半个多月每天早早吃完饭扛着板凳去看戏,别提多爽了。没开演前跑到化妆间看她们化妆,看漂亮的服饰,对她们任何东西都充满了新鲜感,每年都盼望着村里能够请来戏班演出。 好多人都觉得演路头戏挺难的,要在台上即兴发挥临时编词,有些国营剧团出来的演员刚开始唱‘路头戏’一时也不适应。但听那些常年唱‘路头戏’的演员说:唱路头戏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了‘肉子与赋子’就容易了。 所谓“肉子”就是指每出戏里关键场次的核心唱段,戓者是那些已经基本定型的大段对白。 曾听到有个小生把《陆游与唐琬》里的: 浪迹天涯三长载,暮春又入沈园来 给改成: 浪迹天涯逃四海,暮春又入张园来 我偶然还看到过一出戏,小生在洞房里的唱段就是根据《盘妻索妻》里的‘洞房悄悄’改的,而且前两句完全不变。 “赋子”是诸多剧目通用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唱词与对白。即使是在不同的剧目里,只要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场合,都可以任意取来使用。 比如小生第一次看到花旦要赞美她时就可用以下赋子: 青春年少女英豪,巧挽乌云珠玉娇, 一对杏眼含秋水,两道眉毛不用描, 糯米银牙如砌玉,一点朱唇似樱桃, 面如桃花三月放,腰身赛如杨柳条, 如此女子生得美,如比观音驾海潮。 还有庙堂赋子: 一片诚心到庙堂,二膝跪地拜慈航, 三支清香插炉内,四季发财达三江, 五谷丰登年成好,六部无奸体君王, 七星旗镇邪魔灭,八字长幡飘两旁, 九叩三跪抽身起,十字黎民得安康。 ------以上两段赋子摘自傅谨老师的《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诸如此类赋子还很多,比如:街坊赋子、讨饭赋子、花园赋子、难药赋子等等。 戏班的规模一般25人至40人左右。演员们的收入各个戏班都有不同,较好的戏班大致: 头肩小生、小旦:140-180元/日 花脸、老生:110-130元/日。 二肩小生、小旦:120-140元/日。 花旦、百褡:80-100/日 宫女、小兵:30-50元/日。 这是两年前的数据,不包括民间有名气的演员,现在的演员工资水涨船高,比如宁波的小生张幼萍工资每月10000元,诸暨小生卫红一月包月7000元,宁波大花脸张赛红一月工资5800元,象山小生洪飞一月包月7000元。春节里演员的工资加40%-50%。 戏班基本上每年演出在200多天左右。偶尔有些戏班演到300天以上的。刚成立的戏班或许只能演上几十天。加上现在时兴请有名的专业剧团,且职业团又多,所以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 有的班主会要求戏班里的所有演职员每月‘送戏’一至两天,就是说每个月里这一至两天所有演出的收入全部归班主所有。但有时为了笼络主角而不要求她们‘送戏’。如果演出情况不是很好,班主也会适当的减少演员们的工资。甚至会碰到有些班主拖欠工资。(有个别的演员退出舞台自己组班当起了班主。) 演员们的戏班生活并不像人们所想像的那样神秘、有趣。她们每天七八点开始陆续起床,吃完饭有的‘走台’,有的去逛街买东西。到十一点左右开始吃午饭,戏班一般会准备‘四菜一汤’,菜不是很好。有些演员因为吃不惯或别的原因会自已花钱买菜,烧菜。接下去开始化妆,准备演出。演出结束下台后又开始吃饭,稍休息后又要开始晚上演出。下午演出后演员们基本上是不卸妆的,稍微修改或补一下装就可以了。除非下午的角色与晚上的角色的妆差别比较大。 晚上到十一点左右演出结束,卸完妆,吃点夜宵,洗漱完后陆续睡觉。所以在戏班里演员们说自已每天就干三件事:吃饭、睡觉、演戏。 戏班在每年农历六月都要放假,叫‘歇夏’。这个时候演职员们如果对自已所在戏班感到不满意就可以自由转换到别的戏班里,叫‘跳班’。有的演员在戏班演上一年半年的就会跳班,但也有的演员就一直呆在这个戏班里八九年的也有。‘跳班’对于戏班而言:他们需要不断有新演员进来,以免给演出地以这个戏班总是一些老面孔的感觉,同时也需要有新的演员带来新的剧目,因为每个演员擅长表演的戏总会有些区别的。 演员通过‘跳班’也可以提高一些收入。因为演员流动很频繁,所以她们之间的关系相处的相对比较融洽,因为大家能聚在一起不容易,所以彼此都很珍惜这难得的相聚与和合作.但偶尔角儿们之间也会出现一些矛盾。 在戏班,还有一个行当叫‘百褡’,这个行当的演员必须小生、小旦、小花脸等都要会演的,哪部戏里哪个角色人不够都要由她顶上。她得对每一台戏里的每个角色都得要熟悉。所以要找一个好的‘百褡’还是不容易的。 知道的只有这么多了,虽说‘路头戏’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他也有自身的价值。愿他今后演出水平越来越高。 有人说:唱戏的是‘疯子’,看戏的是‘傻子’ ,那我将心甘情愿的当个‘傻子’。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