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李四光独排众议,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李四光独排众议,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作者自在人 标签地震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李四光 阅读次数:157
地震发生不是孤立事件 我在组队赴沧东断裂调研前,专门走访了李四老。在地质力学所李四老的住宅里他接见了我,并说了一段使我受益非浅、大开科学思路的谈话。他说:“国外研究地震基本上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剖析,其实地震是构造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构造运动的特殊表现形式。因此,应该运用地质力学的观点将地震与地震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活动性的研究。例如:邢台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的一条北东向构造上,说明当前地壳运动产生的某种力正在对这组构造施加压力,结果产生了邢台地震。现在邢台地震已发生了,我们进一步应该注意的是类似这种性质的构造在华北东部还有好几条,其中最近的一条就是沧东断裂。”

7. 兴济井的疑惑 在听取李四老的指示后,我们离开了北京,第一站到了山东德州,由南向北沿沧东断裂逐县的进行调研。1966年底的一天,当我路过沧州北一个叫兴济镇附近时,当地老百姓告诉我们,1966年3月当地发生过一次井喷,水柱喷出地面达十几米高,至今尚未平息。当天我们就赶到现场,发现井水还在轰轰作响,像火车头一样一股一股地向外喷热气,并带出黄色刺鼻的浑浊热水,高度可达2米左右。过了不久,1967年3月27日恰在喷水井以西的三十公里的河间县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汪成民(中国地震局预测研究所研究员)

1966年4月10日,李四光在周恩来总理召开的研究邢台地震发展趋势的会议上提出:“深县、沧县、河间这些地区发生地震的可能性是不能忽视的。”1967年3月27日,河间县大城发生了6.3级地震。

4月14日,李四光会见地应力观测站负责人,强调“观测站的目的,是侦察地震预兆。”

4月16日,听取河北地震地质队汇报工作后,指出:“表面疏松岩层可以直接反映地应力活动,应把地表裂隙分布规律和基岩构造作一对比。”

1967年10月20日,李四光在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研究地下水观测会议上指出:“应向滦县、迁安地区(今唐山地区)做些观测。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十年后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

1968年李四光听取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汇报京津地区地震情况时指出,关于北京地区,我看是处于比较安全的地位。从构造情形看,虽然整个新华夏系是活动的,如果北京的外围,比如邢台、河间以及延庆等外围地区活动频繁,相对地说来,应力在那些地方释放了,北京反而是比较安全的,因此,我对北京的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当然,外围有大的地震,其震动也可能会影响北京。因此,力量要布置在外围活动范围,不要集中在市区里面,市区有一定力量即可。

根据李四光这个想法,三河地震地质大队在唐山市的凤凰山、滦县的桃园、迁安的马铺营、昌黎的李家营等地,设置了断层微量位移观测点。对这些地区的新华夏系、东西构造带等活动构造体系断裂活动情况,进行观测。

李四光在1968年前后,要求地质力学研究所和云南地震队到云南通海开展工作。1970年,等地质队地震队刚进入,云南通海发生7.7级大地震。

《李四光年谱》(地质出版社)

1965年,为大三线建设需要,李四光亲自指导组建了西南地震地质大队,去西南地区开展区域地壳性稳定性及工程地质条件考察,提出工作队任务、 内容及步骤:“西南地区根据一千多年来的历史记载,曾发生过许多强烈地震,最近也曾发生过强震。到这样一个地区去搞建设,例如厂矿、铁路、水电站乃至于民房建筑都涉及到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地震地质工作应该走在所有建设工作前面。这是选择建设基地的工作,是开路的工作。”并指示其步骤:首先要考虑断裂带,特别是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第一,要摸清这些断裂这些断裂带中哪几点哪几段现今还在活动;第二,确定这些断裂带的伸展地区、方向和范围;第三,参考历史地震资料,看是否沿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特别多,而且强烈;第四,围绕现今部分或全部还在活动的断裂带设置地震观测网,进行微观和宏观的地震工作,观测有关地区现代地震的活动性;

李四光1965年《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地震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侦察地震的潜伏场所,并监视它的活动。内容包括下列三项程序:首先,要对有关地区详尽地进行地质调查工作,特别要查明出露地表的具有活动性的断裂带性质、分布规律和延伸范围;同时,要尽量收集历史地震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并根据这些资料,研究构造体系和地震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发现潜在的危险地区。第二,围绕现今还在活动的断裂带,进行精密大地测量和微量位移测量,并设置地震观测网,进行微观的和宏观的地震观测工作。第三,加强构造应力场的研究,观测和分析现今地应力分布的情况、活动的方式和变化规律,从而明确它们和当地地震的关系,并确定震源的所在和分布的范围。此外,对于受力作用的岩石的各种性质也应认真研究。经过对上述资料的综合分析,我们就有可能推测地震的发展趋势。

1966年3月8日下午出席周总理召开的救灾工作会议,会后立即召开地质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有有关人员组织了一个地震地质考察队连夜派往震区,专用电话指导他们工作,并在邢台尧山设立地应力观测站,用自制电感器观测地应力变化,每天亲自研究地应力变化曲线图,分析震情。同时抽调干部,成立地质部地震地质办公室。

数日后深夜,参加周恩来总理召开会议,研究邢台地震发展趋势,李四光针对地震是不能预报的说法,指出“如果是这样,我们做的工作就没意义了。”然后指出“震源带有向东北方向发展的趋势”。根据会议记录,周总理在这次会议上说:“李四光独排众议,认为地震是可以预报的。”

1967年11月24日,李四光为地质部地震办公室地质工作内容写出一份提纲,提到地震预报主要测量地应力,提出五种观测地应力方法:1)电感法;2)地下水位观测法;3)超声波法;4)形变电阻法;5)钢弦法;

1968年12月27日,李四光研究全国地震地质工作,提出建立三个至四个——即西北、西南、河北、山西四处试验观测站。提出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是历史地震很多地区。根据这个范围部署力量。

1968年4月,李四光向国家科委口述地学运动中,谈地质运动分为物质的变化与机械的运动。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相关联的,由于地幔和地核这两方面的互相作用,因而产生了各种“场”,譬如:电场、磁场、重力场、热场、应力场(转述者注:各种“地震云”的由来)……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不规则的变动,也引起地壳一系列的变化。譬如:地球转动与太阳系的关系引起潮汐、地震及火成岩的活动。

海水的变化、海水的进退、海洋的形成,与大陆的关系,相互起什么作用?占地球表面70%还多的海洋,很多工作现在没有很好去做,这些工作与国防、生产有非常密切的关系。过去,地球化学找矿,主要是找岩体中矿物中的变化,但没有研究海水的规律。

空气层也在随着地球的转动。空气层与地球关系很密切。空气和水的渗透的现象是大家熟悉的,但固体的浸透现象却注意不够,这是物理和化学的现象,研讨这些对了解矿产的来源很有意义。空气层在转动(这与固体不同),直接关系到气层流动带的分布规律。为什么雨水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要全面掌握这些规律。

1970年1月,李四光听取全国地震工作会议筹备情况后说:过去,打的是被动仗,一哄而上,一哄而下,跟着地震跑的情况要扭转。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是统一就是统一,不统一就是不统一,老老实实,不能言过饰非,言过饰非就是自欺欺人。地震的成因,我想总是地壳中的力场引起的破裂,产生震动的。不论这种力是引力、重力、热力或是其他什么力,但总是以机械力的形式反映出来,是个机械的运动。它的存在和变化是肯定的,有了这一点,就有了共同语言。

1970年1月17日,李四光出席全国地震工作会议,在开幕式上讲话:地震之所以发生,是由于地下产生了一种力量在推动地壳中的岩石,而这种推动力量的集中、加强总会有一定的过程。在地壳中比较脆弱的处所,到了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引起破裂、发生地震。当前关键的问题,在于抓住地壳构造活动的地带,对这些地带,用不同的方法去测定这种力量集中、强化、乃至释放的过程,并且进一步从不同途径去掀起这股力量的各种原因,是我们当前的任务。

1970年1月28日,李四光会见全国地震地质工作会议专业队伍代表,谈地震危险区的划分问题时说:所谓危险区,就是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方。确定危险区的原则:一是历史地震的纪录;二是地下构造的活动情况。这首先要结合地质搞测量,接着物探要跟上;三是要在必要的地区建立观测站;四是要设立地震预测台站。我的意见,要划分出特别危险地带,其次是重要危险带和一般危险带。

1970年2月7日,陪同周恩来总理接见全国地震地质工作会议代表时说:地震预报,要解决地震时间、地点、震级三个方面的准确值,预报就过关了。

2月10日,与水文地质研究所、广东海洋地质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谈地震预报中地下水的水量、水温、水化学及氡等变化的观测、分析问题。

2月27日,听取超声波法试验情况后,谈用超声波法预测地震问题。

3月3日,在中央地震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谈地震地质图编制问题。其中谈到要注意的两个方面:一是要落实实际断裂的存在和它的活动性及活动程度;二是这些活动带属于哪个构造带或构造体系及特点和分布情况。

11月6日。李四光会见北京、长春、成都地质学院及北京大学的师生代表上说:分析地震的活动过程,地应力测量应该作为地震预报的一个主要手段。当然,并不排斥其它手段。

周总理当时针对突破地震预报提到的“地应力”,提纲挈领提出:“地质学院有没有地应力专业?没有我们可以自己创办嘛!”

此后,周总理根据当时全国几次大地震的教训,确立“群测群防”方针,在全国普遍建立行之有效的运用“三测法”预报地震的观测台站。

《李四光年谱》(地质出版社)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