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性坏疽病介绍
作者:自在人 标签:气性坏疽病 | 阅读次数:35 |
![]() ![]() ![]() |
| ![]() ![]() ![]() |
气性坏疽是梭状芽孢杆菌属细菌引起的急性特异性软组织感染,多见于软组织严重开放性损伤。祖国医学将其归属"疽"的范畴。本病多发生在下肢和臀部肌肉丰富部位的严重创伤后,潜伏期一般为1~4日,也有短至6小时者。 (一)病因病机 气性坏疽发病于严重开放性损伤。祖国医学认为,伤后筋肉受损,气血虚弱,火毒之邪乘虚而入,导致火毒蕴结,筋脉阻塞,气血凝滞而成本病。 1.皮肉受损邪毒入侵 由于皮肉破损,邪毒乘虚而入,经络阻隔,患肢麻木,间歇疼痛,全身有烦燥、发热、口渴表现。 2.邪阻筋脉 邪毒损脉,致气血虚弱,瘀血凝滞,使创伤周围组织皮肤苍白,紧张和发亮,后转为紫暗色,肢体疼痛,入夜更甚。 3.热毒蕴结 火毒之邪与瘀血互结,腐肉败筋,甚则热毒入侵营血,使创伤周围皮肤及组织变成黑色,并出现内有暗红色液体的水疱,伤口可流出带有恶臭气味浆液或血性液体。 (二)辨证与诊断 1.诊断要点 本病依据病史、局部和全身表现以及有关检查即可明确诊断。 (1)病史:气性坏疽必有创伤及伤口污染病史,见于严重软组织开放性损伤。 (2)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伤口呈"胀裂样"剧烈疼痛,甚则止痛剂也不能缓解。伤口周围水肿,初起皮肤苍白、紧张和发亮,随后转为紫暗色,最后变为灰黑色,并出现有暗红色液体水疱,伤口内可流出带有恶臭的浆液性或浆血性液体;伤口周围皮肤可触及捻发音,并见有气泡随同渗液流出;肌肉呈暗红色、柔软、肿胀;肢体厥冷、变色、水肿、坏死。 全身表现:患者初、中期表现为发热,口渴,烦躁,全身不适感;后期则表现出极度虚弱,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高热,出冷汗,脉数,呼吸急促,以后可出现谵妄,甚至昏迷,亦可出现黄疸和明显贫血,血压下降,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脉象多为频数或细数,舌质红,苔黄腻。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有明显贫血;白细胞增加,但不超过12 000~15000/㎜ ;渗出液涂片可发现大量革兰氏阳性杆菌;细菌厌氧培养可确定诊断,但2~3日才能有结果. (4)病理检查:可见坏死肌肉,肌间有气泡,并可见革兰氏染色阳性粗大杆菌. (5)X线检查:X线照片可见肌肉间隙内有气体存在. 2.辨证分型 (1)热侵肌肤型(初期): 热毒之邪乘虚而入,致肌肤麻木不仁,疼痛,伤口内有渗液、味臭,全身烦燥,发热,口渴,苔黄,舌质红,脉弦数或细数。 (2)邪阻筋脉型(中期): 热毒之邪,损筋阻脉,瘀血凝滞,致肢体疼痛加剧,伤口周围皮肤由苍白转为紫黑色,分泌物味臭量增多。亦同时伴初期全身症状。 (3)热盛肉腐型(后期):火毒之邪炽盛并与瘀血互结,腐肉败筋,伤口周围肌肤变成灰黑色,伤口内流出恶臭浆液或血性液体。全身表现出极度虚弱,出冷汗,烦燥不安,高热,脉数,呼吸急促,甚则出现神昏谵语等热毒入营血之象。 (三)治疗方法 本病一经确诊,可作以下处理: 1.清创术 清除变色肌肉、异物,病变区作广泛多次的纵切开,直达颜色正常、有出血的健康组织为止。伤口敞开,用大量3%过氧化氢或1:5 000高锰酸钾冲洗或湿敷。术后可选用抗生素:四环素每日2g,静脉滴注;青霉素1000万单位,分4~6次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 2.中医治疗 (1)初、中期:热侵肌肤,邪阻筋脉,宜滋阴降火,和营解毒,方用解毒济生汤、顾步汤加减。 (2)后期:热盛肉腐,宜补益气血,托毒消肿,方以托里消毒散加减。 3.其他疗法 (1)全身支持疗法:高蛋白、高热量和富有维生素食物,维持水电解质代谢平衡,多次少量输血。 (2)高压氧舱疗法:有抑制厌氧菌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的作用。治疗方案,第一日3次,第二、三日各2次,每次2小时,间隙6~8小时。清创术在第一次高压氧舱治疗后进行。 (3)截肢术:本病后期,肢体整个筋膜腔的肌肉都已累及,或者伤肢毁损严重,有粉碎骨折和大血管损伤,动脉搏动已消失,并有严重毒血症时,应考虑作高位截肢术,残端开放,不予缝合。 对气性坏疽患者还应严格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当发生毒血症时,可使用气性坏疽抗病毒血清,但本品只能起到暂时缓解毒血症的作用,且有对马血清过敏的危险,故临床要慎重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