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2008年1月份的中国南部的雪害、冰灾浅释 欧阳首承

2008年1月份的中国南部的雪害、冰灾浅释 欧阳首承

作者自在人 标签南方特大雪灾 阅读次数:101
2008年1月份的中国南部的雪害、冰灾浅释
欧阳首承(abcouyang@126.com)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教授
个人网站:http://sea3000.net/ouyangshoucheng/

一、说明(此文即为全文略去图表)
此次雪害、冰灾过程分析预测,是受在成都气象局任职学生的要求和委托而获得2008年1月11日得到气象探空资料。
二、2008年雪害、冰灾的预测要点
应当强调的是,作者首先看到“超低温急流”高度位置降低和偏南至30°Ν以南,而引起注意和警惕。其利于冰雪天气和维持长过程的主要因素为:
1. “超低温急流”下降
西藏高原南坡的定日站“超低温急流”已经降至300hpa;与此对应的高原东北(或川西高原)的甘孜站和盆地的成都站也降至300 hpa;乃至于扩展至长江下游的杭州站。并西风强盛而还有下降的趋势(实际过程中超低温急流居然下降到400 hpa),而比正常年份下降2-3公理。遂因对流层厚度降低而使西北风的风速在中层大气中加大;
2. “超低温急流”南移和扩展
“超低温急流”向南扩展到30°Ν以南,而致使青藏高原北坡(或“超地温急流”以北)的冷空气可以直接下达到长江中、下游;超低温急流大幅度和长时间南移,注意丽江、腾冲站的图像结构即使按热量分布的稳定性原理,也将预示此次灾害过程的稳定性,可能维持15-20天。无疑,长期稳定性问题,绝不是大气自身所能制约的,而必然有天体的地球“章动或极移”问题(经魏鸣博士查阅相应资料,而得到证实)。
3. 配合东南沿海的近地层东北风携带水汽回流中国南方内陆,并因南方近低空大气的累积气温高于北方,而有降雪和融雪同时进行遂引出雪害、冰灾。
上述预报意见已经于事前转达给有关气象部门,并具体于成都地区的预报是,1月11日夜应当有大风,降水应当在12日中午之后。实况是11日傍晚到12日中午一直为大风,降水出现于12日的13时。
三、相应方法的简单说明:
1)此种中、长其灾害天气预测方法来自作者早年分析重大自然灾害与星体运行中地球章动有关的猜想,后经四川省科技厅资助,曾进行过三年的具体实践检验。除了一次大范围暴雨的落区的误差大于200公理以外,都稳定在200公理以内;
2)以下附图中注意定日站为西藏高原南侧的测站,甘孜为西藏高原东北测站,和成都(温江站)和杭州站等都位于30°Ν或30°Ν以南。图上已经显示“超低温急流”降低1-1.5公理(正常约在200-250hpa);作为灾害过程严重的湖南省郴州市,既可以见到超低温急流的降低的程度(400hpa),也可以见到近低空东北风回流所形成的深厚的暖层云,和热量分布的右倾稳定性特征。
可以说,从大气结构特征到地球的章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此次雪害、冰灾为百年来所少见之灾。
3)对于河南省,应当注意1月11日08时的南阳站超低温层已经开始降低,并11日20时300hpa的南阳风速加大,和武汉站的超低温层降低和风速加大,遂有河南的雪灾。
作为预报人员应当注意:“大雪看天低”。其中“天低”西系指“超低温”层降低,和深厚的暖层云也降低的现象(古代时人们只是指云层降低;大雪前的超低温层降低是来自作者在北方工作时,分析探空资料的发现。或者说降雪的超低温层,比夏季降雨的超低温层降低,一般约50-100hpa。但此次过程的超低温层大面积、高强度的降低,也为作者之少见。遂有《水浒传》彤云密布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也可以说,文化中有科学。
小注:超低温层降低,一则引导高空冷空气下传;二则为以“瓶颈效应”加大气流速度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