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宏愿重拍红楼梦 论得失情动大观园
作者:研石斋 标签:电视剧 红楼梦 周雷 | 阅读次数:440 |
![]() ![]() ![]() |
| ![]() ![]() ![]() |
发宏愿重拍红楼梦 论得失情动大观园
2003年2月15日上午,沉寂多年的著名红学家周雷先生出现在第14次北京“新世纪大观园红学论坛”上,畅谈红楼梦影视改编的得失。这次论坛由张庆善先生主持,到会的红学家还有蔡义江、胡文彬、顾平旦、李爱冬、吕启祥等。 周雷在论坛上说,在元宵佳节见到红学界的老朋友、新朋友很高兴,自己当年曾参加过中央台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改编和创作,根据论坛组织者的要求,向大家谈谈个人对红楼梦影视得失的一些思考。 (下面是周雷讲话的主要内容,系笔者根据笔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如有不准确的地方当系笔者错会其意,由笔者负责,请悼红轩网友谅解,并不要转发他处,谢谢!) 在谈红楼梦影视改编得失之前,要像古人做八股文一样先行破题。 这里谈的“红楼梦”有广义、狭义两种。狭义是指曹雪芹原著110回的红楼梦,现在后30回已经迷失。当时的改编是遵照这个本子进行的;广义是指程、高续补的120回红楼梦。 这里谈的“影视”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单指电视剧,广义包括电影在内。因为后来电影《红楼梦》也拍出来了,我后面当然也要提到它。 这里谈的“改编”也有狭义、广义两种。狭义仅指剧本的改编创作;广义的改编指把小说《红楼梦》变成影视《红楼梦》的全过程。 央视版《红楼梦》的改编有六个成功的地方,我称之为“六得”: 一曰“得时”。就是开风气之先,得到好的时机,先声夺人。央视版《红楼梦》的诞生,填补了中国长篇电视剧的空白。它的拍摄得到了红学界的全力支持。当时北影厂也在筹拍电影,电视剧最终抢在电影的前面与观众见面。有人认为,如果电影先放映,效果可能不一样。 二曰“得体”。就是题材选择得好。《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体大思精,深邃莫测,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情节起伏跌宕,戏剧境遇应有尽有,悬念因果事事相扣。从题材样式看,电影不如电视,单本电视不如长篇连续剧,电视连续剧最适合改编《红楼梦》。电影《红楼梦》六部八集,为世界电影史所罕见,但容量还是嫌小,难免捉襟见肘,挂一漏万。 在这里透露一个消息:我正在策划重拍电视剧红楼梦。当年我就预料到20年后有可能重拍。电视剧是遗憾的艺术当时中央台只投入350万元,加上改编《红楼梦》很难,有很多情节割爱舍弃。这次重拍要拍110集,1集一回,我认为这样一个安排比较合适。 三曰“得宜”。就是忠于原著,妙于剪裁。最初中央电视台找著名红学家蒋和森先生写剧本,后来不知何故换人。胡文彬找到我,让我完成剧本改编任务。我找刘耕路、周岭两位做助手。我提出忠于原著、妙于剪裁的改编原则。后30回根据前80回作者的伏笔、脂批透露的后半部情节、蛛丝马迹、当代红学探佚学的成果以及程高本后40回中有价值的素材来改编,经过创作变成电视剧后6集,达到预期效果。 四曰“得当”。即对后四十回的处理是得当的。电视剧播出后,很多人对此意见很大,甚至威胁要砸我们的“狗头”。对此,我们有思想准备。街谈巷议都是红学研究,这也很奇怪。红楼梦是天书,处处有争议,正文每一句话都有争议,更何况做如此改编。好就好在这是个人的艺术创作,当然允许自由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们改编者有自己的看法,也集中和吸收了红学界和影视界一些同志的看法。当时电视剧红楼梦有一个顾问委员会,里面的红学权威争论也很大,但我们坚持自己的原则。 原著后30回迷失很早,现在已经无法见到了。除非哪天科技发达了,让我们借助时光隧道回到曹雪芹的年代拿到原稿。如做不到这一点,就应该平静地想一想。红楼梦续书很多,有人从80回后续,有人从120回后续,那么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续呢? 我曾和茅盾先生谈过,认为他最有能力续后30回。茅盾先生谦虚地说他也续不了,能续的人还没有出生。 用小说续小说很难,用电视剧续和用小说续又不一样。小说是作家的个体劳动,无人能够超越。但影视不一样,它是综合艺术,十几个部门齐心协力,集中大家智慧,经过努力是有可能达到的。 五曰“得法”。就是探寻新秀,打造明星,塑造红楼梦人物形象。我当时除担任编辑组组长外,还兼任制片副主任,提出选择年轻的、未成名的演员。这一是因为小说的主要人物是一群少男少女,处在青春萌动期,这样一个年龄段的人物,只有靠17到19岁的人物来演。影视是真实的艺术,不象话剧,观众离得远,面目看得不真切。电视是小图像、大特写,面部表情毫发毕现,化妆也无济于事。二是名演员年龄大,演的角色不像,观众依然记得他们在别的影视作品中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塑造红楼人物观众不认可。三是大腕价码高、脾气大,不易管理。但主要是前面两条原因。当时有很多名演员,如刘晓庆想反串宝玉,林默予要求演贾母,都没有答应。事实说明,川剧演员出身的邓婕扮演的王熙凤很成功,这么多年人们一提邓婕就想到王熙凤,一说王熙凤就想到邓婕,无人能超过她。李婷是剧组里教念台词的,原来是个语文老师,她扮演贾母的就比电影里林默予扮演的要好。沙玉华扮演的刘姥姥比后来非常有名的赵丽蓉在电影里扮演的要好。 这次我重拍,准备在互联网上从全球范围内招聘演员,要办一个红楼梦影视学院,招收13岁左右的孩子进来学习三年,然后开始拍摄。从时间上、经济上要比20年前那次从容一些。 六曰“得济”。就是得到好处。这部电视剧中央台、地方台每年都在重播,经久不衰。首播时万人空巷,引起轰动。一向只收看香港电视台节目的深圳居民……..(笔者埋头做笔记,忽然台上没有声音,抬头一看,原来竟是周雷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泣不成声,听者也为之动容)也把他们的天线方向掉转,收看中央台播出的红楼梦。这说明他们不是不爱看国内的电视剧,而是要看精品。当年电视收视率第一,近10亿人在看电视红楼梦,为中央台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想而知。南韩花100万美金买了版权,只此一项收入即收回投资;朝鲜想看没有钱,就赠送给他们。 中国红学界得济。当时掀起了一个红楼梦文化热潮,书店积压的原著销售一空,包括其他红学书刊。很多人翻着小说看电视剧,对推动红学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中国音乐界得济。王立平作曲、陈力演唱的主题歌被誉为“天籁式的仙曲”。《枉凝眉》一出,万人空巷。红楼梦组曲是王立平音乐创作的巅峰,也已经成为民族音乐的经典之作。 中国旅游界得济。为拍电视剧,修建了大观园和河北正定的荣宁街,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大观园尚未建成就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对中国旅游事业影响巨大。前北京市长陈希同曾在大观园开会,提出“大观园模式”,就是把影视拍摄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后来拍《三国演义》、《水浒》时,又修建了三国城、水浒城,就是走这条路。 红楼梦剧组人员得济。编、导、演、美、化、录、播各部门人员在艺术上得到满足。 下面谈谈失误,也有六个方面,称之为“六失”: 一是“失策”。指改编策略上现实有余,浪漫不足。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红楼梦》小说中结合得登峰造极,天衣无缝。在改编时我们强化了现实主义,削弱了浪漫主义。这个问题在当时也意识到了,不是没有想到。大家对此争议很大,比如:小说开头的神话故事要不要?更重要的是第5回梦游太虚幻境故事,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但带有预言、谶纬性质,处理起来难度很大,当时剧本只有28集,容量不够,导演也有顾虑,最后就去掉了。 今后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要好好拍摄这一部分。 二是“失衡”。前后比例失去平衡。原著110回,后30回不幸迷失,前后比例是73比27;程高本120回,前后比例是67比33。电视剧共36集,前80回占30集,80回以后只用6集,不成比例,草草收兵。当然80回以后的改编有难度,为写出这六集周岭花费了很大心血。 三是“失宜”。就是部分角色处理上失宜。当时时间、资金上很仓促,选演员不容易。史湘云最初定张玉屏来演,但她考上铁路文工团,只好改由郭霄珍扮演,观众认为不理想。红楼梦三女神中,宝钗代表健美,黛玉代表灵性,湘云介于二人之间,电视剧中的史湘云没有体现出来。迎春的扮演者金莉莉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后来改由牟一来演。尤三姐的扮演者原先是乐韵,她是一个上海小姐,很漂亮,后来改由周月来演。紫鹃是徐丽霞(?)演的,观众反映不好,认为鼻子大,个头矮。陈晓旭演的黛玉也有人不满,认为鼻梁高。我当时带她去整容,一听医生介绍方法,就把她吓回去了。 四是“失误”。制片失误,红颜薄命。当时王熙凤这个角色邓婕、周月、乐韵都想演。王扶林导演想让乐韵演凤姐,我没有同意。最后决定由乐韵演尤三姐。在开拍之前,让她先回上海等候。在这等候期间,制片盯得不紧,乐韵没有经验被别人拉进电影《桥龙飙》剧组,扮演桥龙飙的妹妹桥龙花,电影出来后也没有什么影响。后来她跟了一个香港老板,生活不如意,最后跳楼自杀,可谓红颜薄命。 五是“失察”。督察失误。与人物内心活动有关的小道具这些细节处理上有虚假、雷同之处。如秦可卿卧室中原来放了一个小柜子,上面有马踏飞燕的图案。我发现后 就让撤下。因为大家知道“马踏飞燕”是解放后在甘肃武威出土的。现在的电视剧中秦可卿卧室床后还有《簪花使女图》这样的名画,似乎不妥。又比如“厨房风波”中,平儿对林之孝家的道:"大事化为小事,小事化为没事,方是兴旺之家。若得不了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的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 “扬铃打鼓”被说成“相铃打鼓”。 六是“失神”。稍一走神,造成缺憾,美中不足。如音乐上,注意了主题歌和插曲,而其它音乐,如大观园省亲时用的锣鼓声都不好,有雷同之感。 以上是周雷谈红楼梦影视改编得失的主要内容。在回答听众提问时,他还阐述了以下观点: 1、我策划的110集红楼梦电视剧,以曹雪芹原著为主,尊重曹公原意,写贾家彻底败落,没有什么“家道复初”。 2、一定能够超越越剧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掉包计”绝对不是曹公手笔,曹公不会那样低能、弱智。 3、将采取市场经济的办法,群策群力。我先出故事梗概,招标写剧本。导演也是招标,先试拍一集,看行不行,可以分段包干。 4、拍摄场地问题,要建一个世界最大的红楼梦国际影视城,把小说中所有的建筑纳入其中。 5、服装问题,也要在研究中国历代服装的基础上,设计出新的样式,要变成时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