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隆泰钉子铺旧址。(老照片由长沙市博物馆提供)

利生盐号旧址。(老照片由长沙市博物馆提供)

洞庭春茶馆旧址。(老照片由长沙市博物馆提供)

长沙伞厂旧址。(老照片由长沙市博物馆提供)
伴江而生的商业街市
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依湘江而成的太平街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
长沙史志专家陈先枢介绍,从长沙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志书——明嘉靖《长沙府志》和最早的城区地图——清嘉庆《善化县城图》所记载来看,当时记述和描绘的太平街地段的街巷名和走向,与今日太平街毫无二致。
这条街最辉煌的时候在清末民初,其中曾国藩功不可没。杨长贤兄弟的钉子铺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见证,当时曾国藩奉清廷谕令在湖南主办团练,训练湘军,兴建水师,营造船只,正需要大量铁钉。
看到这个商机的杨氏兄弟将货物从地摊搬进门脸,并取名杨仁泰钉子铺(后改名杨隆泰钉子铺),参与分工,从作战船只建造中分到一杯羹。杨氏兄弟发达的消息,随着湘江的水流传到老家,宝庆人争先恐后来这里开店,经营钉子生意。
“杨隆泰”和“老仁和”,与湘军同崛起,以其“草根”、“实干”、“宝古佬的”犟脾气一直将钉子铺开到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56年转入公私合营,成为今天老长沙人仍要谈及的太平街上的两家“百年老店”。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周秋光说,湘江作为当时的物流动脉,很多货物沿江到长沙,而靠江最近的太平街,无疑占据最大的地利。“货号、行栈、店铺鳞次栉比,它们以经营油盐、花纱、票号、鱼虾、南货、鞭炮、雨具、纸张为主,一直货畅其流,财源茂盛。”
[老街记忆]
太平街上的部分老字号商铺
利生盐号:利生盐号创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由长沙河西人胡自成开设,主营食盐、茶油,兼营棉花、棉纱、桐油等,着重零售,辅以批发,因经营有道,货真价实,日售银千余两。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转入长沙盐业公司。
洞庭春茶馆:西牌楼85号,是长沙老字号中以原有建筑为店铺延续至今的唯一一家,民国时期,被誉为长沙四大茶馆之一,茶客主要是太平街一带的行栈老板和经纪商。如今,这里仍然保留着清一色的方桌板凳,一壶茶,一叠包子,茶客可以安然坐上半天,成为长沙老茶馆的活化石。
撰文/记者胡远志
易行舟(yixingzhou)于 2007-12-3 23:09:10 编辑过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