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以实践来研究佛法

以实践来研究佛法

作者chzhuang 标签南传佛教 原始佛教 缘起 阅读次数:124
以实践来研究佛法

  对于佛法,有些学者以世间法来研究佛法,有些学者以哲学来研究佛法,有些学者以佛法来研究佛法。然而,我这里要推崇的是:以实践来研究佛法。
  先来看一个故事:海龟在沙滩上散步后,又游回大海。海鱼看到就问:“海龟兄,散步是什么感觉呀?”海龟回答说就是在沙滩上如此如此一脚一脚地走。然而海鱼听了还是糊里糊涂。因为海鱼没有散步的经验,所以不能理解海龟的话。对于我们人类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脱离我们的经验来讨论问题,否则容易陷入空谈和戏论。

1、佛法的特性
  佛陀为何要说法?原因无非是引领弟子们追随他老人家,走上“古仙人之道”,解脱贪嗔痴和执取。
  假如我们问通往王舍城的路,佛陀详尽地给我们说明了,给了我们路线图。然而我们却不走向这条路,那么我们是到达不了目标的。反过来,如果我们迈出自己的脚步,按照佛陀的指示,那么我们就可以经过一路的风光,一步一步地走到王舍城。
  佛陀总是鼓励弟子们去实践。可以发现,佛陀教导的正法有下列的特性:已详尽地解释说明,在现世即可亲身体证,能显现立即的成效,欢迎每个人来亲自体验,能带领人每一步都趣向解脱的最终目标,有一般智能的人都能亲身体证。

2、理论与实践的差异
  现在,我们有的是一张路线图。有的人拿着这张路线图,可以到达目标。有的人拿着这张路线图,却到达不了目标。
  在《算数师目连经》里,有人问佛陀,为什么你的弟子们有一些可以走到目标?为什么有一些却不能走到目标呢?佛陀答道:“同样的道理,婆罗门,涅盘存在,通向涅盘的路存在,而且作为指导者的如来也存在。然而,当弟子们受到我如此的建议与指导之后,有些弟子证悟了最终的目标──涅盘,有些弟子却不能证悟涅盘,我有什么办法呢?婆罗门,如来只是一个指路者而已。”
  我们应该知道,这张路线图只是指出大概的一个走法。我们按照我们的理解,来解释这张路线图。按照我们的解释,我们走向下一条路。我们的理解和解释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因此我们走的路也完全有可能是错路。
  那么,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保证找到正道呢?我们要把我们走过的路与路线图对照,“哦,对了,经过了某个乡村,经过了某个城镇。”走得越多,我们就越能理解这张路线图。佛陀的古道则指向贪嗔痴和执取的熄灭,实践得越多我们也越能理解佛法,在实践中不断地开发正见。
  只有当我们真正到达了目标,我们才真正地知道这条路是怎么走的。
  
3、在经验范围内讨论问题
  有的人拿到这张路线图,却不走向王舍城,而是停留下来研究路线图。那么,就有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理论问题。有的人甚至会怀疑道:“为什么一下子往左走?一下子又往右走?不对,不对。”
  如果我们一步步地走向王舍城,经过沿途的一些风光,到达一个新的路口,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有新的疑问,那么我们可以再次参考路线图:“现在走到哪里哪里,面临一个新的路口,该往哪条路上走?”
  在经典中可以发现,如果有人想解脱自己当前的烦恼来请教佛陀,佛陀总是根据他的基础为他详尽开导。如果有人只是想与他老人家讨论无关当前经验的理论时,佛陀往往是置而不答。
  来看这段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生闻婆罗门往诣佛所。共相问讯。问讯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一切者。云何名一切。佛告婆罗门。一切者。谓十二入处。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名一切。若复说言此非一切。沙门瞿昙所说一切。我今舍。别立余一切者。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时。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奉行。”
  在这段经文里,佛陀约十二入处(眼耳鼻舌身意和色声香味触法)而谈一切。如果有人超出十二入处而谈“一切”,那么就变成了空谈。因为对于普通人,只能通过这十二入处而谈“一切”,超出这个范围,即使硬要从文字上来说,实际上也是无所指,也就是没有相应的经验,“非其境界故”。

4、进一步地理解理论

  如果我们一步步地走向王舍城,那么这张路线图的意义也是越来越清楚了。同样,如果我们常常要求自己在经验范围内思考佛法,那么有些理论问题就突然澄清了。我们渐渐不再纠缠于理论,而是从实践方面来考虑问题。以下举几个例子。
  中观的“性空”,与原始佛教的“无我”,是一而非二,不要被不同的名相所瞒过。有些人执取于它们的表面不同,这个词是“性空”,那个词是“无我”,因而不同。其实考察这两个词在各自体系中的意思,表达的其实是同一个意思。原始佛教已经讲得很清楚:“诸法无我”。
  再以唯识宗为例,唯识宗有“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说法。然而,这一切本来在原始佛教就可以解释了,十二缘起中的“行”就是习气反应,习气之流导致了执取,执取又加强了习气之流。因此,从实践层面来理解,其实讲的是一个意思,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根本无关紧要。
  出离心、菩提心与空性见是一而非三。如果从语词上来看,三者似乎不同。但从实践层面来看,三者是互动的关系。自我减少了,利他心自然就显现了。利他心显现了,空性见就显现了。空性见显现了,自我也就减少了。到了最后,圆满的出离心就是圆满的菩提心也就是圆满的空性见。如果硬要执取理论分成三个阶段,就会产生“你是小乘、我是大乘”等等分别心,也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
  如果能从实践层面来理解,我们也就理解了《当代南传佛教大师们》对于小乘、大乘和金刚乘的解说:
  當人完全瞭解佛教時,就會清楚這三種乘各代表不同派別,且所有佛教修習的精髓,在各地方都是一樣的。乘的真正意義是一種個人修習中自然演進的說明,不管宗派或文化。小乘係指修習的初級階段,即人主要是被自我為中心的渴望所驅動。我們想要止息苦,或我們要瞭解或尋找喜樂或真理,或是我們要正覺。我們開始修習是因為我們自己想要某些東西。這有限的方法是自然的起點。之後,隨著修習加深瞭解,自我空性的真理就變得很明白。不再受限於個別自我的迷惑,修習就成為大乘。自然緣生大悲憫和以無私意向為基礎的修習,要拯救眾生,因為他不再區分自我和他人。這就是大乘。當我們超越自私修習,清楚看到沒有自我可以獲得任何東西時,為眾生修習就會來到。當區分修習和無修習的念頭粉碎時,繼續的修習自然演進到最高不二乘。對空性瞭解愈深,愈能轉變所有狀況和能源成為解脫力量。最後,任何自救或救他的渴望就會消失,整個世界變成單純的法展現的地方,在其中沒有事情是和修習分開的。萬物顯現真正的本質,不受任何觀念的干擾,離諸有為造作。超越渴望和分別,一切所為自然隨順因緣。
  當人瞭解到「乘」祇是修習的自然進展時,就可清楚每個宗派(如上座部或禪宗)都包括了所有的修法。人隨著智慧的增長,從自我為中心,進到無私修習。因為所有佛教目標在根除貪婪、瞋恨和迷惑,所以不同宗派之間的目的,就沒有真正的區分。這不是否定佛教中歷史、文化傳統的豐富性,或他們在修習重點和技巧上,有價值的差別。簡單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佛教的修習,是藉由止息所有執取和迷惑,使自己與四聖諦相應,任何通往此目的正道都是圓滿和完整的。



  愿我如实知见,愿一切众生如实知见!
  愿我实践佛法,愿一切众生实践佛法!
  愿此二者互相增上!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