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原创]笔记:阿毗达磨不高于经教

原创]笔记:阿毗达磨不高于经教

作者chzhuang 标签南传佛教 阅读次数:135
  阿毗达磨是在第三次结集时产生的。南传佛教有论师认为阿毗达摩是高于经教的。甚至把佛陀因时因机的教示称为“方便说法”,把阿毗达磨的教示称为“无方便说法”。这样的说法是可疑的。
  先考虑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有两位导师,他们分别带有几千位学生。一位导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当前的疑问因材施教,一位学生则不根据学生的基础采取集体授课的方式。那么,现在请问哪一位导师的教法更好?显然,第一位导师的教法更好,他的学生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再从时间上来看,经教的结集在第一次结集和第二次结集,而阿毗达磨产生于第三次结集。如果是从世间的角度来说,或许要说后来的经典更好。然而,从佛教的角度来说,佛陀是一切知者,他知道如何教导弟子们是最好的。有人说阿毗达磨也是大都来自佛陀,即使如此,流传日久才结集,从可靠性来说,还是前面结集的经教更可靠。
  再考诸于原始经典,《南传大般涅盘经》写道:薄伽梵说:「诸比丘,若有比丘作如是语:『此是法,此是律,此是导师之教言,我从佛亲口闻受。』诸比丘对该比丘所言,不应称赞,也不应藐视,应了解其每字与音节,而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既较对以后,若其不与经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非佛陀之教言,而是该比丘之误会。』因此,诸比丘,汝等应拒绝之。若与经律相比较、相对照以后,彼能与之相符,则其结论应为:『诚然,此是佛陀之教言,该比丘善了解之。』可以看出,经律是佛教经典的权威文本。
  再从语言哲学层面来看,论著更理论化体系化,而理论化体系化并不代表更本质。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圣贤使用语言是为了帮助他人开发智慧。经教记载的都是佛陀当其时当其人所作的开示。佛陀善于了解对话者当前的问题所在,直接通过语言指出解脱之道。而论著则抽离了对象和机缘,直接从理论层面入手,更为体系化。对此,西方思想家维特根斯坦有一句话值得参考:“我们踏上了光滑的冰面,没有摩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条件是理想的,但我们也正因此无法前行。我们要前行;所以我们需要摩擦。回到粗糙的地面上来吧!”前期的维特根斯坦希望从理论体系中追求本质,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则反本质主义走回了生活世界。
  综上,我以为,经教相对于阿毗达磨更接近佛陀本怀。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