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乡会的渊源看商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易行舟 标签:商会 | 阅读次数:52 |
![]() ![]() ![]() |
| ![]() ![]() ![]() |
李光启
第一次参加重庆湘籍人士联谊会(同乡会)是1994年12月,地点在重庆煤炭设计研究院。当时,我任职于海军装备技术部驻重庆地区军事代表局政治部。十多年过去,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走进会场,看到几百名湖南同乡欢聚一堂,共叙乡情,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当听到带有各种“味道”的乡音,就好像有一种回到家乡的错觉。特别是会后不久,刘国志老先生拄着拐杖,背着黄挎包,亲自将通讯名录送到手中,令人十分感动。想当年,自己从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神龙架大山深处的三线军工。三线地区的艰苦条件使自己不能安心工作,一心想跳出“苦难”。时任海军装备技术部导弹部的刘松部长慧眼识“英雄”,将我这个小老乡借调到北京工作。由于部长、副部长和处长都为湖南人,导弹部还被众人戏称为“湖南工作部”。多年过去了,自己深感到事业上要有所作为,必须有前辈和“高人”引导和帮助。所以,以后每届同乡会活动都积极参加,并致力于参与和推动同乡会建设和转型,直至2003年,伍继延先生领衔正式成立湖南商会。 回顾过去,重庆湖南商会从原来的联谊会、同乡会发展至今,经历不少曲折,走过不少弯路,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湖南商会的发展面临不少机遇与挑战。总结经验,理清思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机遇一,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商会的作用和重要性日益体现出来。抗战时期,日本鬼子进城后首先找的就是商会组织。在发达国家,商会充当枢纽和中介,连接着政府和企业。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商会在行业管理和微观经济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将体现出来。 机遇二,西部大开发将推动湘渝两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特别是随着渝怀铁路和渝沙高速公路的建成,家乡将有大批工商企业和经商人士来到重庆,他们需要咨询、协调和帮助。商会就是他们的家,商会就是他们的靠山。 机遇三,经过三年的建设和经营,商会基础平台已经搭建,现在已经拥有一大批会员。此外,还有在重庆工作的党政军学等万余众“湘军”。他们不满足过去那种“你好,我好”,“喝酒,打牌”交流方式,迫切需要在情感交流、信息咨询、资源整合、关系协调和法律维权等方面深度服务。 挑战一,会员的需求与商会建设的差距。会员加入商会抱有不同的期望和目的,有的想认识老乡,得到情感上的交流;有的想获取信息,扩大市场;有的想通过组织及会员人脉关系接近社会上层,求得更多机遇。这就要求我们在商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不渝的做好服务工作,满足不同层次会员的需求。 挑战二,湖南商会与其它商会组织的差距。无论从网络平台,深度服务,还是经济实力,总体上讲,湖南商会与其它商会组织,如浙江商会、福建商会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挑战三,品牌和经济实力的差距。二十年前,前辈们创建同乡会,为商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积累了人脉资源。但是,从品牌和经济实力角度看,商会确切存在不少差距。如何缩小这些差距?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本人提出四点粗浅建议: 一是塑品牌。“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自晚清以来,湖南出现过多少惊天动地的时代风云人物。“湖南”二字就是金字招牌。我们一定要高举招牌,重塑品牌。 二是抓服务。会员是上帝,会员是根本。只有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和“民主观念”,做好深度服务,才能推动商会的建设和发展。 三是讲团结。珍惜缘分、友谊和乡情,增强“和谐意识”。团结才有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四是增实力。光有一腔热血,没有真正实力,是办不成大事的。不能只停留在靠收取会费过日子。开门办会,广聚英才,以才带财,以势增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