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
作者:易行舟 标签:湖湘文化 历史 | 阅读次数:56 |
![]() ![]() ![]() |
| ![]() ![]() ![]() |
陶澍(1778~1839),宇子霖,号云汀,一都小淹人。出身塾师之家,少随父必铨就读,课余常放牧拾薪。然奋发有志,成绩迥异。乾隆六十年(1795)进学;嘉庆五年(1800)中举;七年,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十年,授编修。十五年至二十三年,历任乡试、会试考官,监察御史,给事中等职。其间,曾巡视中城,半载断800余案;巡淮安糟务,尽革陋规。二十四年,授川东兵备道;不一年,政声大著。次年,川督蒋攸恬入觐,奏陈陶澍“治行四川第一,堪胜大任”。即擢山西按察使。 道光元年(1821)二月,陶澍进京,道光帝召见三次,钦交三案嘱办,是为受遇大用之始。三月,抵山西任,即兼署布政使。九月,调福建按察使;未及任,改摧安徽布政使。时安徽钱粮亏欠,府库空虚,历五次清查,皆未果。陶澍“治丝理纷,钩稽一载,甫有端绪。”道光三年正月,升迁巡抚。督伤益力,分别应参、应豁、应补,于是,三十年库款之纠结豁然一清。是年长江大水,濒江三十余州县堤坷皆溃,田庐荡没。“陶乘舟遍勘,驻节芜湖,羽檄飞驰,寝食俱废”。派员赴上游买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以贩灾民,“使游移老疾孩稚皆有所养,俘谨有所葬”。水既退,陶澍亲登涂山、八公山绝顶,览全淮水势;并赴寿州、怀远、凤阳等地,勘察湖塘堤坷,次第筹浚。又为各乡村设仓储粮,曰:“丰备仓”,并奏定章程推行。 道光五年(1825),陶澍调任江苏巡抚。五月,奏陈海运之策,将苏、松、常、镇、太五府糟粮改为海运。亲赴上海筹集商船,访道路,定价值,号令严明。六年,船舶两次运槽粮一百六十余万石,自吴松口出海直抵大沽,水程4000余里,皆旬月抵天津,不损一船。船商运粮而北,载豆而南,两次得值,皆踊跃过望。此举节省银20余万两。是时,吴中连岁水潦成灾,当事屡议修浚未果。陶澍主张“治水以吴淤为最要,治吴松以通海口为最要”,奏请以省漕功之银动工,道光八年三月工竣。后又与苏抚林则徐疏浚测河、白茆。道光十四年,苏淞等地大雨倾盆,太湖附近山洪暴发,而未成灾。 创海运同时,陶澍又致力于疏通河运。先后疏深拓宽孟渎,复修黄金闸,改建黄泥闸,浚通德胜、澡港二河。并于江水枯竭时,令江船导引,开运河捷径。河运既通,乃革除积弊,严禁浮收、加索,惩办刁徒劣监,优给船工补贴,漕政面貌顿改。 道光十年(1830),诏加陶澍太子少保,升迁两江总督。其时盐政凋蔽,陶澍提出“非减价不能敌私,非轻本不能减价,非裁冗费不能轻本”,奏陈盐务章程十五条。次年,兼理两淮盐政,于是专心益力,整顿盐务。首“汰浮费二百五十余万两以济淮南”;次“截粮私、船私以清纲销”;再“去五坝十杠,改行票盐,以苏淮北(魏源:《陶文毅公墓志铭》。于是,浮冒、芦私、船私遂绝,成本递减,滞盐一空。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八年(1831~1838)初卸盐政,两淮盐务共完正杂银2640余万两,库贮常存300余万两。 为强兵御侮。陶澍于道光十二年(1832)奏陈《筹议海洋会哨章程》督总兵关天培率水师去沿海侦查走私活动,将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驱逐出境,史称“胡夏米”事件。随后与林则徐制订《处分白银外流章程》提出建立我国独立的银本位货币制,遭清廷保守势力反对。道光十九年,陶澍复夏提出严禁鸦片以制止白银外流,并发布稽查巡缉章禁奉行,便缴获大量烟土、烟具。 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二日,陶痨病逝于督府,晋赠太子太保,溢“文毅”。陶澍为政清廉。尝自题“要半文不值一文,莫道人无知者,一事须了一部,如此心乃安然。”兼理两淮盐政时,缴年养廉银1000两,裁盐政衙门浮费16万余两。人称其祥。官数十年,起居如寒素。注重教化,抚皖、吴时,倡修省、府、州、具志,以备文献掌故、报凳和重修二十余所书院。其中独资万银于江宁建惜阴书院《今南京市图书馆前身》又为栖登安化捐学田及科举田百七十亩,以资穷乡士子。用人能尽其所长,平生举拔大批人才,如魏源、林则徐、包世臣、贺长龄兄弟、陈鉴、左宗棠、梁章钜、龚自珍等,皆一代名宦和学者。澍一生勤于政务,而手不释卷,“奏议下笔千言,无能代其笔者。”“平日嗜风雅,留心文磁于地形、水利尤究心训”(《清代七百名人传·陶澍传》)。“诗宗韩杜,尤工长句;书法北海”。著述甚多,大部收入《陶文毅公全集》。 陶澍独生一子,名恍荫加按察使衔。长孙女纯忻,为候补道龙障之妻,颇有文才。革拙《奶香阁诗草》,选入《安化诗钞》。曾孙思曾另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