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宝鸡:逝去与崛起的城市(转)

宝鸡:逝去与崛起的城市(转)

作者COme on baby 标签闲言碎语 阅读次数:121

    离开三年,再次回宝鸡是在2006年的5月1日。那天在咸阳机场下了飞机已是中午,关中大地正被骄阳火烤,据说温度超过35度,这是我下飞机前未预料到的,未预料于是就从这里开始,一直延续到5月7日我再次来到这个机场。
        

 

         一、城建中的急功近利
    
     先回到5月7日,下了飞机,我同另名宝鸡乡亲同租了辆宝鸡的出租车,以便宜的价格(60元/人)继续踏上最后150公里的返乡路。出租车先在咸阳市区溜达了一下,让我惊叹的是关中中小城市房地产业的雄起。用雄起这个词不夸张,在咸阳街头随处可见房地产广告,在咸阳郊区一栋栋新建房地产项目在火热开发。
    
     回到宝鸡之后,亲见宝鸡的房地产热度较之咸阳有过之无不及。卧龙寺这片小时侯认为是极具农村色彩的地方正在大规模圈地建设,在即将开发的小区围墙上常常可见豪迈的广告语“千亩大盘”;沿着文理学院往西,进入宝鸡高新开发区2期,更多的楼盘雨后春笋般崛起;市区内也不闲着,宝鸡终于有了超过30层的高楼。我不得不说:时隔三年当刮目相看。宝鸡的城市化进度确实加快了,宝鸡确实长高了。
     但同时,我看到更多的危机,一种急功近利的危机。
     据亲戚朋友介绍,宝鸡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百万人口的城市,由此,开工诸多新盘满足新移民的居住要求本无可厚非,但开工量是否太大了?
     据宝鸡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0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2.1亿元,比上年增长36.5%,商品房销售额10.4亿元,增长21%,其中住宅9.7亿元,增长14.1%。若开发的房子能买出去,销售额肯定会大于投资金额,可见,宝鸡房地产的开发量已远远大于购买量。
     再看一组数据,《宝鸡日报》消息:“据有关部门介绍,宝鸡在房 地产的发展上有一个十分宏伟的目标,就是从今年开始,在五年内,每年将投资20个亿,建120万平方米商品房,到2010年,共投资l00个亿,建成600万平方米住房,到时,宝鸡的人均住房面积将达到28平方米,比目前人均22平方米增加6平方米,从而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宝鸡日报》的这则报道题目是《宝鸡商品房供求基本平衡》,但该文只说开发规模,而不说购买量。我作一推算,按照第一组数据,住宅销售9.7亿元,而去年宝鸡住宅均价大约是1400元,如此可得出,宝鸡2005年的购房量不到70万平方米,若再增长20%,2006年的购房量也不过84万平方米,但开发量120万平方米,严重过剩。
     我向宝鸡的一些知识分子和媒体工作者问,“宝鸡房地产开发如此大规模,宝鸡人口能消化掉吗?”他们也均认为比较困难。
     这种供求矛盾最后演化的结果就是出现烂尾楼。我所在的城市海口就深受烂尾楼的困扰,10年过去还不能消化,望宝鸡警惕。
     我判断为什么宝鸡不顾真实需求而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追其根本是急功近利。政府将行政中心迁往新区需要大量资金,据说20个亿,得到资金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卖地。于是政府不顾实际需求疯狂卖地,造成这种局面。
     我对宝鸡房地产另一个失望的地方就是规划。规划中同样存在一种急功近利。不可否认,宝鸡的新建房地产的确比曾经的建筑好看许多,但是这种建筑在10年后仍然是垃圾。
     如果去过深圳、广州、上海乃至北京的就可以发现,宝鸡的新建商品房设计严重落后,从造型来看,大约落后5年左右。再过10年,目前的新建商品房又开始污染人们的眼睛并不是夸大。
     其次,宝鸡的新建住宅是以牺牲人们居住环境为代价的。观察新建的小区,寥寥几片绿地,就谈环境,并且楼间距非常小,建筑密度非常大,这种小区只能说比80年代的住房有些花园而已。 目昂懦票Φ谝桓撸挥谖己颖卑驳?0层的小区(忘了叫什么名字。)建筑密度大到令人瞠舌,这种小区在房地产开发比较发达的地区是买不上好价钱的,它只满足了基本的居住需求,而不能满足业主健身,娱乐,放松,休闲,交往等需求。其开发理念非常低级,没有以人为本。遗憾的是诸多宝鸡人对这种垃圾建筑还被吹捧,殊不知,开发商正是利用当地人的“愚昧”来赚大钱。开发商利用有限的地,猛盖高楼,他的收益也就越大,而在南方诸多城市,对容积率有着明确的限制,如海口规定住宅小区容积率不得超过1.2。于是,这些城市的开发商就做政府的工作,希望能增加容积率,盖高点的楼。尽管后者的行为也是可耻的,但前者(宝鸡)的做法简直更是愚蠢。
     再次,宝鸡的新建商品房只是在邯郸学步的抄袭其他地方的设计,没有自己的任何特色,这当然是目前全国的通病。但是这对有着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宝鸡简直是种亵渎。然而,据我观察,宝鸡有关部门似乎不认识这点。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文化的外在表现,请记住这点。我们走进青岛,一排排红顶白墙的建筑让我们很容易辨别这就是青岛,可走进宝鸡,除了那个青铜器博物馆,其他建筑可以在任何城市轻易的发现孪生兄弟。遗憾的是,目前宝鸡只是一味的开发再开发,盲目的开发。宝鸡市规划局吃屎去了?恕我如此生气,我生气是因为我爱它。
     好了,关于建筑先说至此。
    
    二、商业发展的危机
    
     5月2日,我来到宝鸡依旧繁华的经二路,街头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在过节的日子里大家的精神也格外好。久不回家,我好奇地四处打望宝鸡街头的新变化。可以说,经二路的变化不很大,还是那些店,宝商的档次提高了,其他商场布局有所改变,多了个银座。但是,总体感觉宝鸡商业起色不大,并且存在危机。
     首先,商业地产思路不对,其中均利广场就是败笔。均利广场曾经被宝鸡人寄以厚望,但看看现在的均利,简直是乡镇商业,原本壮观的音乐喷泉从未开启,取而代之的竟是椰子树——这种毫无宝鸡特色的树种,并且是假树。整个步行街已经失去最初的规划,其百货已经退出,只有超市在支撑,国美等商业领军企业也未能逃脱倒闭的厄运。究其失败的原因第一是思路问题,均利广场的概念在现在看来是多么幼稚,妄图将古罗马以及古埃及的元素与香港的建筑特色融合,真不知道当初开发商怎么想的,宝鸡市规划局以及政府是怎么想的。宝鸡有着5000年的文明,将均利这块地建成秦文化商业街,或者古陈仓街可能都比现在这种土洋不是的风格好;第二是选址问题。乍看均利紧紧挨着宝鸡最繁华的街道经二路,并且背后是金陵新村,有数万人口支撑,但这都是表象。依照商业的发展规律,商业要成规模,否则必死。经二路的繁华从宝鸡商场开始到人民商场截至,往西最多延伸到文化路口,从文化路口到均利广场有500米的间断,别小看这500米,正是它割断了从经二路到均利的人流。第三,均利的定位超前,均利规划中是要跳出宝鸡原有的中低档商业业态,打造中高档的时尚商业,但宝鸡的消费远达不到,即使到现在仍然达不到,去看看现在的宝鸡商场,走廊间的人远超过店铺里的人。
     其次,宝鸡商业地产过剩。观察宝鸡的规划,宝鸡正在将原今台渭滨区的人口向西拉伸数十公里到虢镇,因此宝鸡的人口势必分流,有人就要有商业,于是宝鸡的各个地方都要建商业地产,危机就在这里产生了,这种分流跟商业地产的规律正好相背,商业地产讲究将人流汇聚。处处建商业地产最后的结果就是处处都萧条。我在金台区中山路西段看到一家开发商沿街建设了诸多商住楼,其墙外的广告对它的商铺大肆吹捧,君不见离它不远处燃气公司家属楼的沿街商铺租了10年都没租出去。这种商铺最后就烂掉,或贱价租售有人会反驳,宝鸡未来要建设成为100万人口的大市,可你想过没有,华通对面的楼烂在那里10年了也没有租出去,宝鸡未来人口翻一番,但规模至少扩大5倍,哪都建商业项目你说成吗?
    
     再次,宝鸡商业的沦丧。身于宝鸡可能不会有感觉宝鸡商业的沦丧,但以比较眼光看沦丧确成事实。商业沦丧有几个代表:第一,宝鸡引以为傲的宝鸡商场不再姓宝鸡,改姓海南了。这家宝鸡最早的上市公司没有摆脱被他人收购的后果。我这次回家跟老宝商人聊天,他们均对宝鸡市政府的这以举措感到难过,西安民生正是在海航的手里垮掉的,前车之鉴啊。因为工作关系我比较了解海航,甚至研究过它,它是以航空为中心向上和向下延伸产业链,因此它控制了多个机场,多家航空公司,自己做酒店,自己做航空食品,同他人合作做物流,开始向旅行社伸出触角。均是围绕这这条产业链。但是它为什么进入商业?宝鸡人思考过没有?我观察,海航进入商业有两个目的:1.利用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进行融资;2.商业项目能够产生大量的现金流供应海航周转现金。但绝不存在这样一个目的——将宝商打造成中国优秀的商业企业。宝鸡最优秀的商业企业沦丧了,宝鸡商业还有什么?第二,中国百强商业街的丢失。90年代初,宝鸡的经二路还是全国的百强商业街,但现在能排到300名内都不错了。东部地区的崛起将宝鸡抛得越来越远。我分析宝鸡商业沦丧有两大原因:首先是内因,体制原因。体制原因是宝鸡商业发展的绊脚石。这次回宝鸡让我吃惊的是人民商场的总经理还是那个王××。十多年了,看他把人民商场搞的那个样子,真令人沮丧。宝鸡市国资委也就这样眼巴巴看着资产贬值而无动于衷,真令人失望。我也认为在瞬息万变的商业领域应该国退民进,但看看宝鸡两大国有商场的命运,宝鸡商场退给了不该退给的人,人民商场的国资坚守这岗位没有丝毫要退却的意思。这就是最大的体制弊端。人民商场那么高的债务,早点退给优秀的民企,宝鸡市不是早松口气。招商固然难,但总要去做。外因一句话概括:购买力低,这在后文还有分析。
     其实宝鸡是有发展商业的优势的,它位据交通要道,完全可以做物流中转中心,但西北地区的物流中心长期被西安所占据,宝鸡如何形成自己的优势,政府的策划必不可少。政府可以有意识的举办各种会展,汇集西北产品,从而打造西北会展中心进而促进物流以及商业的发展。
    
    三、人才流逝的尴尬
     出了家门,遇到不少宝鸡人,他们在各行各业虽不能算出类拔萃,也算优秀。与之对比,走在宝鸡街头不免怅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宝鸡街头人流结构有问题:20-30岁的人少,中老年人多;农村人渐多,城里人渐少(陕西的农村人脸部有红晕比较容易辨别)。你在观察其他有活力的城市街头,哪个不是年轻人是主力军。那么奇怪了,宝鸡的年轻人哪里去了?答案是外流了。
     我高中的同学出了宝鸡几乎再没有回去的了,只有上宝鸡文理的仍留在宝鸡。无可否认,宝鸡的教育质量确实高,如果按照考生比例核算,宝鸡考上名牌大学的比例肯定超过西安。
     为什么宝鸡人才会外流?
     机会以及薪金是两大重要原因。先说薪金,这个最直观,我琢磨了很久一直想不明白,宝鸡的薪金怎么这么低?据说营业员的市场行情仍是300元一个月,深圳的最低工资都调到810元了。如此低的工资如何吸引人才?薪金只是一方面,机会对人才的长期吸引更重要。可宝鸡的企业吸纳人才的数量是如此的有限,甚至这个城市没有自己的商务区。服务业及中介已是吸纳人才的重要行业,遗憾的是作为以工业为传统的城市,在诸多工业企业倒闭之时,第三产业没有发展起来,就业机会不能满足当年生育高峰期中创造的娃娃!
     先说工业发展睦Ь郑谌岛艽蟪潭壬弦栏接诘诙怠?br>    因为国家战略的考虑,建国后,宝鸡兴建了一批军工企业以及民用工业,国家也向宝鸡调度了大量人才,宝鸡一时间充满活力。依靠这些工业支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宝鸡一跃成为陕西第二大城市。但开放市场之后,宝鸡的工业渐渐衰落。
     这里举两个例子,第一是长岭。这家宝鸡引以为傲的工业企业,因为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给宝鸡增足了面子。“大树低下好乘凉”的广告语也一度被广告界话为美谈,但现在的新生代可能压根就没有听说过这个牌子,这个企业更别说这个广告了,因为它全面衰落了。宝鸡长岭的衰落有诸多原因,我知道主要有三个,第一行政过度干预,在宝鸡长岭发展的鼎盛时期,陕西省政府将诸多倒闭的企业移交给长岭,表面上是双赢,增大企业规模,但实质是巨额债务增加了企业负担,宝鸡长岭也无需收购这些破烂来扩大生产;第二是自己对市场脉搏的把握不准。同样是靠着冰箱成长起来的青岛海尔目前已经成为国际品牌,宝鸡长岭却一再衰败,为何?市场的目光狭窄,战略选择失误,这里不延伸了,我高中时长岭买起了不入时的电脑就能说明;第三是宝鸡长岭为陕长岭牺牲了。陕长岭的核心资产就是其子公司宝鸡长岭,但是,陕长岭不断将亏损转嫁到宝鸡长岭身上,这里不是乱说,有人对此认真分析过。
     第二个例子是西凤酒。很高兴,斯威特——这家重组了陕长岭的骗子公司在收购西凤酒的时候被宝鸡市国资委拒绝了。但又很无奈,被誉为中国十大名酒的西凤酒的广告竟然像狗皮膏药一样刷在沿着高速公路路边的民房上,在海南高速公路路边的民房以及乡村的民房上也有一种酒类的广告,酒的名字叫“龙虎豹”广告词是“想干就干”,壮阳的!中国十大名酒竟然同这种低俗的酒做一样的营销,宝鸡人无动于衷?近几年,不断有些伪名酒在中央电视台的帮助下,成为名酒,而历史上的10大名酒下场确如此悲惨,出了陕西除了了解酒的人再无人知晓!我不了解西风酒厂,但仅凭它的广告位置就足以说明给西凤酒做营销策划的人多么愚蠢,追根到底还是市场经济的不适应。
     宝鸡工业的名牌都倒掉了,能创造出高工资待遇的都倒掉了,人才怎么来?
    插一句,宝光因为技术领先目前混的不错,宝钛因为掌握稀缺资源混的也不错,这两家企业需要作的就是防止内部出问题。另外,这次回来,我同宝鸡高新区管委会的一个人聊了聊高新区的招商情况,虽然有成功的招商,但总体并不让人乐观,所招商的企业大企业少,据说投资最大的就2、3个亿,发展前景于方向仍不乐观。
     在我看来,宝鸡所处的地理位置是有发展前途的,首要做的就是理清思路。我建议,宝鸡可以朝以下列几个产业发展:
     会展、物流、商业。这三个是完完全全的第三产业,并且是有机结合的。宝鸡从中国地理版图来看是中部,在东部人眼中是西部,在西北其他四省看来又是东部。地理位置可以说是绝佳,历史就是战略要地以及物流中转站。如何利用这样有力的地理环境,首先从会展入手。目前西部的会展被西安压制,宝鸡亟需建设自己的会展中心,我建议把将设政府大楼的钱用来建一流的会展中心。宝鸡可以举办什么样的会展呢?站在西部的角度,举办西部各个特色行业的展览会,站在东部的角度,举办招商引资为主的推介会,站在全国中心的角度,举办汇集全国商品的交流会,站在亚欧的角度,举办中国丝绸之路展览会等。将宝鸡打造成全国最著名的会展中心这不是不可能,关键是要去做。会展中心建成后,物流业,商业也就不成为题发展起来了。若再加上政治,牵头举行西部论坛等,会更好。
  真能成为会展中心,宝鸡成天南来北往的人就太多了,各个企业都愿意来宝鸡建立办事处,他们可是拿这钞票来的啊,他们要消费,这样就能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然后促进宝鸡人收入的增高,然后留住人才。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