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质事件中的宗教狂热和价值理性
作者:晓夜 标签:历史 | 阅读次数:101 |
![]() ![]() ![]() |
| ![]() ![]() ![]() |
韩国基督教会传教者在阿富汗被绑架事件至今仍未落幕,却已有两名人质 “回到主的怀抱”。媒体展示的画面上,我们看到的是被绑架者们惊恐疲惫的表情。如果这一次韩国人不是被恶名昭著的塔利班绑架,如果不是塔利班要挟换人造成轰动影响,可能我们不会太过在意韩国基督教会多年来步履匆忙的宣教行动:据韩国全球传道协会资料显示,韩国基督教会去年派遣了14086名宣教士到海外,包括禁止基督宗教传教工作的伊斯兰教国家;2007年已经有200多个团体去过阿富汗。有资料表明,韩国基督教新教联合会试图到2030年派出100000名传教士。
之前,类似的事情早就发生过:2004年4月,7名韩国基督教援助人员在伊拉克被绑架,所幸很快获释;2004年6月,新教徒金善日被“基地”组织杀害;2006年8月,约有1500名韩国基督教徒在阿富汗境内聚集,其中包括600名儿童,被阿富汗政府驱逐。 这样的局面,正如首尔庆熙大学专攻宗教社会学的宋哉勇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所说:“我从未见过如此狂热的教会。” 从韩国考察归来的朋友们说起韩国,无一例外会提到夜幕降临时的首尔,华灯初上,一眼望去是遍布城市的大大小小的红色霓虹闪烁的十字架,那是教堂的标志。甚至有人说,晚上乘飞机飞过首尔市内上空(尽管这是安全保卫绝不许可的),会觉得首尔像一个巨大的公墓。 基督教自19世纪进入韩国开始就在艰难时事中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行医、办学等等。1910年,日本吞并韩国,禁止韩国人在学校使用韩国语授课,这样的同化政策激怒了韩国知识分子。1919 年3月1日,韩国人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议活动,数千人为此而牺牲。此时,基督教会通过自主开办宗教学校的名义让人们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于提高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的整体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后来的韩国解放战争中,基督教会争取到西方国家的支持和援助。在朝鲜战争时期,教会为许多难民提供物质补贴和生活场所,基督教在韩国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进一步巩固。 随着历史的发展,韩国基督教趋于本土化,把东方的特征融入其中,吸收了传统的儒学文化,同时添加了活泼的现代元素,也吸引了很多年轻人。韩国甚至出现了亚洲首位信仰基督教的总统。据1995年韩国人口统计调查,韩国公民中50.7%信教。其中佛教徒占最大比率,占46%,其次是基督教新教徒,占信教人口的39%,天主教徒占13%。然而,韩国基督教发展迅猛,到今天,基督徒已经占该国总人口4900万的26.3%,其中包括19.7%d 新教徒和6.6%的天主教徒。在首都首尔,基督徒约占总人口的二分之一。 在韩国,大大小小的教会有6万多个,为了争夺有限的信徒和资金(信徒捐款),教会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很多教会也因此派出传教士到各国宣教布道。其实危险地区的人民并不需要韩国人去传教,而韩国的基督教团体却需要在这些极端危险的地区维系自己的存在。传教成功与否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种冒险行为带来的广告效应。 教会林立,竞争进入白热化,这正是导致教会不顾一切地向外派遣传教士的原因。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7月25日报道,韩国的传教士走遍天涯海角,寻找那些最不愿意皈依基督教的人。向国外派出传教士已经称为教会扩大声誉和吸引成员最便捷的方式之一。传教士去的地方越动荡,传教使命就神圣。美国《时代》周刊网络版27日报道中这样分析:“开拓新市场和危险的传教活动存在宣传的效果,而且最终会带来名誉和金钱,这使韩国教会的牧师热衷于比别人先行一步,包括尽可能多地向海外派遣教徒进行传教活动等。” 根据美国媒体记者的分析,第一,韩国传教士无处不在;第二,他们喜欢挑战,开拓新市场,寻找最不愿意皈依基督教的人;第三,危险的传教活动被认为是“神圣的”,并且最终会给他们带来名誉和金钱。 关于韩国传教士的厉害,也许不少人都领教过。在中国,年轻一代的韩国基督徒以留学为由进行的校园传教活动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虽然我国法律明确禁止在学校传教。甚至在教会势力本已相当强大的美国,韩国基督教也已经侵入,对美国的基督教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产生了广泛影响。 传教,恐怕是一种宗教发展的必然要求。何况基督新教历来特别重视“分享”。然而,无论在哪一个国家,即使信仰是相对自由的,传教却都是有明确限制的。不顾国情的传教最终会酿成严重的后果,尤其是面对一个几乎全民信仰另一种宗教的国家,这种狂热的传教行为可能被视作不尊重的、侮辱性的,甚至是非法的行为。 在此次绑架事件发生的阿富汗,98%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90%属于逊尼派,其余为什叶派。阿富汗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伊斯兰共和国,国家伊斯兰教,任何法律不得与神圣的伊斯兰信仰原则相抵触。站在一位普通阿富汗人民的立场,对于不远千里前来劝说他们改信基督教的韩国人,会有什么好感吗?我们都知道,出于对民族习惯和信仰的尊重,在我国西部的许多地区,尤其是在餐馆里,汉人不可以随意说出一种家畜的名字。否则,给你几个白眼就是最温柔的礼遇了。 有报道称,泉水教会基督徒此行在离开韩国时,曾在机场内“克制去阿富汗旅行”的牌子前合影。更有甚者,在阿富汗,他们曾聚集到清真寺高唱赞美歌。不知是上帝真的给了他们力量,还是无知所以无畏?对于任何一位普通的穆斯林来说,这样的行为都是污辱性的,何况他们遭遇如此极端的塔利班?可见,当这些“上帝的选民”见到他们眼中的众多“迷途的羔羊”时,传教的狂热淹没了理性,他们忘记了对他人信仰的尊重,也忘记了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更为韩国政府处理国际关系增加了巨大的压力。 事件发生之后,韩国媒体纷纷对教会的传教策略进行反省和审视。《韩国时报》网站7月22日社论中写道:“任何韩国人在阿富汗从事宗教活动都是非常危险的。那里的反基督教情绪根深蒂固,而且恐怖活动、枪杀和绑架活动经常发生。……建议宗教组织不要到危险地区从事过多的传教活动,这会让政府和民众不安。” 这样的解释显然是片面的。阿富汗时局动荡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反基督教情绪根深蒂固”纯属给自己找台阶。《纽约时报》援引卡里·优素福·艾哈麦迪的话说,他们知道这些韩国基督教志愿者到阿富汗是为了劝说“善良的穆斯林”改变对伊斯兰教的信仰。问题是,如果不是韩国一再地去“劝说‘善良的穆斯林’改变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善良的穆斯林”又怎会对异国他乡的基督教产生“根深蒂固”的厌恶情绪?真正令“政府和民众不安”的,恐怕不仅仅是传教地的混乱局势,也包括一意孤行的传教导致的无法避免的宗教信仰冲突。 比如你在清真餐馆点一碗“牛肉面”,老板一定开开心心地给你端上来;如果你非要“猪排面”,难保人家不把你轰出去。 尊重,是相互的。己所不欲,请勿施于人。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7-8-10 本站发布时间:2007-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