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爵士(Alfred Hitchcock),1899年8月13日生于英国伦敦的Leytonstone,1980年4月29日逝世于美国洛杉矶,享誉世界的英国著名导演,被誉为“悬念大师”。在长达60年的职业生涯中,希区柯克执导了50多部电影,跨越了默片时代、有声电影时代和彩色电影时代。希区柯克在有生之年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是当时最为成功的导演。他在控制电影节奏,以及制造悬念方面独步一时。
1922年,希区柯克在英国开始了他的导演生涯。1939年开始,他主要在美国工作,并于1956年申请成为美国公民。1940年到1972年间,希区柯克和他的家人住在加州Scotts Valley。他于1980年因肾衰竭去世。
虽然,他在悬疑片和惊悚片领域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他本人始终没有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导演这一荣誉。Rebecca(《蝴蝶梦》)是他唯一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此外还有四部电影获提名。1967年,他获得了欧文•撒尔伯格纪念奖(IRVING G. THALBERG MEMORIAL AWARD,属美国电影学院所设奖项)。
20世纪50年代后期,法国新浪潮评论家,尤其是Eric Rohmer、Claude Chabrol和Francois Truffaut首先把他的电影视为艺术作品加以推广。

早期生活
希区柯克1899年8月13日出生在埃塞克斯(今属伦敦)的Leytonstone。他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父亲威廉·希区柯克以卖瓜果蔬菜为生。一家人是罗马天主教徒。希区柯克被送到伦敦天主教学校,圣依纳爵学院学习。希区柯克曾经说起过一则童年往事。因为他淘气,父亲曾让他带着一张纸条去当地的警察局。当他把纸条交给值班的警察之后,他被关进了牢房。人们常常将这则轶事和他电影中体现出的对警察的不信任联系在一起。
他常说,如果他做错了事,母亲会让他站在她的床脚跟她说话,并让他罚站数小时。这让人们想起了《精神病人》中的角色Norman Bates。
希区柯克14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离开了圣依纳爵学院,转而到机械与航海学校念书。毕业之后,他在一家电报公司当制图师和广告设计师。大约在那个时候,他开始对摄影产生了兴趣,并在伦敦开始从事影业工作。1920年,他在Islington Studios得到了一份全职的工作,为默片做各类标题。
战前在英国的职业生涯
1925年,Gainsborough Pictures的Michael Balcon给了他一个机会。他在德国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The Pleasure Garden。该片在商业上的失败差点葬送了他的大好前程。不过1926年,希区柯克在惊悚片方面崭露头角。The Lodger: A Story of the London Fog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并赢得了批评家的赞誉。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希区柯克式”电影。
The Lodger获得成功之后,希区柯克开始尝试在媒体上宣传自己。他雇佣了一个公关人来强化自己作为英国电影产业中一颗新星的声誉。1926年,他娶了自己的助理导演Alma Reville为妻。1928年,他们的女儿Patricia出生。Alma是希区柯克最密切的合作伙伴。她为希区柯克撰写了一些剧本,并参与了他所有影片的拍摄。
1929年,他开始拍摄他的第10部影片Blackmail。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片厂决定把它拍成英国的第一部有声电影。影片的高潮部分发生在大英博物馆的穹顶上。Blackmail也开创了希区柯克使用地标建筑作为电影背景的传统(比如North by Northwest的高潮部分发生在“拉什莫尔山”。希区柯克本来打算在拉什莫尔山实地拍摄,但遭拒绝。于是,希区柯克部分地复制了拉什莫尔山作为背景。
1933年,希区柯克再度与Gaumont-British Picture Coporation的Michale Balcon合作。他为该公司拍摄的第一部影片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1934年)取得了成功;第二部影片39 Steps(1935年)被认为是他早期最成功的一部电影。
20世纪30年代末,希区柯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时,大卫·塞尔兹尼克打算把他吸引到好莱坞。

好莱坞
为塞尔兹尼克工作
希区柯克式的幽默和悬疑仍然是他的招牌。不过,和新的制片人的合作不尽如人意。大卫·塞尔兹尼克常常资金短缺,而且希区柯克也不满大卫·塞尔兹尼克对他的影片指手画脚。最后,塞尔兹尼克把希区柯克“租借”给了更大的片厂。
1940年希区柯克拍摄了他在美国的第一部电影——《蝴蝶梦》。该片于1940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不过,奖项归大卫·塞尔兹尼克所有,因为他是制片人。影片并没有能获得最佳导演奖。希区柯克和大卫·塞尔兹尼克之间还存在其他的问题,比如,大卫·塞尔兹尼克给希区柯克很多限制,从而影响了他的创作。希区柯克不得不去拍大卫·塞尔兹尼克想要的电影。希区柯克在美国执导的第二部电影Foreign Correspondent也获得了当年最佳影片奖的提名。
20世纪40年代,希区柯克的作品较为多元化,包括了1941年的浪漫喜剧片《史密斯夫妇》(Mr.& Mrs.Smith),1943年的恐怖片Shadow of a Doubt以及1947年The Paradine Case。这期间,希区柯克还执导了Saboteur、Spellbound以及Notorious。值得一提的是,Notorious是首部希区柯克同时担任导演和制片人的电影。大卫·塞尔兹尼克认为影片题材缺乏票房潜力,就让希区柯克担任制片。The Paradine Case是希区柯克为大卫·塞尔兹尼克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

六十年代与七十年代
希区柯克的性格对他电影的影响
希区柯克的电影时常刻画男性角色和他们母亲的冲突关系。在North by Northwest中,Roger Thornhill(Cary Grant饰)的母亲坚称有两个凶手跟着他。在Birds中,律师Mitch Brenner(Rod Taylor饰)的母亲因为害怕儿子离开自己,而不希望Mitch Brenner结婚。
而希区柯克片中的女主角往往都是那种人见人爱的金发美女。但事实上,她们并非不是弱不禁风的女子,比如Rear Window中的Lisa冒险潜入Lars Thorwald的家中取证(Lars Thorwald妻子的婚戒);再如在North by Northwest中,Eve Kendall就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女特工。

工作方法和作品风格
希区柯克以机内剪辑和故事板的运用闻名。他曾经说:“编剧和我把整个剧本具体确定下来;剩下来的就是拍摄。事实上,当你走进片厂,你就不得不做出妥协。小说的作者却不用和演员还有其他的事情打交道。”也就是说,他在事先拟定拍摄的一切细节,到了片场,只需按部就班进行操作。不过,作家Bill Krohn的著作Hitchcock At Work多少揭穿了这一“神话”,原来希区柯克展示出来的一些故事板是事后制作给新闻界看的,且他经常在拍摄现场即兴创作或临时修改。

MacGuffin
MacGuffin一词没有确切的汉语翻译。它是源自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的电影技法,是指将电影故事带入动态的一种布局技巧,它通常是指在悬疑故事开始时,能使观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快进入情境的戏剧元素,如某个物体(比如Notorious中的铀)、人物、甚至是一个谜面,在希区柯克的所有作品中,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或大或小的MacGuffin。MacGuffin可以不在电影中直接出现。
经常出现在希区柯克电影中的题旨
楼梯常常出现在希区柯克的电影中。楼梯的出现往往与悬疑情节有关,最为著名的是《美人计》的结尾部分。甚至有人认为出现在《后窗》中,James Stewart公寓的楼梯完全没有用,仅仅是一个悬疑的符号。
另外一个经常出现在希区柯克电影中的题材就是搞错身份,比如《西北偏北》中Cary Grant被误认为是CIA的特工。而实际上,那个特工根本就不存在,他只是CIA编造出来的一个人物。
希区柯克常常让普通人忽然之间遭遇非常复杂的情况,引发悬念,比如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
另外,希区柯克常常在电影中揶揄警察。在他几乎所有的电影中,警察都是废物,不是搞错线索就是放走嫌犯。
客串小片断
希区柯克常常以一个小角色出现在他自己执导的影片中。
* The Lodger (1926):在报刊阅览室里,后来又在人群中看警察抓人。(第3分钟)
* Easy virtue (1927):拿着手杖,走过网球场。(第15分钟)
* Blackmail (1929):在地铁里看书。(第11分钟)
* Murder (1930):从凶杀案发的屋外走过。(第60分钟)
*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34): 穿着风衣走过。(第31分钟)
* The 39 steps (1935):影片开始大约七分钟的时候出现,而Robert Donat和Lucie Mannhei正从剧院跑出来。(第7分钟)
* Young and innocent (1938):拿着一个相机,站在法院外面。(第15分钟)
* The lady vanishes (1938):影片快结束时,在维多利亚车站,穿着一件黑大衣,抽着雪茄。(第90分钟)
* Rebecca (1940):George Sanders打完电话的时候,希区柯克从电话亭外走过。(第123分钟)
* Foreign correspondent (1940):电影开始没有多久,Joel McCrea走出宾馆之后,希区柯克出现在荧幕上,他正在看报纸。(第13分钟)
* Mr. and Mr. Smith (1941):影片中间部分,和Robert Montgomery擦肩而过。(第41分钟)
* Suspicion (1941):在邮筒旁寄信。(第46分钟)
* Saboteur (1942):当破坏份子的车停下来的时候,他站在那儿。(第60分钟)
* Shadow of a Doubt (1943):在火车上,坐在Santa Rosa旁边打牌。(第17分钟)
* Lifeboat (1944):出现在Reduco Obesity Slayer的报纸广告上,表现出用了Reduco减肥效果明显。(第25分钟)
* Spellbound (1945):抽着雪茄,拿着小提琴箱,从帝国宾馆的电梯里面走出来。(第35分钟)
* Notorious (1946):电影开始一个小时后,在Claude Rains的豪宅里,参加一个大型聚会,喝完香槟之后很快就离开了。(第60分钟)
* The Paradine Case (1947):拿着一把大提琴下火车,走出Cumberland车站。(第36分钟)
* Stage Fright (1950):转身看Jane Wyman。(第39分钟)
* Strangers on a Train (1951):影片开始没多久,登上火车。(第10分钟)
* I confess (1953):片首字幕过后,从楼梯的平台上走过。(第1分钟)
* Dial M for Murder (1954): 出现在班级聚会的照片上,在照片的左侧。(第13分钟)
* Rear Window (1954):在作曲家的公寓里给钟上发条。(第25分钟)
* To Catch a Thief (1955):在公共汽车上,坐在Cary Grant的身边。(第10分钟)
* The Trouble with Harry (1955): 电影开始20分钟,走过一辆停着的豪华轿车。(第10分钟)
*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 (1956): 在市场上看杂技表演,他背对着镜头。(第25分钟)
* Vertigo (1958): 11分钟的时候,穿着灰色的西服走在路上。(第10分钟)
* North by Northwest (1959):影片刚开始,他错过了一辆公共汽车。(第2分钟)
* Psycho (1960):Janet Leigh的窗外,他戴着一顶牛仔帽。(第6分钟)
* The Birds (1963):影片刚开始,他牵着两条狗走出宠物店,和女主角(第Tippi Hedren饰)擦肩而过。(第2分钟)
* Marnie (1964):Tippi Hedren走过之后,他出现在宾馆走廊的左侧。(第5分钟)
* Torn Curtain (1966):电影刚开始,他和一个金发婴儿坐在宾馆大厅。(第8分钟)
* Topaz (1969):在机场,坐在轮椅上,然后站起来和一个人握手。(第28分钟)
* Frenzy (1972):在人群中间,他是唯一一个没有给演讲者鼓掌的人。(第3分钟)
* Family Plot (1976):映在门上的黑色轮廓中。(第38分钟)
安梦姬(INTONY)于 2007-8-28 21:48:35 编辑过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