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

作者mixfaye 标签戒烟剪发 阅读次数:57
十二月了,南京的气温好像一下子就低了下来.我有好长时间都窝在家里的小床上看书.那本是王书增的<1901年---一个帝的背影>.可能是由于书中的语言的刺激吧,我似乎感觉到了在中华帝国冷落的大背景下所有人的绝望. 在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大清帝国渐渐远去的背景是多么惹眼!惹眼的是一个世界级大帝国的衰落以前君主西狩后暴露在光天华日下的黄金白银.那样豪华的宫殿,那样武艺卓然的帝国军队,义和团崇拜的天龙八部,还有那哀鸿遍野的景像,我想,没有一个中国人不被震悍的.   大清帝国从乾隆朝开始政治昌明的景象渐渐落下,像西沉的太阳挡都挡不住了.咸丰一朝被英法联军从天津白河口一直打到了帝国中央政府脚下.天子北遁,同去承德行宫的还有后来把持大清帝国权柄的西太后.   根据很多的理论,大清帝国所代表的制度是必然灭亡的.但是大清帝国为此负出极其沉重的代价.在大清帝国的眼里,所有的列强之中,是没有日本之列的.然而在朝鲜内乱当中,大清帝国与"倭寇"日本并出现在这个与大清一衣带的邻邦的土地上.在中日冲突中,帝国的陆军溃不成军.而在黄海大东沟,中国海军的抗击英勇无畏的,虽然伤亡较大,但北洋水师毕竟有着世界上一流的军事装备.但是这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海军不久就被日本人攻下了威海卫,原因是太后挪用了海军费用来庆祝大寿.同时,就在北洋海军很需要帮助的时候,帝国的另外两支海军竟然很幽默地宣布保持中立,就好像敌人踏上的国土不属于帝国一样.   在帝国被瓜分待尽的时候,康有为开始了自己的维新变法.但是康的职位只是一个六品军机处章京行走.一个能够提出改革方案的人竟然没有与帝国最高权力的代表直接对话.这次变法与历史上数次的改革一样,受到了帝国很多人的反对.就是这个康有为,在改革失败的前两天得到慈禧太后从颐和园返回紫禁城的消息,就这样扔下自己的同伴,自己的事业,连夜收失行李赶往天津大沽口,乘轮船一路南下,经烟台、上海直赴香港.革新者没有力量支撑起大清帝国的前途.帝国从这一刻起突然好像变得很脆弱.   支持改革的光绪皇帝,作为帝国应该的最高统治者,得到了洋人们的支持,因为洋人们以为,将中国改得跟他们一样,诺大的帝国市场就会很轻而易举地打开.而这个虚无的皇帝在戊戌改革中试图破坏以慈禧为代表的利益。因此,帝国的皇太后想要废除皇帝。就在1899年,帝国历史出现了一个令人伤感的男人——光绪,因为没有子嗣,所以下诏将载漪的儿子立为大阿哥。根据大清宫廷的规矩,只要现在的皇帝在位,就不允许任何讨论关于皇位继承人的言论。而慈禧逼迫被囚禁在中南海赢台的光绪随时退位,真是帝国史上前所未闻的事件。 在帝国中央政府从北京城仓皇西狩之后,皇太后再不提立储君之事,因为皇帝背后的洋人让她出了很大的洋相。 感觉帝国被打得如此落花流水是不应该的,然而一切巧合都同时出现了,而这些巧合每一条都要了帝国的命。帝国哭了,在都城以西的一个小县城。原因当地的小县官带着县政府所有的武装力量保卫驿站里仅剩的一锅粥等待皇家西狞的队伍。 当八国联军将天津卫洗劫一空的时候,帝国的中央政府还在为该不该宣战而犹豫不决。于是储君的父亲载漪伪了一封八国联军代表英、法、美、德、俄、西、比、奥政府给帝国中央政府的掌权者的正式照会。照会中,八国一致要示慈禧太后归政于光绪皇帝,因为皇帝才是大清帝国的国家元首。于是慈禧太后痛下狠心,决定与八国一战。为此,清帝国特意下了一纸诏书,《宣战诏书》,然而诏书中的作战对象不是上述八国,而是“彼等”。彼等就是你们等国。就是说,大清帝国要与帝以外的所有国家宣战!以大清帝国的军备,下定决心阻击入侵帝国的一切侵略者是绝对有能力的,然而大清要灭掉“彼等”。此时,帝国手中有一支任何人都不敢小视的力量:农民。义和团在山东受到了山东巡抚袁世凯的镇压几乎都逃到了京畿之地。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保卫帝国的首都当然义不容辞了!然而,义和团凭的是什么呢?关壮缪?岳武穆?然后就是各种各样的佛、仙、道。帝国政府竟然也就以为这样的力量能够在战场上克敌致胜了。这样的一个政府统治着的这个大帝国拥有世界上少数的近代化海军、装备精良并且数量宠大的陆军编制,竟然相信义和团这样一个没有严格纪律、没有统一领导、没有经过训练、光靠蛮力、装神弄鬼的松散组织的力量! 在八国联军在天津后,帝国政府命令江南十三的总督、巡抚、道台领兵“北上勤王”。这个好像有一点到了东周春秋时的味道。京城武卫营、虎字营、禁军都是戍守京畿重地的帝国最精英的力量。然而却要江南的地方团练北上勤王,局势真的到了中央政府不能控制的程度了。作为尚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帝国陆军来说,虽然一定数量装备了当时世界上最优越的德国毛瑟枪,但是好像他们包括他们的指挥官还不能适应热兵器时代的战争形势,在天津到北京的路上部置的防线被联军轻而易举地突破了。直隶总督带着痴呆的表情自杀身亡。一个帝国高官用自己的思维证实了一个事实:帝国就要殁了。 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到世纪末,总有一小部分中国在这场帝国对外关系中扮演着对于帝国来说很不光彩的角色。 在攻打天津时,有一支称着“中国军团”的部队,全部近代化的装备、训练,与洋人军队的编制都相同。这支军队不是英国人的雇佣军,而是完全由英国人培养出来的。中国军团的这些人在天津老龙头车站的战斗中成为联军战胜帝国军队与义和团的一支生力军。天津失守前,帝国陆军在城里烧杀抢掠,天津卫人忍无可忍,就将联军直接引进城里杀掉了城内的帝国陆军!在帝国公民的心目中,帝国军队竟然与强盗无异! 有一个叫叶铭传的帝国高官,对!没错,就是那个弃广州城而逃的两广总督,据说后来的结局很惨,惨得叫帝国政府及有与帝国有关的人们脸上无光。英法联军拿了帝国大员之后,命叶铭传穿上帝国的官服、戴上二品大官的顶戴花翎,并把他关在笼子里,放到轮船上运至印度、澳洲地让人们参观,当地人们争相观看,为此,商人们小挣了一把。帝国二品大员,被当成动物运到世界各地去供人们品鉴?我想,帝国历史确实有点幽默。 每每提到这个时期的不光彩,总有人提到李鸿章,文渊阁大学士,北洋大臣,两广总督,有好多的头衔跟着这个名字。与其相关的,总有很多显赫一时的东西,淮军,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洋务运动,北洋海军,江南制造总局,马关条约等等。李鸿章有着近代化的头脑,在官场上有自己的一班子人马。帝国最后的时光无不与其有着深刻的联系。作为地方汉族地主武装团练的代表,他领导着淮军在对南京太平天国的剿灭活动中起着很积极的作用,虽然当时节制五省军务的是曾国蕃。北洋海军的灭亡跟他的指挥有一定的联系,然而他作为海军的一手操办者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在对伊藤博文的谈判后,李鸿章背上了割让台湾的罪名,然而其时的帝国元气大伤,还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么?帝国的人们一厢情愿地认为李鸿章既是伊藤首相的好朋友,必然有出卖国家的嫌疑。个人以为,李鸿章在国家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有着常人没有的勇气与智慧。至少,李鸿章在帝国对外面世界还很幼稚的时候,已经很老道了。李在后来访问得德国时曾经亲眼看到过在日本谈判时被枪击时留下的子弹的照片。不知道他当时感觉如何。我想帝国的命运将会如何他那时应当有了很明确的答案了。我在一本书上曾经看到李鸿章的一张晚年照片,精神矍铄,神采飞扬。在一个国家命运多舛的时代里,作为帝国的一品大员竟然可以表现得如此高调,绝对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了。戊戌政变之后,太后企图罢黜光绪皇帝时,俄国公使曾就此事探李鸿章的口风,李很冷淡地说:“我想这是本国的内政吧,公使大人!”李鸿章的强硬的态度在那样的时代是很难得的。 帝国的政治在这一段时间内是很不明朗的,就像一个女人的表情,有被抛弃的怨恨,有被自欺欺的兴高采烈,还有一种最终人老珠黄的悲哀。 帝国政府对义和团剿抚、对洋人战和等问题上倒来复去,这种情况下,李鸿章感觉到京畿之地不宜久留,就再三恳求帝国政府将他调往边疆。按理说,这样一个一品大员留在京里没什么不好,然而他却嗅到了血腥的味道。于是弄了个两广总督,做着封疆大吏帮帝国镇南部门户去了。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