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修行随笔——了事与了心

修行随笔——了事与了心

作者Ekayana 标签四念住 泰国 阅读次数:102

了事与了心

泰国一位有名的禅师说:“当念头来时,不要试图压抑念头。让念头自然地現前,念头越多,觉性愈強,有些人讨厌妄念,怕妄念使他们不能得定。那是种错误的见解。妄念是好事,因为念头动得越多,觉知越強。”这位禅师的话正好说明了禅修的精髓,这就是,禅修不是追求某种暂时的宁静,而是观察心念,从念头的生灭动静当中明白它的性质——无常、苦、无我。

在中国的古代,禅师们也有同样的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真正了知心,而不要待在无事当中。佛法的自在是了知心性以后的自在,而非在意识形态当中的无事。所以,真正行者的修行是以明了这颗心的性质为目的。

我的体会是,了事的前提是了心。若对心没有完全透彻地了知,所谓的了事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我们是中国人,对于中国的文化是熟知的。诸子百家的理论,乃至现在的知识,若一个人勤快,心性敏锐,数年修习下来,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心是可以安宁一些的,表面看来也许会平静。

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落入那样的境界中。在没有完全地了知心念性质的时候,追求一种平静的境界,那就是着境,依然在意识当中,那不是佛讲的寂静——涅盘。那种看似平静的心,其实内心深处还是波浪翻滚,只是修行人自己并不觉知罢了。

观察念头为很多人所忽略,念头一起,就不断地批判或评论它。这就是禅师们所讲的进入了念头,而不是“看念头”。看念头的功夫首先在于要有定力,在念头起落处清楚明白。一旦卷入了念头,就会被念头拉着到处乱跑,这就是随了业力,受业力的支配而不自知。

我总觉得,佛法的修行,首先要了知心的本质,知道心的本质,然后才会有对事情的真正放下。了心在先,了事在后。若对心性的空寂性质不了解,只在事上放下,那不是真正的放下。若修行人的心性还算敏锐,如果还能有总结的习惯,他一定会观察到,原来那件放下的事情,不久又回到心上来了。

记得我曾经做过这样的研究,观察并研究那些修行人,这些人当中有各式各样的修行人,有修习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规范的,当然更多的是其它方面的修行人。你可以观察到,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从表面上看较为清净,但是,你再去观察那些修习佛法的证悟者,我们会发现,佛教中的圣者,单从表面看,他们往往很率真,坦然而平直,自然而纯真,并不象人们所想象的,他们无事可作,清心而漠然。也许从一些事相上看,那些修习世间法的人,会胜过他们,好象更为清静一些。观察完了,再思惟,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的观察研究,我大约做了很多年的时间。我发现,佛法是“了心”的,那些其他方面的行人是“了事”的。了心的圣者,最终会达到“心无一物”的涅盘境,但在事相上,他们往往生机活显,不呆板,不具一格,心性活跃而处事中正。了事的修持者,往往只追求无事,对心性的本质并不了解。他们的修行就象割地上的野草,割掉了又会长出来。这正如中国古代禅师所说的:“智者‘了心’不了事,愚人‘了事’不了心。”

有人会问,为何说其他的那些修行之人不了心呢?他们不少人在观心,而且功夫很深。是的,纵观世间的修行,观心的法门多不胜数,但真正从心的本质上观察,以了知心的性质为目的的,只有佛陀教导的四念住,只有依照修行,可以真正地把心性看破,进而断除烦恼。因为,究竟的了心,只有在了知了“无常、苦、无我”的基础上,才能算了心。

于是,在以后的修行当中,我是一直地避免“了事”——那种看似平静的表面文章,看似无事的放下,不是真正的解脱。只有随时随地观察心的生灭,才可以真正了知心的性质。几年来,我依照四念住中的观心法门修习,渐渐地,内心深处的波浪有所平静,虽然业力的打扰还是不能断除,但心底深处,能感觉到一些寂静,这是深层的静,与表面的“无事”是不一样的。

我的体会是,了知心的“无常、苦、无我”是修行的精髓,是佛法修行的中心,是重中之重。

 

■本文写于2005年11月,贴在博客时略有修改,如是

■这篇文字是从新浪博客《走在解脱之路上》转过来的,在转贴到这里时对原文略有修改。新浪博客的地址是:

http://blog.sina.com.cn/u/1230395393    如是

-----------------------------------------------------------------------------

转自佛法——真正的智慧(如是博客2)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