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RE:“孟母堂”事件进程

RE:“孟母堂”事件进程

作者探询 标签历史 阅读次数:43
                读 经
             【作者: p95227】

  什么是经?按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学科分类来讲,指的就是经书这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十三经”等。但我们这里要说的,不限于此。按《现代汉语词典》中,与我们要谈的主旨相关的解释有三:其一,织物上的纵的方向的纱或线(跟纬相对);其二,历久不变的;其三,经典。就第一层意思来说,经线起到定纲的作用,所谓纲举目张,经线已定,一块布也就好织了。可见,经之关键在于确定的最基本的东西。就第二层意思看,经乃是历久不变的东西,历久不变的是什么呢?显然也是非同一般的事物。第三层意思,就是在前两层意思的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就是“经典”。普通的事物,一旦被冠之以经典,其重要的程度非我们常人所能及了。细数起来,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思想中,真正称得上“经典”的,符合上面所说的意思的又有多少呢?在中国传统的“经学”中,仅仅有那么微乎其微的部分,才可称之为经。可见,经典之意义所在了。
  读经,在“五四”以前的中国,算不得什么值得一说的事,举凡有条件接受正规教育者,几乎每个人的人生,都得从读经开始。即使普通大众的普及读本,也有《三字经》什么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新文化,废止读经。此后,大家也就矫枉过正,推而广之,连经典也就开始漠视了。经由“文革”,更是万马齐喑,能称得上经的,只是主席《语录》了。改革开放,思想解放,虽有所改善,但毕竟是积习难返。当代社会金钱拜物教大行其道,谁还会听你老朽冬烘先生们说什么读经的事呢?这不是开历史倒车么?这样,由漠视经,到漠视经典,我们当代社会的学术风气,浮躁而又功利,不崇尚经典,没有权威,小鬼当家者,夥矣!所以,我们该倡导读经了,当然,这不是读那些仅有的几本经书,而是指读那些贯通人类思想的真正称之为经典的东西。
  经典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经是指那些是贯通人类思想,“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为天地立极,为生民请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传之千古而不衰的大写的思想。狭义的经则是指各学科的核心和基础论述。当然,作为文化素质教育,我们所说的是广义上经。就此来看,广义上的经,就不仅限于中国古代,而是那些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我认为,有两本经典,可以永远地读下去。一本是《论语》,一本是《纯粹理性批判》。通读这两部著作,其意义简言之,可以概括为,就人而言,我们可以知道了我们活着的意义;就世界而言,我们知道它之所以的存在的意义。
  关于《论语》,朱自清先生说得好:“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朱自清《经典常谈》)其重要性我们真是无话可说。当然,五四后,打倒了孔家店,民族虚无主义大行其道,非孔之风盛行,到文革批林批孔,毛直接就说“孔学名高实秕糠”,这样一来,孔子和《论语》在我们的文化中,已渐行渐远了。当然,对于毛这样大气魄的伟人,他可以这么说,但我辈确乎没有他这么大的口气,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毛那种藐视一切的境界。因此,作为一个小人物,读读《论语》,可以说,终身受用无穷。因为,孔子给我们描述的他对人类至善的思考,他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说出了什么是至善,而在于教我们怎样去做。“仁者,爱人。”参悟透此语,什么大问题也都豁然开朗了。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多数人望而却步。大家熟知康德的“位我上者,灿烂的星空;道德法则,在我心中!”的豪言,读《纯粹理性批判》,其实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锁钥。康德最伟大的地方,除了他的人类认识论批判的“哥白尼革命”外,还在于他的道德哲学批判。康德的批判哲学,其目的不是把人类引向认知和审美的至境,而是指向道德的自我完善。在康德看来,道德法则与认识法则一样,都是一种先验结构。人类心中的自由意志为自我立法,这就是作为道德的善的基础和条件所在。至上的道德境界不是我们的生活中所理解的幸福和荣誉,因为它们是受制于现实的功利的。实践理性的自我立法,与理性的自我立法相同,即是说,我们的先天道德法则,超越于现实的兴趣、爱好和欲求,它是无条件的。它之所以成立的条件就是它的无条件,自由之所以是自由,就在于它是不自由。道德意志惟其如此,才是地道的善良意志,它的最终目的就是它本身。人是目的,就在于我们时时刻刻作为一个人的要求来认识理解自身,而不是其他。
  康德所说的这种道德意志的先验性,就要求作为人的我们,心中时刻应怀有一种永不停歇的、对道德至境的追求愿景。这和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读经不是探求幽邃的未知大化,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乃毕生的大事情。案头上常备这两本书,作为功课,每天读读,我们所说的读经也就开始了!

------------------------------------
  转自 p95227博客 【作者: p95227】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