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静下心来看,可以懂的:
一八 ‘阿[少/兔]罗度!汝意如何!观色是如来耶?’
‘大德!不也。’
‘观受……想……行……识是如来耶?’
‘大德!不也。’
——五蕴非如来(也可说:五蕴非我)
一九 ‘阿[少/兔]罗度!汝意如何!观色中有如来耶?’
‘大德!不也。’
‘观离色有如来耶?’
‘大德!不也。’
‘观受……想……行……识中有如来耶?’
‘大德!不也。’
‘观离识有如来耶?’
‘大德!不也。’
——五蕴中无如来(也可说:五蕴中无我)
——五蕴外无如来(也可说:五蕴外无我)
二O ‘阿[少/兔]罗度!汝意如何,见此如来无色、无受、无想、无行、无识耶?’
‘大德!不也。’
——非五蕴无如来(也可说:非五蕴无我)
二一 ‘阿[少/兔]罗度!汝于是处,于现法不得真实之如来,汝得说:‘友等!彼如来
乃最上人、最胜人、已获得最胜,彼如来不用施设此四句,[谓:]如来死后有耶?
或如来死后无耶?或如来死后亦有亦无耶?或如来死后非有非无耶?’’
‘大德!不也。’
——你在如上所说现世的四种现象中不能得到如来的真实存在,因此,佛陀如来不用此世间的四种判断来记述如来死后的存在状况。这四句就是:1、如来死后有(即:如果现世的如来是五蕴,那么如来死后就“有”);2、如来死后无(即:如果现世的如来是非五蕴,那么如来死后就“无”);3、如来死后亦有亦无(即:如果现世的如来在五蕴中——五蕴虽非如来(亦无),而如来在五蕴中(亦有),那么如来死后就“亦有亦无”);4、如来死后非有非无(即:如果现世的如来在五蕴外——五蕴外虽是非有,而如来在五蕴外独立存在却是非无),那么如来死后就“非有非无”。
二二 ‘善哉、善哉!阿[少/兔]罗度!阿[少/兔]罗度!以前及现在,我乃施设苦与苦之灭。’
——以上四句判断佛陀不用作对如来真实存在状况的记述,因为这是人们对世间现象的认识方法,而出世间的涅槃法甚深难见,所以佛陀只说有情的存在是“苦”,如来的解脱是“苦灭”。
[以上经文出自巴利本《杂尼迦耶·犍度品·86经阿[少/兔]罗度》(S.22.86),对应《杂阿含经》(大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