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

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

作者一朵白云 标签历史 阅读次数:479

 

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 

作者:朱大可 出版:新星出版社


  朱大可:当代负有盛名的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哲学博士,悉尼大学亚洲研究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是当时先锋文化的重要代言人,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
  其著述有《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逃亡者档案》、《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多卷)等。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其见解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富有影响,被认为是中国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
  本书深入探讨了盛行于当代中国的流氓话语现象,是近年来中国思想界话语研究的罕见收获。朱大可把自己近8年异乡漂泊的生命体验,融入对流氓的理性探察中。
  本书深入探讨了盛行于当代中国的流氓话语现象。当代中国分为两个社会,一个是国家社会,另一个则是无秩序、无信仰、无权威和无道德的流氓社会,它以离开土地的两亿流民为基础,成为当代中国的隐形属性。
  本书以身份理论为逻辑前提,以流氓话语为对象,以酷语、色语和秽语等为分析元素,对渗透在各种文化样式(小说、诗歌、美术、音乐及大众文化等)之中的流氓叙事模式,展开了全面深入和独特新颖的阐释,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流氓话语的基本特征。读罢令人耳目一新。是流氓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近年来中国思想界话语研究的罕见收获。
  书评:朱大可发现了“流氓”美学文
  我们不要被朱大可的“流氓”所吓倒。在朱大可的阐释框架中,“流氓”一词首先被还原为一个中性词,使“流氓”这个长期隐匿在认知暗处的、被各种话语肢解的文化景观显形为当下亟待厘清的学术议题。这样处理是非常必要的。
  在朱大可的理论框架中,“流氓”具有宽阔的广义性,它泛指那些丧失土地、家园和灵魂的人,即身份丧失者,朱大可进一步将之定义为:“一个标准的流氓就是丧失了身份的离乡者,他持续地流走,并且保持了一个精神焦虑的容貌和社会反叛立场。”
  在朱大可早年那篇著名文论《流氓的精神分析》中,朱大可描绘了古代中国三代流氓谱系,它包括丧地者流氓神明大禹、丧国者流氓英雄孔子、墨子、荆轲、李白、杜甫,和丧本者流氓隐士或游戏者竹林七贤、唐寅等人。越过艰难的诗意般的迷思,朱大可最终为我们描绘出一副“流氓”的美学肖像:流氓是国家的江湖镜像。这无疑是对中国流氓精神历史性的深度求解。历经十多年的反复书写,这篇文论集于今发展成《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的流氓叙事》。
  这部学术著作并不企图建构理论体系,却分明有着沉重的思想力度,它甚至修正了关于中国历史上漫长专制主义社会的静态“超稳定”结构这一流行论断。在作者看来,中国王朝的历史正是在国家主义/流氓主义、国家社会/流氓社会、极权状态/江湖状态之间振荡与摆动———这种耗散性的摆动获得一个动态稳定的型构,而线性历史(国家)的总体进程中又隐含着大量分叉历史(流氓)的细节———国家主义和流氓主义的互动就此平分了中国历史,并维系了中国王朝的漫长生命。不过,这一思想只能视为本书言说的遥远而艰深的背景,它重点阐释的毕竟还是当代中国话语中的流氓景象。
  那么何谓“流氓话语”?按作者的解释,从历史上看,它乃是以所谓的“反讽话语”体系对抗国家主义“正谕话语”体系的自我书写,它大量使用酷语(暴力话语)、色语(色情话语)和秽语(污言脏词),以期消解国家话语对意识形态的掌控。这种书写方式倒是可能指向个人自由主义的广阔语境,便于在各种话语领域表达原创力量。作者分析的话语样本涉及当代文学、美术、影视、摇滚乐、建筑、网络文化诸门类,由此制造出一个当代中国庞杂的流氓话语谱系。一般而言,国家话语和流氓话语各自言说,泾渭分明。在某种情况下它们达成和解是可能的。类似的现象,朱大可称之为“流氓主义的“天鹅绒革命”。不过,它无可避免地象征着文化精神标杆的矮化———然而它拥有广阔的市场。正是流氓主义、国家主义和市场主义,构成了当下中国话语的普遍征候。显然,当身处这个话语变革的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出了问题。
  熟悉朱大可写作方式的人不难发现,他善于运用巴洛克式夸饰语言,能够把理性的批评议题生生玩成话语能指的盛宴。相对于国家主义学术的“正谕”面孔,朱大可的批评话语本身就属于他所阐释的流氓主义“学术”的一部分。一直以来,国家主义/流氓主义的对偶阐释框架,已深深嵌入到朱大可的批评话语实践中。在他手中,这一解读工具显得如此有效,人们大可称之为“流氓主义”文化批评。( 文:马策/来源:东方早报)

----------------------------------------------------------------------------------

转自中国网>>读 书>>书评导读

-----------------------------------------------------------------------------------

 

  
流氓的盛宴/当代中国流氓的叙事
  • 作者:朱大可 著
  •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 出版日期:2006-11-1
  • ISBN:7802251923
  • 字数:374000
  • 印次:1
  • 版次:1
  • 纸张:胶版纸
  • 定价:32当当价:25.1 元节省:6.90钻石vip价:25.1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探讨了盛行于当代中国的流氓话语现象。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分为两个社会,一个是国家社会,另一个则是无秩序、无信仰、无权威和无道德的流氓社会,它以离开土地的两亿流民为基础,成为当代中国的隐形属性。本书以身份理论为逻辑前提,以流氓话语为对象,以酷语、色语和秽语等为分析元素,对渗透在各种文化样式(小说、诗歌、美术、音乐及大众文化等)之中的流氓叙事模式,展开了全面深入和独特新颖的阐释,令人信服地揭示了流氓话语的基本特征,读罢令人耳目一新。是流氓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也是近年来中国思想界话语研究的罕见收获
 
作者简介
    朱大可,当代负有盛名的文化批评家,学者,小说及随笔作家。祖籍福建武平客家。1957年生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哲学博士,悉尼大学亚洲研究学院访问学者。现为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目前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与批评。著有《燃烧的迷津》、《聒噪的时代》、《逃亡者档案》、《话语的闪电》、《守望者的文化月历》、《21世纪中国文化地图》(多卷)等。以新锐的思想和独特的话语方式见长,其见解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富有影响。
 
编辑推荐
    重量级文化批评家的最新力作:
    朱大可被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批评家之一,也是在读者和评论界颇具争论性的人物,他的批评话题每次都在文化界掀起波澜和争论。
    本书内容绝对新奇,“前无古人”,开创了另一种风格的文艺批评,也是文化类型学研究的重大突破。高屋建瓴的理论,酣畅淋漓的文笔,必能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阅读快感和理论冲击。
 
目录
绪论:中国流氓学简史
一 流氓研究的不同论域
二 现有流氓学成果太及其缺憾
第一章 国家话语转型及其美学跃进
一 国家主义的话语转型
二 国家主义和流氓主义的互动
第二章 身份与话语:何处是故乡
一 中国社会的身份秩序
二 身份的修复机制
第三章 流氓话语:反讽的新世界
一 色语、酷语和秽语
二 流氓叙事
三 阅读与书写的反讽
四 当代流氓美学的话语模式
第四章 1920-1960当代流氓话语的历史起源
一 “五四”和“新文化”:酷语的起源
二 酷语的演进:鲁语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
三 上山下乡:新流氓话语的摇篮
第五章 1980:新流氓话语的租借与复兴
一 1980年代的流氓语境
二 崔健摇滚:本土流氓话语的现代崛起
第六章 流氓话语的诗歌摇篮
一 先锋诗人:流氓话语的先驱
二 “非非主义”和 流氓美学
三 “莽汉主义”与草莽诗学
四 “撒娇派”及其犬儒哲学
第七章 王朔主义:众痞的玩世喜剧
一 小说反讽的苏醒
二“王朔主义”的诞生
三 电影与美术的视觉变法
第八章 1990-2000:文学里的流氓面容
一 痞子短语和流氓的面容
二 乡村酷语:农民的仇恨与暴力
三 流氓色语三部曲
……
第九章 口语、口吃、口交:后流氓主义的夜宴
第十章 视觉符号的解构美学
第十一章 消费叙事和摇滚裂变
第十二章 大话、哄客和灵语失踪案
附录 流氓的精神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转自“当当网 >> 文化评述 >>

--------------------------------------------------------------------------------------------

朱大可、王学泰因“流氓”起争端


《流氓的盛宴》、《流氓世家》同时上市,流氓研究成学界热点


记者张弘 发布时间: 2006-12-25 12:45 新京报


  本报讯(记者张弘)近日,文化批评家朱大可的著作《流氓的盛宴》和上海书店出版社编辑完颜绍元的著作《流氓世家》同时上市。朱大可在书中梳理国内流氓学研究时对学者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提出批评,认为分析方法不足,王学泰则表示“问题大于主义”。
  《流氓的盛宴》一书将当代中国分为国家社会 
  与无秩序、无信仰、无权威和无道德的流氓社会,后者以离开土地的两亿流民为基础。从这一点出发,作者深入探讨了盛行于当代中国的流氓话语现象。他认为,王学泰的《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首次打开了流氓学研究的视域,提醒世人关注作为“隐形社会”的游民社会,把游民纳入文化层面加以剖析,可以被视为广义流氓学的开山之作。他同时认为,“王著仅仅在门外徘徊,而未能引入现代哲学及符号分析的范畴与方法,从而阻碍了对流民的文本细读和与国际学术水准接轨。该书的另一个缺憾是未能对当代社会的游民现象做出必要的回应。”王学泰说,“流氓”带有贬义,因此自己用了“游民”一词。针对朱大可对自己的批评,王学泰称,“现代哲学及符号分析的范畴与方法未必适应中国社会,我认为问题大于主义。至于当代社会的游民现象,我已经在另外一些文章中涉及了。”他还透露,《游民文化和中国社会》修订本增补了十多万字,将于明年一二月上市。
  而完颜绍元的《流氓世家》则通过史料的梳理,对流氓的类别、发生与变迁、伎俩等进行了描摹和分析。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流氓在观念意识和行为方式方面的“遗传”,迄今仍能使人在生活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

--------------------------------------------------------------------------------------------

转自光明网 > 文化 > 文化资讯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