箱体振荡共九月,发力上扬第四季
作者:clifford 标签:春节 冬至 发力上扬第四季 劳动节 箱体振荡共九月 元旦 | 阅读次数:86 |
![]() ![]() ![]() |
| ![]() ![]() ![]() |
箱体振荡共九月,发力上扬第四季
——2006年玉米行情回顾 随着新年假期的日益临近,大连玉米并没有完全笼罩在节日的氛围当中,而是走出了放量上冲的行情;可期价没能守住高位,在创出新高后出现了回落,K 线形态表现为一根带有长上影线的阴星。在这令人眼热心动的市况里,有必要对大连玉米全年的走势进行一下回顾,从波动中找规律,在运行时看发展,以便更全面、更系统地分析2006年的行情,总结经验,为下一年的市场投资做准备。 纵览2006年全年的大连玉米日K线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市场走出了一个完美的箱体突破形态(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主力合约在不断转换。为了保持图形的连续性,进行技术分析,以文华财经的玉米指数作为分析对象):玉米市场在前九个月里做了一个巨大的箱体振荡,在国庆节后出现了一波发力上扬的单边行情,成功突破箱体上轨,一路冲高;在11月末至12月初,行情出现了深幅回调;而进入12月中旬后,市场多头人气再度凝聚,期价重拾升势,刷新了高点纪录。 上篇:箱体振荡阶段 本年度的前9个月里,大连玉米出现了两波上涨与两波下跌的行情;但在总体上,市场是处于一个大的箱体整理当中,箱体的高度即其波动幅度约为150元/吨。 一、 第一波的上涨行情(1月初至2月底)。 元旦过后,大连玉米处于窄幅波动状态,三个交易周的时间里,市场仅在30元/吨左右区间内交投。春节附近,国内产区大多暂停玉米销售,市场可供玉米量明显减少。受产区深加工企业需求旺盛,用粮企业补库意愿强烈,农户惜售心理较强等因素的影响,东北玉米市场呈现供需偏紧格局,同时在销区养殖、饲料消费状况好转的带动下,关内部分地区玉米价格有所走高,华北局部地区还出现大幅上涨。 1月25日一根几近涨停的大阳线拔地而起,宣告了本年度的第一次上涨确立。期价在短短的5个交易日里上涨了近150元/吨,这也是本年度第一次冲过1500关口。此次的上涨是迅猛而短暂的。2月7日,国际市场在黄金、原油的带领下各个品种均出现了大幅下挫。次日,国内玉米演绎了一个“黑色星期三”,当日不仅跳空低开,并以跌停板收盘。随后近三周的时间里,行情即在1500关口附近又开始进行了幅度为约40元/吨的区间振荡。 二、第一波的下跌行情(2月底至4月21日)。 2月中下旬,在黑龙江、吉林先后举行了陈玉米的拍卖,尽管都为库内陈粮,但其中质量较好的玉米成交价明显高于当地玉米市场价格。两次拍卖并没有给期市带来多少压力。 3月上旬,禽流感开始在欧洲蔓延,对于该病在全球持续扩散的担忧使CBOT玉米承压,美盘玉米一度跌至217美分。受此影响,国内玉米期市行情开始逐步趋弱。其后,我国广东地区也出现禽流感,卫生部还宣布了人感染禽流感死亡的病例。此外,我国农业部也证实在甘肃省发现了口蹄疫疫情。这给国内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压力,饲料公司采购量明显调低,养殖补栏不积极。部分企业调低收购价格加重农户恐慌心理,大多农户担心价格进一步下滑,纷纷加大销售力度,市场供给能力明显增强,对玉米价格形成抑制。 3月8日,大连玉米出现破位下挫,之后行情就一直保持弱市走低格局,至4月中旬时,大连玉米交割月合约(C0605)的期价已经略低于大连港的平仓价1280元/吨。此轮下挫,期价从1500元/吨附近跌至1350元/吨左右,100%地回撤了春节前后的涨幅。 三、第二波的上涨行情(4月24日至5月30日)。 随着五一黄金周即将来临,山东玉米价格出现上涨。天气转暖使得山东饲料企业对禽流感的忧虑减轻,开始备货生产,当地玉米需求量大幅增加。而东北至华北部分铁路维修,东北玉米南下部分受阻。经营者认为在华北麦收之前玉米价格还有上升空间,而河北供应商也开始囤积玉米,为后市涨价做准备。由于买涨卖跌心理,价格不断上涨,农民惜售心理增强。我国玉米市场新一轮上涨行情在华北、黄淮地区已率先展开。 大连玉米经过了4月21日的二次下探之后,夯实了底部。并于次日突破了1400元/吨,启动了本年度的第二波上涨行情。期价势如破竹,连续上穿了多条均线的压力。尤其是劳动节后黄金升至25年新高以及原油价格反弹推动了美盘玉米期价上涨至260美分之上,这对大连玉米的上涨更是推波助澜。此时,东北地区深加工企业全面恢复敞开收购,部分粮库、贸易商以及南方饲企代理收购点也纷纷介入市场,促动了价格继续上涨。此轮大连玉米上涨的时间较长一些,达到一个月有余,期价从1400元/吨左右,涨升至1550元/吨附近。这是本年度第二次冲过1500元/吨的关口。 此时,国内产区多数农民手中余粮不多,长期在疫情压制下生存的饲料行业、养殖行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玉米需求的恢复已成为必然。加之夏天能源消耗巨大,燃料乙醇工业需求再度升温,这些都对玉米价格提供强有力的上涨动力。 四、第二波的下跌行情(5月31日至8月14日)。 5月31日,大连玉米市场出现了一个十字黄昏星形态,这在技术上发出了明显的看跌信号。6月1日,金属、天胶和白糖出现跌停,豆类与小麦也是大幅下挫,这直接打击了玉米市场的人气,期价急速下行,跌破了1500关口,本年度的第二波的下跌行情就此开始了。 进入6月中下旬以后,东北大部分地区出现频繁降水,使得绝大多数地区旱情得到了解除。主产区的天气状况对玉米生产起到极大的影响,成为市场的炒作回落行情的一个热点。在此时期,其他的利空也频繁出现。2006年“大连夏季玉米竞价交易会”成功举办,共拍卖了约23万吨玉米,成交价大多接近当地市场价。竞拍场面没有想象中的火爆,这也反映了参会者持有比较理性的心态。黑龙江国储粮拍卖会上的3万吨玉米全部成交,多数成交价在1160元/吨,发至锦州港的成本大约在1280元/吨左右,已低于当时的市场价格。 7月初,中国最大的玉米增甜剂生产商——西王糖业公司表示政府已经批准其进口5万吨美国转基因玉米,这也是多年来中国首次整船进口玉米。西王糖业顺利拿到质检许可,表明政府无意限制玉米进口。7月份以来,国内玉米市场供需形势发生悄然变化。关内部分地区新麦与玉米价格大幅倒挂,一些地区饲用玉米被新麦批量替代,导致关内多数地区玉米市场呈弱势态势,价格逐步回落。南方港口的玉米价格也是一路走低。到7月末8月初的时候,吉林省内几乎所有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活动都已停止。 基本面上的这些利空因素对大连玉米形成有力打压,行情逐步走弱,尽显疲势。尤其是7月份里,K 线形态是绿肥红瘦,期价受阻于10日均线,拾级而下。到8月上旬,期价又跌至年初振荡整理的平台位置。此次下跌,期价从1500关口之上跌至1350元/吨附近,跌幅近150元/吨。 五、期价止跌企稳,区间振荡的行情(8月15日至9月29日)。 到8月中旬以后,国内玉米市场下跌势头有所趋缓,东北部分地区价格已出现了弱势反弹。由于库存数量有限,后续到货数量较少,北方港口贸易商惜售心理加强,玉米现货价格出现小幅上涨,大连港及锦州港1330元/吨的价位贸易商已拒绝出货。东北的中小贸易商和普通粮库玉米库存依然较多,市场供应比较充足,企业还有大量定货合同没有执行,酒精企业还没有结束检修,整个市场购销相对清淡。东北产区新玉米长势较好,虽然局部地区遭遇不同灾害,但影响不大,由于面积增加,预期大幅增产的可能性较高。 此时段,大连玉米期价止跌企稳,在技术上发出了短期见底的信号。但多空主力依旧争夺激烈,大量挂单对峙的局面时时出现,而单笔巨量成交单也屡见不鲜,持仓量一度突破40万手。期价就围绕1400元/吨的关口上下波动,保持区间振荡。 9月下旬,吉林省第二次老粮拍卖会共成交玉米约38万吨,成交加权平均价1075元/吨。由于标的物为陈化粮,参与者只局限于饲料及酒精企业,所以场整个交易过程显得平淡。因这批玉米不能进入市场流通,对南北贸易环节影响不大。 而在这一时期,CBOT玉米市场因美国玉米收割进度缓慢、农户销售淡静且现货基差坚挺和技术买盘推动等因素出现了大幅上行,收于60日均线之上。基金持有CBOT玉米期货净多单已近12万张,一周之内增加过万。 美盘玉米涨势先行启动,这为后期大连玉米多头行情的爆发埋下了导火索。 下篇:发力上扬阶段 国庆长假后,大连玉米出现跳空上涨,行情一路单边上扬,成功地突破了前9个月振荡箱体的上轨,创出了年内高点。此阶段是由两轮上涨,一次深幅的技术回调和重拾升势构成。 一、第四季度里的首轮发力上涨行情(10月9日至10月31日)。 国庆长假后的第一个交易周,大连玉米涨势如虹。主力合约增仓放量,一举突破了7月24日以来振荡箱体的上轨,并一鼓作气冲过7月中旬的平台整理位置。主力合约在一周里累计涨幅达80元/吨,十分可观。随后的几周里,行情呈现高位振荡格局。 假期美盘玉米出现大涨,这极大地带动了国内做多热情。而节日里,吉林玉米深加工企业就已经开始了新玉米的收购。作为吉林省玉米价格风向标的长春大成率先启动收购,二等玉米的挂牌价为1260元/吨,较去年同期高出了80元/吨。养殖业需求增长加快, 对玉米价格走强形成支撑。国内玉米出口有望恢复,也带来了利多预期。 尽管到10月下旬,主产区吉林省玉米收割大部分完成,晚熟品种玉米已开始陆续上市,但由于当地农民不习惯早上市,致使许多企业价格高企却少有本地新粮。所以,为保证库存安全,深加工企业只得挂出高价。 在10月末期的几天,主力合约(C0705)的期价几度冲击1500元/吨的位置,但都没能收于这个整数关口之上,市场的上升趋势有所放缓。 二、有效突破箱体上轨,进一步上扬的行情(11月2日至11月27日)。 进入11月份,小麦期货出现了大涨行情,这给玉米市场带来人气提振。入秋以后的这轮农产品的上涨就是以小麦为先锋的,之后才是玉米。大连玉米主力合约成功突破了1500关口,期价再上新台阶。 11月中旬,我国主要产销区玉米价格出现暴涨,部分地区价格上涨犹如“井喷”,国家发改委发放玉米出口配额400万吨,是本次玉米价格上涨的兴奋剂。华北黄淮产区的社会多元体积极入市加大玉米采购量,甚至抬价竞争收购,造成抢购货源局面。在一周时间里,南北方港口的玉米平仓价均上涨了100元/吨左右。 因玉米丰收之后遭遇暖冬天气,农户收割工作有所推迟,进而影响了新玉米的脱粒工作,同时新粮收购工作进展也相对缓慢。尤其是东北地区正在加紧筹备出口玉米货源,这使得东北玉米南运被截流,货源相对更紧。 11月22日小雪那天,东北三省12家主要玉米深加工企业集体调高新玉米收购价。其中,吉林省内各家企业将收购价格上调至与出口粮一致。作为风向标的长春大成公司再度挑起领涨大旗,报出1340元/吨的省内最高收购价格。对于本次调价,深加工企业表示,为了保证厂内安全生产库存的需要,各方一致同意将价格抬高,火拼出口粮收购,不惜一切代价保证收购进度。贸易商和玉米深加工之间的粮源争夺战更加激发了农民的惜售心理。 在基本面现货价格不断调高的支持下,大连玉米加速上扬,其涨升的力度与幅度都达到了本年度的极限。一根根阳线如同红旗招展,使得玉米成为国内期市上最吸引眼球的品种。从11月初至11月27日,期价涨升了近180元/吨。 三、高位技术回落的行情(11月29日至12月7日)。 11月29日,整个农产品市场发生了“黑色星期三”。当日强麦出现跌停板,豆类品种也是集体下挫,这助长了玉米市场的空头人气,抛盘汹涌而至,期价下挫50余点,成交创出年内天量。一根长阴跌破1600关口,拉开了大连玉米技术回落的序幕。随后的几天,交易商与投机者了结头寸的意愿在增强,期价逐步走低,成交量日渐萎缩。从大商所公布的盘后持仓排名看,主力多头阵营已有所松动,并出现了部分翻空的现象。 随着气温明显下降,东北农民玉米上市量开始逐渐放大,部分深加工企业和贸易商玉米收购量明显增加,这同时也说明当前的收购价格基本达到了农民的心理价位。从海关公布的数据看,11月我国的玉米出口量仅有26万吨。前期我国一共签约出口近400万吨11月到明年2月份船期的玉米,而港口玉米集聚困难,且每个月只能处理最多80到100万吨玉米的出口。由于港口装运能力有限,也导致了出口延迟。因此,为保证合同履行,贸易商将玉米出口的最后船期顺延到明年三月份。 此时,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价格意愿明显。用粮企业面对高价粮源,无法获得所需,企业库存明显不足,这一现象已经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满足市场的正常供应,有关方面此前已经对小麦进行了多次拍卖,意在平抑市场粮价。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等部委也于12月7日发布了《国家临时存储粮食销售办法》,将采取在粮食批发市场常年常时公开竞价的方式销售临时存储粮,以保证市场供应,保持粮油市场平稳运行和社会稳定。适时进行粮食拍卖,也正是国家对粮食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常用手段之一。 截至12月7日,大连玉米已自高点回落了近100元/吨,低点处也正是国庆节后涨势起点与11月末期高点的0.618的黄金分割位,此次回调至此已经到位。 四、期价回探结束,重拾升势的行情(12月7日至年底)。 12月7日,大连玉米在30日均线位获得支撑,期价探低回升。主力合约一度在1600整数关口附近振荡整理,此后行情重拾升势,续写了牛市新篇。 12月中旬后,主产区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企业再度上调收购价格,始终与出口粮收购价格保持一致。长春大成国标二等玉米收购价格达到1380元/吨,日收购量仍在万吨左右。此外,中储粮在9—10月份轮出的玉米至今还没有补充进来,后期陆续补库将会支撑东北玉米价格。同时,南北方港口玉米价格也进一步走强。大连港二等及二等以上的玉米平仓价为1530—1540元/吨,大连港及周边玉米库存约40万吨,其中出口玉米为20多万吨,内贸玉米相对较少。由于面临出口合同执行高峰期,但出口玉米货源仍然不足,广东玉米价格再度上涨,蛇口港二等及二等以上的玉米船板价为1720—1730元/吨。 针对一些地方粮油价格上涨,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各地切实做好粮油供应和市场稳定工作。最近一轮粮油涨价出现恢复性上涨有其合理性,而国家此时强调市场稳定,并非压制粮价,而主要是预防囤积居奇,导致市场大起大落。这次粮价上涨幅度并不大,11月份同比涨幅为4.7%,属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因此当前粮油市场仍然稳定,考虑到本轮行情是近两年我国粮价回落后的恢复性上涨,有关部门更没有理由过分打压粮价。在紧锣密鼓的粮食拍卖影响下,后市部分品种价格会逐渐趋于平稳。但各地粮食收购价的提高也可能导致农民待价惜售,导致价格进一步抬高。此外,元旦、春节即将来临,这些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价格上涨。 11月19日,在吉林省榆树市成功地拍卖了7万多吨玉米。几无悬念,中粮集团和吉粮集团以1260元/吨的起拍价格一举购得。年底前,国家可能再度在吉林拍卖117万吨玉米,在黑龙江拍卖30万至50万吨玉米。毫无疑问,这些玉米主要是为出口备货。中粮和吉粮是中国仅有的两家具有玉米进出口权的企业,为了履约,玉米出口商将加大玉米收购力度。 冬至之日,大连玉米增仓放巨量,期价上冲刷新高点纪录后回落,收出一根带长上影的高位阴星,技术上调整的意味明显。而CBOT玉米期价在圣诞假期之前已经重新回升到大运行区间头部附近,面临着月初缺口的压力。此时,期价处于了两难选择的境地,而本年度玉米市场的行情也即将拉下帷幕。 2006年大连玉米的持仓和成交规模屡屡刷新纪录,行情表现得也是跌宕起伏、酣畅淋漓,在农产品市场当中独执牛耳,尽显大品种风范。时逢圣诞,玉米市场将最后一个交易周里收出年线,毫无疑问,这是一根漂亮耀眼的红烛。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大连玉米是就此见顶回落,还是走出跨年度的行情再创新高?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