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曹雪芹传说故事》21-23曹雪芹与“法海禅师”

《曹雪芹传说故事》21-23曹雪芹与“法海禅师”

作者宝玉 标签曹雪芹 曹雪芹传说故事 阅读次数:302
据老人们讲,口自香山南边那座山叫凤凰山,正对凤凰山
的山坡下就叫万安山,那山腰上的庙就是法海禅寺.现在还
有碑,解放初期这庙里房屋还完整.碑上记载这"法海禅
寺"就是“白蛇传"故事里那法海的下院.由"紫沙门传临
济正宗三十二世嗣法报恩法海开山第一代慧枢行地主.'早
在清朝入关不久,顺治十七年五月二十一日,奉御旨着宣微
院发告示于万安山法海棉寺慧枢和尚处禁止闲杂人等放牛
羊、打柴……并在康熙五年春三月立石碑和修整寺门.这法
海寺有山场百亩,全归慧枢和尚及弟子所有,他在万安山脚
建一座塔门,用墙把山场围起来.塔门里边北侧建有"关帝
圣祠",关帝祠西边就是单孔起拱的"万安桥",桥上那三
个马蹄印,就是曹雪芹讲的"金马驹"故事中那金马驹留下
的古迹.塔门、万安桥正对半山腰的法海禅寺山门.从桥
到山门有-里地光景,有石头台阶步步登高,这石头土域
的南北各有一条山沟,叫“南沟"和"北沟",直通山顶,
有泉水流淌.据说慧枢老禅师见过顺治、康熙和乾隆三代皇
上,赏他不少金银和宝物.他活了一百多岁,到"圆寂"时,
他把宝物藏在"九缸十八窖"里,并留下"碣石",上边写
着:“过了万安桥,九缸十八窑,不在南沟在北沟,不是福人
找不到"的哑谜.从此,有人世世代代末探宝.也不知是在
南沟还是在北沟,有一次,一个探宝的被和尚捉住没地方
放,结呆被塞进一个山洞,这山洞据说在法海寺的南沟一个
隐蔽处.关了两夭,也不见那探宝的有动静,打开洞门,点
燃火把,进洞遍找不到,只见洞里又深又远.后来才知道,
那被关在洞里的人闷得难受,他摸黑儿往洞里走去,越走越
远,最后越走越亮堂,终于找到了另一端的出口,上来一
看,已和"磨石口"的南法海禅寺.从此知道这南北两个
法海禅寺是通着的.
法海寺山门很宏伟,站在寺门朝山下望去,宝塔.石桥
和忖落尽收眼底.寺门里左右为旗忏石座,一边一块石碑。
寺内分三层院落,一层比一层高数尺,第一层院落为"前
殿",第二重院落为"正殿".一边又是一块石碑,左边就
是"痴道人"手书的"敬佛碑",碑后是“西天东土历代佛
祖之图".右侧是"敕赐万安山法海寺十方碑碛"石碑和御
批告示石碑。
顺两侧台阶攀上去为"后殿",十分宽畅雄伟,一排宝
殿依山势列阵崖前.殿前有石榴蜿蜒通过,系直通不老山泉
的泉水波槽,水清澈见底,甜凉甘冽.虽说山近海拔三百公
尺高,而"不老泉"仍涌流不断,从未干枯过.真是"山多
高水多高",所以称为宝山.后殿正中廊檐下挂着巨钟一
口,鸣时万山回响,一呼百应,真乃"落日千家打暮钟,令
人不觉发深省."(清·吴兴祚诗句)
这法海寺的庙墙下生有一种"苦露",似姜(繁体)呈长圆,有
表庄和韧贱两重皮.韧皮接触空气后变黑有苦昧,里边是自
心,甜脆那薯,可生食,多为小沙弥子偷掘食之.曹雪芹也
挖过,认为这东西有解饥强身、固精效能.其藤为蔓状细而
高,叶豆生似瓢,多于背阴她生长,是强壮身体的好药材.
据老人们回忆,当年法海禅寺在西山三百六十寺里是很
出名的.老禅师也常请山下一些老人前去作客,并且用不老
泉水烹若恭候,颇为人们喜爱,有不少老者,山虽高,风雨
无阻,路虽遥,晨钟必至.这法海寺里成了讲今比古、博学
多闻者碰头的好地方,远来的文人还可留宿寺中.
据香山故老传说:"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和《红楼
梦》一书的作者曹雪芹,晚年都到过法海寺"学经访道",
跟这里的禅师关系极好.也有的传说曹雪芹还曾在此出家为
僧,据说他书中所描述的"参禅"及佛学机理,都是这里的
法海禅师讲给他听的.据说这寺后有一片梅花,是北方罕见
前,每年曹雪芹都要同老禅师一起收集梅花上的新雪,贮予
瓮中,称'天泉水",埋在地下三年,再挖出烹茶,饮之可去
百病.还把西瓜瓢贮于瓮中埋三年,取瓮壁霜配以"不老
泉"水治眼疾,有神效。这些传说都跟曹雪芹著《红楼梦》一
书有关,所以说曹雪芹与法海禅寺结下了不解之缘.
根据香山父老传说整理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