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袁雪芬: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就是它的声腔曲调(部分节选)

袁雪芬: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就是它的声腔曲调(部分节选)

作者晓夜 标签越剧 阅读次数:163
转自上海越剧论坛

转贴《袁雪芬:戏曲剧种的主要标志就是它的声腔曲调(部分节选)》(感谢弄影网友敲打原稿)

粉碎“四人帮”后,顾不得年过花甲和一身伤残,只要一息尚存,总希望被江青彻底砸烂的越剧院再从我们手中重新建立起来。我觉得,今天越剧被誉为第二大剧种,是名不副实的;我们首先建立起来的编、导、演、音、美综合艺术队伍被砸烂了,重新建设又谈何容易!为了满足观众对越剧演出的渴望,在从多矛盾中首先组织老中青演员演出。其实我知道,这只是满足主客愿望而已,论演出质量是无法与“文革”之前相比的。在艺术创造上,尤其在音乐曲调上不无遗憾地感到在吃老本,除了我建议陈钧把[降B调]重新加工,让方亚芬在《风雨大观园》和其他一些戏中演唱后得以传播外,并无新的创造。不少青年演员只满足于学会几句流派唱腔,博得几声廉价掌声作为终身受用。好在剧本由编剧提供,地位由导演调度,身段动作由技导帮忙,唱腔依靠作曲和唱腔设计者,如此等等,说明了作为中国戏曲越剧演员的功能在退化......中国戏曲演员的唱、做、念、舞的基础训练,就是为创造人物服务的,它与西方歌剧的不同点是:西方歌剧是以男女的高、中、低音的声部来划分的,由作曲者的曲调来选择能适应声部并胜任的演员来演唱。中国戏曲无论是曲牌体或板腔体剧种的演员,都是因人制宜和具有扬长避短的创造能力。如同样唱京剧[二簧腔]的梅兰芳和程砚秋,可以唱出各不相同的[二簧腔]。中国戏曲演员必须进行唱、做、念、舞的基本功训练,就是为扮演角色准备条件的,同时一登上舞台就要求你有独创性,特别在剧种标志的曲调唱腔上,更要显示出独特性。因为戏曲演员天天面对观众,也直接感受到观众的需求,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求演员在塑造人物语言唱腔的能力上,要唱出人物心声。只有演员自已,而不是别人,最能完成这一使命。演员是义不容辞的曲调唱腔的首创者, 琴师与作曲只能是合作者,而不是包办代替者,这是我的实践体会 。由于自已不满足点滴成就,常常对自已出难题,每演一个角色总想有所创造,艺术创造上追求标新立异。

戏曲演员是非常讲究以独特的润腔韵味来刻画人物内心的,如自已体会以[尺调腔]表演不同性格、心态的“琴心”中莺莺和“听他一翻辛酸话”中的祥林嫂,用不同的润腔韵味,会改变不同的调式。又如《双烈记》“夸夫”的[C调]和《祥林嫂》中的“厨房”一场的[C调],用发声位置靠前和靠后的不同,以及润腔韵味的不同,似乎变成了两种曲式了。润腔韵味是无法用音符反映在曲谱上的,它是演员刻画人物内心灵感的体现,也是演员艺术功力的反映。

最后谈谈对戏曲定腔定谱的看法。越剧从无伴奏到有伴奏伴唱,发展到定腔定谱,这是剧场艺术发展的结果。但在排练开始,各部门创作上常常出现矛盾或主次颠倒的问题,有些是对戏曲表演的认识问题,有些是受演出时间的限制。 如戏未开排,演员对人物尚未把握准,就在唱腔曲调上率先定位了,成为作曲先行。一旦谱曲定后就不能变动了,甚至若干年不变,这样做,我认为把戏曲歌剧化了。 我在排练实践中,当确定一剧内容与形式后,各个艺术创作部门有的可先行,如舞台美术的景、服装、道具、灯光等设计。在音乐唱腔上必须分两步走:先要根据全剧艺术布局构思,作曲、主胡、鼓板要看排练现场的人物活动和气氛,从中把握人物节奏变化,由演员自已先设计唱段调试后,再以演员、主胡和作曲三者结合的方式,研究探讨和改进,初步定调、定腔、定谱;但仍要等到全剧排练完成后,再作一次音乐唱腔节奏气氛的调整。演出了一个阶段后,如果有不适的地方再作修改,艺术创作应该精益求精,使之完整。


----------摘自《求索人生艺术的真谛------袁雪芬自述》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