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非我”和“无我”的讨论
作者:Ekayana 标签:阿含 | 阅读次数:224 |
![]() ![]() ![]() |
| ![]() ![]() ![]() |
★BBCALL—— 在漢譯雜阿含中,雖然印導作了許多修正,但錯誤之處還有很多,「非我」及「無我」的混淆就是一例,這兩者的錯置,主要的癥結是在於anatta一字是否應當理解成「絕對沒有我」?如此翻譯會不會造成所謂的「斷見」?由現存經文所知,當時的譯者求那跋陀羅可能也有此困擾?又,可能是此經翻譯時的最大問題——譯字不規範所造成?譬如:經中有時是「苦.空.無我」,又,大多是「苦.空.非我」,這也造成讀經時,許多人便自動將「非我」轉換成「無我」〈或反過來解讀〉之主要所在。然,事實上,此兩字在巴利文中是不同,且所指是不同的。…… --------------------------------------------------------- ★dhamma998(即dhamma)—— 我覺得關鍵還是在對“我”的理解上,如果搞清了佛法講“我(atta,ahamasmi)”的含義(包括對外道“我”論的暸解),那么對于“無我”和“非我”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在梵、巴文中“無”和“非”都是表否定的意思(不同于中國哲學的“無”是一個實詞),它或作前置詞a,或作否定詞na。“無我”或“非我”的意思就是對“我”的否定,無有他義。 從佛法的見地來看,因為“靈魂我(atta)”的實體存在是虛搆的,因此說“無我”,即沒有這個“我(atta)”存在。又因為“經驗我(ahamasmi)”是基于對五蘊身的妄執(執為實體我存在),因此說“非我”。其理路是:有曰“五蘊身是我”者,對曰“五蘊和合身非實我”;又有曰“五蘊身既非是我,而其上有靈魂我是我的本體”者,對曰“靈魂我虛搆無實我”。或有不明緣起道理而執“有(bhava,atthi存在)”是實體(有我)者,對曰“無我”或“非我”。總之,“無我”和“非我”都是對執“我(實體存在)”的否定。 以此道理,漢譯經論中的“無我”和“非我”兩譯,只要理解(解釋)明白了,就不會産生望文生義的錯誤(即把“無我”理解作“零(空)”的實體存在,或把“非我”理解作此“非我”外另有“真我”實體存在,等。這些錯解都是産生佛教唯心主義的根源)。若無錯解,此二者可以並存無礙。 ------------------------------------------------------------ 摘自“佛教法義實踐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