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无心插柳成好戏——回十八和问紫娟的故事。

无心插柳成好戏——回十八和问紫娟的故事。

作者晓夜 标签红楼梦 越剧 阅读次数:147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回十八”,是脍炙人口的经典一折。但据说最早的演出中,“回十八”这场戏是没有的。
有一回,在演出“楼台会”时,扮演祝英台的演员因故“脱场”,扮女装来不及,怎么办呢?“救场如救火”,就让演梁山伯的演员先上去对付一下。
上去是可以的,上去干什么呢?做什么,唱什么呢?大家临时想到,梁山伯得知英台是女儿身之后,赶去祝家寻访,在重走“十八相送”的路时,应触景生情,回忆当时的情景。至于唱词,加以重复即可,由对唱改为“独唱”。英台的话前,加上“她说道”,梁山伯自己的话前,加上“我说道”。
这一场戏演下来,不但救了场,还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以后,“回十八”就保留下来,并且广为传唱,成为著名的场子、著名的唱段。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还保留有尹桂芳“回十八”的录音片断,其中有多个“她说道”、“我说道”,这段场比较接近原始的“回十八”。
在一些戏的创作过程中,有些内容本来并不被看好,但演出时却收到强烈的剧场效果。这种事例,最突出的莫过于越剧《红楼梦》中的问紫娟。
当初在排练“问紫娟”的时候,编导和演员们觉得,戏已发展到高潮,宝玉哭灵也哭过了,戏必须很快结束,不能再拖了。有人甚至认为,“问紫娟”出现在宝玉哭灵后,为一些小事与紫娟对唱,是不是有这个必要?
谁知在现场演出时,观众对这一段“问紫娟”非常喜爱,并且广为传唱。于是这原本打算删去的一段对唱,不但被保留下来,且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读西厢”、“葬花”、“哭灵”一起,成为全剧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唱段之一。
无心插柳成好戏,看似偶然,实为必然。归根结底,是创作者丰厚扎实的艺术功力和出类拔萃的创造力使然。

                ---摘自《上海戏剧》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