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
作者:海*越 标签:张继 | 阅读次数:233 |
![]() ![]() ![]() |
| ![]() ![]() ![]() |
枫桥夜泊 [唐.张 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简析] “月落乌啼霜满天 ”,写作者泊船江边,夜深难眠之时,走向船头,翘首仰望,只见斜月西沉,霜气逼人,在这深秋的夜晚,宿巢的乌鸦不知受到什么惊扰,而发出一声声的啼叫。这个景色和声响是极其空旷寒凉而凄楚的,它更加触动了诗人本来就很寂寥愁苦的心。接着“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进一步写出眼前的景物和深夜难眠的原因。岸边的枫叶,江心闪烁的渔火,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景。然而对心绪不佳的诗人来说 ,美景引发的却是别一番滋味:枫叶,成了深秋寒凉、一年将尽的象征;渔火,使人想起渔家孤寂冷落 、飘泊不定的生活 。 “对愁眠”三字,准确地传递出诗人此时此地的满腹惆怅。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两句主要是从听觉上来突现作者的心绪。正因为愁苦难眠,诗人异常清晰地听到远方姑苏寒山寺传来的夜半钟声。一个“到”字,把钟声的徐徐而来,听者的专注之神展现出来。可以想见,这钟声敲在游子的心坎上,将是如何的清寂、孤单。于是就更增添了一层愁绪。 --------------------------------------------------------------------- [作者简介]: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uè luò wū tí shuāng mǎn tiān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 jiāng fēng yú huǒ duì chóu mián 江 枫 渔 火 对 愁 眠 。 gū sū chéng wài hán shān sì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 yè bàn zhōng shēng dào kè chuán 夜 半 钟 声 到 客 船 。 作者背景 张继(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樊)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注词释义 枫桥:在今江苏苏州西部的一座桥。 愁眠:怀着旅愁,似睡非睡。 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寒山寺:在今苏州西枫桥附近的一座古寺,因唐初著名诗僧寒山曾住这里而得名。 夜半钟声:唐代寺院的半夜打钟声音。 古诗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名句赏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月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际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