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梦想总在云的那一端 卷二(9)香港回归

梦想总在云的那一端 卷二(9)香港回归

作者克劳克罗 标签kh TH yt 阅读次数:67

9 1997之香港回归

1997是平凡又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张哲也考完了初中,如愿以偿地升入了高中。
这一年,据说已经被英国占领100年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这一年,张哲也的家里决定了买新房。
这一年……

高中的生活一天天平凡地过去。
10月3日,张哲也打开课桌,里面摆着两件小礼物:高达模型是楚剑的,青蛙闹钟是李玲的。张哲也拿起高达模型看了看,又拿出青蛙闹钟,想不通为什么李玲会送他这个。
“不许取笑我!”李玲在远远地地方对他喊。
张哲也拿闹钟冲她晃了晃:“很可爱,谢谢!”

打乱了座位,张哲也的身旁不再坐着李玲,而楚剑的身边不再有了空缺,班主任老师不再每周一次地训话——班级活动的时间基本被能找到合适理由的任课老师借用——张哲也明确地从这些细节读到:高中了,已经是大孩子了。
他细细端详暑假回来后的楚剑:又长高了一点点,头发剪短了,到耳根微微打卷儿,露出略带稚气的脸,笑起来泛着点儿傻,普通中学生的样子。张哲也猜想新同学看见楚剑现在的样子,会不会觉得那个著名的二班传奇很不可思议。
他回想起中考前的那半年时间,想起自己当时混乱而兴奋的心情,觉得像是做了一个梦一样——南柯一梦,醒来竟在原处,波澜不惊地,从初中生变成了高中生。

升入高中的张哲也,成绩依旧维持在不上不下的水平。
不是他不想努力。如果说初中张哲也还在努力一把,上一层楼的阶段的话,到了高中,在理科上,他渐渐感知到自己的极限所在。尤其是数学,基本和中等难度的题,老师讲了张哲也便能理解,遇到类似的也能完成,但遇到被称有些难度的题,他的脑子便开始卡壳。有时候老师讲解了,告诉大家这里的技巧,他恍然大悟,发现原来就这么简单,但当他再遇到一个看起来相似的问题,又像见了陌生人一样,惊惶地不知所措。
原来每个人的智力都是有极限的,他认命地想。

如果说张哲也在理科上感到智力的极限,那么楚剑的智力极限,则是在他的老大难问题——语文上。虽然张哲也时常看见楚剑很不好意思地啃着作文通讯一类的东西,但文字的天赋,仅仅从楚剑交出的作文来看,在他身上是不存在的。两相比较,张哲也和楚剑算打个平手,但男孩子偏科,理科不好比起文科不好,多少没有面子些,张哲也有些气馁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1997年还有一件大事,张哲也平时总也想不起来,想起来时还得翻教科书才知道确切的时间,只有当他突然回想当年的时候,他才能想起,然后意识到,原来那些所谓的大事,自己是的确经历过一些的。
1997年7月1日,当时张哲也还没进入高中,正在悠长的暑假里消磨时光。
中央台提前一天,开始连续几日专题报道香港回归的过程。明知与自己无干,但全国上下还是沸腾了。母亲的单位破例放了假,张哲也和母亲坐在家里看电视直播,看到摄影机到达香港的各个角落,母亲像个小孩子一样兴奋地拉着他:“看,哲也,以后我们就能去香港玩了呢!”
过了几天张哲也才知道,虽然回归了,但大陆人去香港,还是要审核的,而且并不比以前方便。张哲也告诉母亲这件事,母亲有些小失望,最后不服地扁扁嘴:“哪天上海发展过香港了,估计外地人来上海也要审核了。”
张哲也没好意思否认母亲的观点,他遥想上海超过香港时候的样子。

商品价格在经历了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疯长之后,渐渐停滞下来,相反地,工资却一直在涨。张哲也发现大商场里的衣服价格一点点平易近人起来,一家人去餐馆的时间也日渐频繁,渐渐成了一种习惯。
高楼越来越多了,外滩上国际公司的大招牌雨后春笋般冒出来。

终于有一天,张哲也的父母把新房子的钥匙交到他手上:“去看看新房子,觉得好我们就买下来。”
薄薄的钥匙片插进锁孔,门动了一下,向张哲也敞开。他很快看见了雪白的墙,宽敞的客厅和楼下荒芜的风景。
“还没全弄好,等我们装修好,就差不多了,”父亲在他背后解释说,看来是早已决定了,最后征求他的意见而已。
张哲也懂事地点点头。
“觉得怎么样?”母亲问。
他心里暗暗想如果自己拒绝父母会怎么样,一念闪过他点了点头:“还行。”
“这孩子真是的!要搬新家了怎么一点都不高兴?”母亲对父亲说。
“没呢,我们家张哲也只是不喜形于色而已,”父亲拍了拍张哲也的脑袋,开玩笑说。
张哲也勉强笑了一下,算是回应。
房子就这么定下来了,好处是离张哲也的学校近了。

冬去春来,张哲也家忙开了。
为了装修的琐事,张哲也的父母之间,吵架也渐渐多了起来。往往起初是角角落落的小事,母亲对装修的某处挑了下毛病,父亲埋怨她不顾自己辛苦乱抱怨,或是两人对某种材料的更换是否会导致预算超支发生争执,上了年纪的两个人,不知为何在小事上执着起来,不肯让步,非要对方承认错误不可。
感情像一面镜子,破碎了就不复以往。
叮叮当当的装修,磕磕绊绊的生活。
张哲也在旧屋内无奈地听着二人的争吵,头大如斗,只好放下笔,说:“老爸老妈,我去楚剑家一趟。”
两人像是怀着歉意地一同看过来:“那你早点回来,等你吃晚饭……”

春天的嫩芽从枝头探出来,小心翼翼。
上海市的街头,人来车往。
张哲也一个人走在街头,漫无目的地逛着。街市上商铺一个接着一个,形形色色的商品铺满了街道,南京路渐渐没落下去,淮海路取而代之。曾经的市中心不再是市中心,新贵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繁华似锦。
那时候的张哲也,一个人,不知道逛什么,买什么。
他坐在肯德鸡或是麦当劳的落地窗前,想着自己将来会做什么,楚剑将来会做什么,这些无聊的问题。偶尔会带上一本书,当然不可能是课本,有时是李敖,或是王朔,王小波什么的——这些书,在那时的班上,忽然变得很流行。
更多的时候,他什么也不做,看着窗口女孩们穿得漂漂亮亮地飘过。
又过了几个月,雨点打在地面上,打湿了建筑工地的黄沙与砖石,黄梅雨季渐渐来到了。地上是湿气,学校里是湿气,平房里是湿气……
又下了一个月的雨,天气开始变晴朗,炎炎夏日来到,张哲也得准备期末考试了。
这时候他听说,家里的装修快结束了。
他去看了一下,对装饰发表了一些意见,父母毫无保留地一致赞同。
“早知道不如我来管了。”他想,然后把头埋进书本——无论如何,学生就是学生,书还是要读的。张哲也上高一的时候,高考还没扩招,素质教育的概念刚刚被炒热,什么是素质教育、高考要不要改革,争论不休。教育部、老师、自认关心国家的社会名流,都有自己的看法,大家在各自的阵地争吵不休,就像张哲也的父母一样。
但这一切都与学生无关。学生的任务只有等——等待政策出台,研究新政策,乖乖念书,计算分数,为上好的大学而奋斗。有想法的学生偶尔会写把想法进作文,语文老师以分数表示赞同或是反对,最后束之高阁。
张哲也偶尔回想当年,有时也会疑惑:

那些辛苦但目的无比单纯的日子,到底是幸福还是不幸福呢?


克劳克罗(clockcrow)于 2006-8-13 22:45:09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