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三宝经]注释

[三宝经]注释

作者法增比丘 标签原创天地 阅读次数:515

三宝经[1] (Ratana Sutta)

([宝经]-[小诵经]-[小部]-[南传大藏经])
译者不详,法增比丘1999年润饰及2005年注释)

天空或地上,众生[2]来聚集,愿众生安乐,汝等应谛听,如来[3]所说法,(千万劫难遇)。

天地诸神祗,汝等应谛听,人民日与夜,献奉诸供品[4],应慈爱彼等,精进施佑护。

于此处他界,或于诸天上[5] ,无论何种宝[6],难与如来等,唯于佛陀[7]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释迦[8]之圣者,亲证般涅盘[9],解脱于贪欲,无生[10]最尊上,别无有他法,可与其比伦,实尔达摩[11]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佛陀所赞叹,修定念相继,净念无间断[12],(可证殊胜果),实尔达摩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四双八辈[13]者,贤者所称赞,佛陀之弟子,施彼得大果[14],唯诸僧伽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乔达摩[15]教中,离贪比丘众,坚心勤修持,进趋不死城,享受涅盘乐,于诸僧伽[16]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如石柱[17]立地,不为四风撼,佛子见圣谛,真信亦如是,唯诸僧伽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了解圣谛人,极崇八正道[18],世尊之教法,具最上智慧,彼诸难调服,亦不受八生[19],于诸僧伽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慧眼证道者,远离于三法[20],谓身见怀疑,戒取诸邪仪,解脱四恶趣[21],不作六逆罪[22],于诸僧伽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由诸身口意,彼所作恶业,悉皆不覆藏,智慧见道者,若造新恶业,实为难思议,于诸僧伽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犹如丛林顶,初夏花盛开[23],佛陀微妙法,指引涅盘路,教证臻至善,唯于佛陀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无比至善者,真知[24]善施舍,圆满戒定慧[25],广演四真谛[26],唯于佛陀中[27],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不顾于过去[28],不欣于将来[29],永断于生死,贪欲不再生,命尽如油灯,油耗而寂灭[30],于诸僧伽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

(佛说此经己,尔时萨迦天王等闻法欢喜,顶礼三宝,愿一切众生,信受奉行,得大安乐,即于佛前,以偈而赞三宝曰)[31]:

天空或地上,来集此神祗,我等应敬礼,圆满佛陀尊,人天所崇敬,愿一切安乐。

天空或地上,来集此神祗,我等应敬礼,圆满达摩尊,人天所崇敬,愿一切安乐。

天空或地上,来集此神祗,我等应敬礼,圆满僧伽尊,人天所崇敬,愿一切安乐。

注:(  )括号内之文句原文没有。

注释:

1.[三宝经]也叫[宝经]。关于此经的来源,各注释书所说的是因为吠舍离(Vesali)城先发生饥荒,而后鬼怪和虫灾为患,造成许多人死亡。居民惶恐不安,在不知所措时,有人提议邀请佛陀从王舍城来此解难,离车国(Licchavi)的皇族立即派人去王舍城邀请佛陀, 佛陀接受了邀请,与众多比丘到时, 吠舍离城即下了一场大雨,把饥荒饿死的死尸都冲走了,空气也清新了,佛陀于是开示此经,并命阿难陀在吠舍离城四处诵念此经,并以佛钵遍洒诵经水,鬼怪受不了,都逃离吠舍离城。此城居民才恢复安宁。

2.众生包括三界里欲界的六道众生;色界及无色界的十六种众生。这些众生包括一切的胎、卵、湿、化的四生。

3.如来,Tathagata, ‘如’指如实知一切相,如实断烦恼,如实说正觉法;‘来’是成就解脱。乘如实道而成就正等正觉。

4.人们都在日夜祭祀天神,为了祭奉甚至造了众多杀业。他们不论顺境或逆境,都在向各种神明祷告,祈求平安吉祥,但几乎没人会想,这些天神也是贪瞋痴跟人一样严重的众生,他们一样会死,佛未涅盘前,有善根的众天神尚且向佛求教,因为他们知道佛的伟大,是大智大觉者。天神死时会有五衰耗之相:头上花萎,衣裳垢秽,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众天女厌离)。

5.天上是指从四天王天(Catumaharaja)以上至色究竟天(Akanittha)的二十四层天。其中有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乐天;色界十八天:即梵身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少福天,福生天,广果天,和五阿那含天 (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及无想天。

6.宝是Ratana的义译,Ra 指吸引,ta指引导,渡过。意为依三宝而得渡过轮回之生死苦海。

7.佛陀是自己觉悟生死轮回之真相并摆脱轮回之苦和渡过轮回苦海的大圣者,他能宣示四圣谛及教导八圣道修行法的无上正等正觉者,他也是值得受人类及天神供养的应供者,他已调服及断除所有大小微细的烦恼,故此他无有任何世间的系缚。因此他有十个名号;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8.释迦是指释迦族,圣者是指释迦牟尼佛(Sakyamuni Buddha),牟尼意为寂静,即释迦族的寂静者。

9.涅盘,Nibbana的音译,意为寂灭,指一切烦恼的熄灭,包括求生的欲望。请看下面的详细解释。

10.无生,阿罗汉,辟支佛与佛皆证无生,不再在三界里受生。生是指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及化生。往生去西方极乐世界仍未脱离轮回。

11.‘达摩’是指‘法’,巴利文Dhamma。泛指佛觉悟之法;有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法等。

12.‘净念无间断’是指定的境界,心中无有想念,只有正念。

13.四双八辈即是:向须陀洹道及须陀洹果,向斯陀含道及斯陀含果,向阿那含道及阿那含果,向阿罗汉道及阿罗汉果。请看下面的详细解释。

14.布施是六度或六波罗蜜之一(布施、忍辱、持戒、精进、禅定、智慧),也是十度之一(布施、忍辱、持戒、精进、出离、真实、决意、慈、舍、智慧),大果是指阿罗汉果。布施也是六随念之一(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本经所涉及的就是六随念,它们是修行人们生于天界的主要原因,并能趣向涅盘。

15.乔达摩是Gotama是释迦牟尼佛的俗姓,佛俗姓名为悉达多乔达摩Siddhartha Gotama。

16.僧伽,巴利文Sangha,指四双八辈修行者,这可能包括出家的五众;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及式叉摩那(Sikkhamana);和在家的五戒优婆塞(Upasaka)、优婆夷(Upasika);及八戒白衣男、白衣女。

17.‘石柱’是仞利天(三十三天)的天王帝释的主要柱子一般高而坚固。注释书所说的是竖立于城内或城外的高大八角木柱或砖柱,柱基极深,不易动摇,用以保佑城市。

18.四圣谛里道谛的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行,正命,正精进,正念,及正定。

19.证初果(Sotapana,须陀洹果)的圣者,只会回来人天道受生七次就涅盘,所以说不受八生。

20.这三法是十结(Samyojanas) 的前三结;即是怀疑、戒禁取、和身见。

21.四恶趣是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Asura)。

22.六逆罪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团、邪信。

23.这是比喻佛法如森林里丛林顶盛开的花。

24.佛陀是真正知道诸法实相的无上正等正觉者。

25.戒定慧学,即是三学; 戒学、定学、及慧学。

26.四真谛,即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及道谛。

27.黄谨良所译的[小部]译作“如是法宝,是最上宝。”

28.执着于过去有一个我的心已经熄灭。

29.执着于未来有一个我的心不再生起。

30.觉者的心犹如一盏油尽灯灭的枯灯,再也点燃不起来。所有履行八正道者都会证涅盘。佛陀说完此句,手指着一盏供给某某天神的油灯,那油灯即刻熄灭。

31.佛陀宣说完此经,仞利天王帝释(Sakka, 萨迦天王)就法喜充满,因此就说了这最后三偈,赞颂佛宝,法宝,及僧宝。注释书说明佛陀命阿难陀在吠舍离城一连七天宣说此经。

解釋:

   [三宝经]的来源,根据注释书所说的是因为吠舍离(Vesali)城先发生饥荒,后来招来鬼怪和虫灾,造成许多人死亡。居民极端惶恐不安,因此有人提议去王舍城邀请佛陀来此解难,佛陀与众多比丘到吠舍离时, 该城即下了一场大雨,把死尸都冲走了,空气也清新了,佛陀于是向居民开示此经,鬼怪都逃离吠舍离城,居民才恢复安宁。
  [三宝经]是收在五尼柯耶(Nikaya,即[南传大藏经])[小部]的[小诵经]里,共有佛宣示的十四偈以及萨迦天王赞三宝的三偈,因而共有十七偈。其中提到佛宝的有四偈, 提到法宝的共有三偈, 提到僧宝的共有八偈,由此可见佛陀对僧宝的重视。

三宝

佛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证悟后,最初只有二宝即佛宝与法宝,三宝的成立是在离波罗奈(Varanasi)不远的鹿野苑(Isipatana)佛向五位比丘(僧)开示[转法轮经]后而正式出现的。

三宝的意义是;佛宝指释迦佛;法宝指佛所说之法,包括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等戒定慧学;僧宝指跟随佛修行的信徒,有出家五众;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和沙弥尼,及在家二众;优婆塞和优婆夷;根据佛经的记载,当时的和合僧团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不过确实的数目应不只这个数字,在家众更以数百万计。佛灭以后,佛教便以僧团为中心,道场由僧众来住持,佛的教法也由僧人来弘扬,佛的经典靠僧团来保留。佛住世时也曾对阿难说过,要学众以戒为师,以法为究竟的归依处,因为佛的色身也是无常故,是会消失的。

要能修行达到解脱,唯有在人道才能办到。虽然现在是末法时期,去佛已远,但正确佛的教法仍然可以听闻到,我们应该争取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赶快激厉自己,精进求度,以三宝为最上最究竟的归依处。不要等将来佛法灭后,求度无术,长劫轮回,那不是对自己很不利吗?

佛宝: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有赞颂佛宝的文句如下:

   赞颂佛宝: “至尊的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他以最高智慧,亲证而后一律平等的开导于此界的天神、魔王、梵天、沙门、婆罗门、国王与人们,使他们依教奉行;他所指示之法,前善、中善、后亦善。词义具足,教示梵行,清净高尚,了解经义,配合修行,以证完善与圆满的行为。”

   佛生于公元前六二三年,涅盘于公元前五四四年,所以今年是佛历二五四九年。他上世从兜率天下来;以托白象梦后从母左胁入胎;从右胁出胎于蓝毗尼(Lumbini),下生为迦毗罗卫(Kapilavatthu)国净饭王(Suddhodana)的太子,出生七日后生母摩耶(MahaMaya)皇后就去世了,而由姨母摩诃波阇提(Maha Pajapati Gotami)抚养长大;他在少年时出游四门见到老﹑病﹑死﹑和梵志有所感触,而想到人生的痛苦,以及思念如何从这轮迥中解脱,因而生起要离家修行的信念。他在妃子耶输陀罗(Yasodhara) 与幼儿罗候罗 (Rahula)熟睡时离家弃国而去;后来苦行六年,日食一粟,饿得只剩皮包骨,他自思惟这么死了还不能开悟,因此决定实行中道,并开始进食而接受牧羊女修舍佉(Sujata)的乳粥供养后,在菩提伽耶(Bodhi Gaya)的菩提树(Pipal)下以吉祥草敷地面东而坐,发誓不成正觉决不起座,然后战胜魔王的扰乱;依禅定而获得宿命明、天眼明、和漏尽明,靠自己的努力而觉悟成佛。

   觉悟后他静坐了四十九天,头七以正念透彻顺逆的十二缘起;二七他在菩提树下站立思择法理;三七他在菩提树右边精进经行;四七他进入深定身体清澈光明法喜充满;五七他对一位来询问的婆罗门说明弃恶从善与离欲之乐;六七他在榕树下(今为湖)一心深定,大雨滂沱,蛇王为他遮雨;七七他安然寂定心住于舍。佛觉悟后应大梵天王(Sahampati)之请,慈悯众生而开启不死门,然后去鹿野苑(Isipatana) 初转法轮度五位同修比丘,从三十五岁觉悟起走遍印度四处弘化四十五年;直至八十岁才在拘尸那(Kusinara)入般涅盘。

佛十名号

我们应恭敬佛,常常诵佛的十个名号并思惟它的意义:「祂即是如来、应供、正等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下面详加解释:

1.如来(Tathagata);“如”指如实知一切相,如实断烦恼,如实说正觉法;“来”是成就解脱。乘如实道而成就正等正觉。

2.应供(Arahant);音译阿罗汉。有远离,杀贼,破辐,无隐恶等义。应供,受人天供养,故名为应供。以前梵天王,以珍宝大如须弥山供养如来,是故名为应供,又世间大王,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种种供养,佛涅盘后阿育王以金钱九十六亿起八万四千宝塔的种种布施,是名应供,其余诸大众供养者不可计数。远离,离烦恼和习气。如来于十二缘起实知实见,生厌患想,生出离心,欲得度脱,远离三有; 杀贼,杀烦恼怨贼;众生若生欲界,因无明故造作三业,若生色界,造作色界业,若生无色界,造作无色界业,流转不已,破辐,破生死流转轮辐;应供,应受人天供养而无愧;和无隐恶,世人作恶,恒自覆藏,如来于中永无覆藏,阿罗汉于无人处亦不行恶。

3.正等觉(Sammasambuddha) ﹔音译三藐三佛陀,善知一切法,名三藐三佛陀或正遍知。从四圣谛来说是指应知者已知,应断者已断,应证者已证,和应修者已修。

4.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明”,指证三明(宿命、天眼和漏尽),六明(加天耳、他心及神足)或八明(加观智及意所成神变),“行”,义为实践修行,具律仪,根门调御,正念及四色界定;或以慧学是明,戒定学是行,三学圆满;或以明白八正道首支正见是明,余七支是行;或身口意业是行。“足”是修持圆满的意思。如来以法行,是故名明行足;如来以此法修行至涅盘,是故名明行足;不但如来如此,声闻亦要如此,如来以知行而足,故名明行足。

5.善逝(Sugato);也叫好去,如实去彼岸不退转的意思。善于以净行,妙行,正行来断烦恼使它们不再生,不以苦行或像世人耽于欲乐的极端行为。不持常见或断见。一切众生的苦恼如来悉知,以大悲知众生的苦恼,而能善说,令舍苦就乐,故名善逝。善逝是行善,不是恶善逝。又行至善处,是名善逝。又步行平正威仪具足无缺,也叫善逝。又往常住不复更还,名为善逝。以阿罗汉道不及,名为善逝。牟尼菩萨自从灯光佛授记后,哀愍众生令使他们安乐,善行直至菩提树下成佛,是名善逝。不从断见或常见,身离疲苦不从断常;名为善逝。为一切众生说法无不应时,名为善逝。众生不乐而不说,乐者而说,是名善逝。也指善巧于语言,所说者,皆是真实义,非虚妄义,一切众生闻之,悉令欢喜,是名善逝;又不说无义语,所说者,皆是有义利益语,是名善逝;(1)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2)不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不说;(3)真实的话,对听者无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不说;(4)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不喜欢听的话,要等适当的时机才说;(5)真实的话,对听者有利益,听者喜欢听的话,是适当的时机,就好好解说。

6.世间解(Lokavidu);佛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察世间,有情众生,因造作种种善恶业,升沉在善趣或恶趣中;对于堪受教化的,方便济度;对于无善根的给他们以种善根的因缘;已具善根的令其增长,使他们在人天道,趋向涅盘。对于器世间佛也洞解它们的生灭及因缘。

   世间者有一世间乃至十八世间;一世间是一切众生以饮食而生存。二世间是名、色。三世间是三受,苦、乐、不苦不乐。四世间是四食。五世间指五蕴。六世间指六入。七世间指七识。八世间指八世间法。九世间指九众生居。十世间指十入。十二世间指十二入。十八世间指十八界;这些是行世间,如来一一皆知,故名为世间解。众生世间是指各类众生,他们的大小烦恼,如来亦解,利钝根,善恶缘,应令知,不应令知,生不生,是名众生世间,如来亦解,是为世间解。

   器世间从铁围山纵横二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围三十七万三百五十由旬,地厚四那由他二万由旬,在水上水厚八那由他四万由旬,在风上风厚六十九万由旬,是器世间界。又须弥山根,入海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王以七宝缠,有七山围绕;又仞利天帝释宫;纵横万由旬,阿修罗宫亦复如是。阿鼻地狱亦如是。南阎浮提地,西拘耶尼,纵广七千由旬,东胜神,北郁单越,纵广八千由旬,每一洲,各有五百小洲围绕,这是在铁围山之内;铁围之外中间,悉是地狱铁围无量。世界无量,所以佛以无量慧眼,遍知一切,故名为世间解。

7.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 Damma Sarathi);无上士是指佛在有情中最上第一,在菩萨道严持净戒,身口意行清净,离诸贪欲,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世间最胜。殊胜的功德超越世俗之辈,是世间最胜者;于此界,以及此世的天、魔、梵行者、人众中戒德无上圆满。调御丈夫是说佛能调御一切可度之人,比如欲贪重的难陀(Nanda),瞋重的鸯鸠摩罗(Angulimala),痴重的周利盘陀伽(Culla Patthaga)等人;并教导他们以中道,避免极端的修法自己去实践,来达到息灭贪瞋痴,寂静涅盘的境界。

8.天人师(Satha Devamanussanam);在诸趣的有情众生当中,唯有天界与人道能受佛教导而得到法益,故佛为天、人之导师。何以佛是天人师而不是畜生师呢?佛陀在世时,在瞻婆国迦罗池边,为瞻婆人说法,当时池中有一隻青蛙,听闻佛的说法声,极为欢喜,即从池塘跳出而入于草根下,聚神倾听。这时來了一个牧牛人,看见大众围绕在讲堂听佛说法,他就到佛那儿听佛法,谁知他拿着一枝木杖,以杖插地,误插在青蛙头上,青蛙因此就命终。青蛙死後,生于忉利天上,以其听法功德之故,青蛙天子在天宫里听见诸妓女娱乐歌午的音声,听已即便思惟,我先为畜生,何因何缘而生在天宫,即以天眼观察,先于池边听佛说法,以此功德得此果报。於是青蛙天子即从天殿下到人间,来到佛说法的讲堂,天身光輝燦爛,遍照迦罗池边。蛙天子以头顶礼佛足,佛知而故问,你是何人忽礼我足,神通光明,相好无比,照彻此间,青蛙天子以偈答佛:「往昔为蛙身,于水中觅食,闻佛说法声,出至草根下,有一牧牛人,持杖来听法,杖搀刺我头,命终生天上。」佛即以青蛙天子之偈为四众说法,当时听众中八万四千人,皆得道迹,青蛙天子因此而得须陀洹果,他证果后,欢喜含笑,回到忉利天上。故佛称为天人师。

9.佛(Buddha);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而断尽烦恼障,使不为害;觉悟而断尽所知障。无明昏寝如同睡眠,觉悟如同由睡到醒寤。佛因自觉,断尽烦恼,佛陀者,法应知已知。法应弃者已弃,应出者已出,是名佛陀;又佛陀以慧眼见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次第明见,故名佛陀。悟四谛十二因缘之法,所以佛是断德(断烦恼),智德(觉悟)和悲德(慈悲)圆满;又佛能觉他,以大悲心,悯念众生宣说妙法,众生随彼根机,各能得到解脱;不信怀疑者,因为佛的大悲心,真诚善言,心开意解,善根增长;闻佛名有欢喜心来见的净信倍增;好辩者被佛以理折服;粗暴者被感化得以弃恶向善;所以佛是辩才难思,悲德与智德圆满。

10.世尊(Bhagava);薄伽梵,它有四义:一义利益,二者无上,三者恭敬,四者尊重。如来出现于世间,利益众生,令过险难。何谓为险难:一者生难。二者病难。三者老难。四者死难。如是诸险难,如来悉能度脱,令众生得安乐处。佛悟四谛,开示出离道,自利利他,威德智慧三界之内无人能及,佛具万德,世所恭敬和尊重。

   另外还具有六种意思:具足吉祥,破坏烦恼,万德相应,分别演示,修习三解脱,不在有中。如来有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相好无比,佛身具足一切微妙,观之无厌故为吉祥。贪瞋恚痴颠倒心,嫉妒心虚伪心谄曲心,贡高懈怠,五盖六斗诤七随眠八邪见九爱本十恶法六十二见百八烦恼,一切灭尽无余。佛具万德,欲至何所,应心即到,佛欲自为又欲为他,世间诸王天魔梵无色天界沙门婆罗门,含取世间四部众故,收取上下悉入如来功德,悉能通达如此诸处。于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四谛六识十二因缘等法,一一分别演示,苦谛逼迫不定,烦恼执着不舍,是为集谛,灭众苦受,是为灭谛,修习八正道了悟因缘得出三界,是名道谛,说法初善中善后善,劝修戒学者为初善,修习三昧得道者为中善,涅盘者为后善,如是分别故名薄伽梵。观无常而无相解脱,观苦而无愿无作解脱,观无我而空解脱。‘薄伽’指‘过’的意思,‘梵’指‘有’,即不在三有中。

   因此经文说: “ 于此处他界,或于诸天上,无论何种宝,难与如来等,唯于佛陀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佛的确是无人能及,能敬信佛是比得到任何世间的宝贝还要稀有!

   在[增壹阿含经](卷24,大正藏2册,p674a)(三)里佛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
一者端正。
二者好声。
三者多财饶宝。
四者生长者家。
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所以然者,如来无与等也。如来有信,有戒,有闻,有慧,有善色成就。是故成就五功德。
复以何因缘礼佛而得端正?以见佛形像已,发欢喜心,以此因缘而得端正。
复以何因缘得好音声?以见如来形像已,三自称号,南无如来,至真,等正觉。以此因缘得好音声。
复以何因缘多财饶宝?缘彼见如来而作大施,散华,然灯,及余所施之物。以此因缘获大财宝。
复以何因缘生长者家?若见如来形已,心无染着,右膝着地,长跪叉手,至心礼佛。以此因缘生长者家。
复以何因缘,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诸佛世尊常法,诸有众生,以五事因缘礼如来者,便生善处天上。是谓∶比丘。有此五因缘礼佛功德。是故,诸比丘!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礼佛者,当求方便,成此五功德。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这些是礼佛功德。

法宝: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有赞颂法宝的文句如下:

   赞颂法宝:‘世尊所善妙及详尽解说之法,须经学习和奉行,亲自体会和自见,是可奉行,可得成果,超越时间与空间;请来亲自查看, 向内返照, 智者皆能各自证知。’

   法宝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缘起,三法印等。佛言:「圣弟子念于正法:念于世尊现法律、离诸热恼、非时(不待时节)、通达(能自通达、现前观察)、即于现法、缘自觉悟。」([大正藏]2册,p143c, [杂阿含经]550经)

   四圣谛是解释世间苦的真相及众生解脱苦的方法。苦谛说明众生所受身心之苦,有身体的生老病死苦,心理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集谛说明苦的产生原因是源于众生个别的愚痴;灭谛说明苦的灭尽;道谛说明灭苦的方法或道路。

   道谛里的八支圣道是所有的修行人要走的道路,它是与戒定慧三学与三十七菩提分法密切联系着的。为什么要修习八正道呢?在[相应部.道相应]里佛陀举出八种理由:

(一) 为了远离贪欲;
(二) 为了断诸结;
(三) 为了永断随眠;
(四) 为了遍知行路 (行路指的是修道);
(五) 为了灭尽诸漏;
(六) 为了现证明解脱果;
(七) 为了智见;
(八) 为了无取般涅盘。

   要修习八支圣道,每一位行者要具足什么条件呢?在[相应部.道相应]里佛陀举出七个有利的条件:

(一) 善友;   (二) 戒具足;   (三) 志欲具足;
(四) 我具足;  (五) 见具足;   (六) 不放逸具足;
(七) 如理作意具足。

   这些是修习圣道的先驱前相。

   第一支至第八支都是修行的实践,这种实践乃是对诸行与诸法的无常、苦、无我的特相与它们是缘起法的认识。这不是抽象不可捉摸的,它是具体并是可以亲自体验的。

八支圣道的正见道支是慧学的一部分,配合正思惟它是对五蕴、六入、四谛等的正确的认识,并导至无明的澈底消灭。

   正见是起点,也是终点,这八支是朝向苦灭的道路。正见的开展是对有、轮回、佛、法、道、四谛、三法印、业果与道果智的正确的认识。

   第二支正思惟是向灭之道实践无欲、无瞋、无害的身口意行;修习礼敬与皈依三宝,信、愿、行,布施供养,忏悔恶业,忍辱、随喜,慈、悲、喜、舍,与回向功德等。这无瞋、无害的思惟接下来就能应用在正语、正业与正命上。

   第三支正语是口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若在意上没有灭除害心,怨恨和嫉妒等不善心,正语是不可能圆满的。它的实践是真实语、爱语、关怀语、与和协语等。

   第四支正业是身行朝向苦灭之道,远离杀、盗、邪淫。同样的,若在意念上没有灭除害心,怨恨、嫉妒、憍慢等烦恼,正业是不可能圆满的。它的实践是不作一切恶行,以正念正知贯彻于一切衣食住行,言行举动,待人接物中都能作出如法、合理的行动。
 
   第五支正命是以正确的方式,合理的方式来谋生活命,以便实现单纯为了生存,以合法的正当职业取得衣、食、住、行等必需物,凡一切危害他人的职业如赌博、沽酒、卖烟、卖毒品、卖淫、饲养畜类、打猎、捕鱼、卖武器、贩卖人口、走私等都包括在内。这里边也有禁欲的正命的精神,使求取必需物符合道德化的正命之道。

   第六支正精进是以正见、正思惟配合来修习正语、正业、正命。因为专注于正见,故培育起正念。又因为正念与正精进的缘故,正定得以生起。正精进对其它七支圣道要密切配合以修习圆满。

   第七支正念的详述是四念处的内容,它是要配合其它七支以达到四念处修习圆满。从八正道的核心来看,正念是对灭苦的忆念与专注。不忘于七觉支的修习。

   第八支正定是修习四色界禅定达到心一境性,这正定是有助缘与有资具的。正见乃至正念是正定的助缘,也是正定的修习资具。

   十二缘起是缘起法,是佛陀教法里最重要的自发智慧辩证法。最早或最古的缘起链式只列出苦→有→取→爱四支或老死→生→有→取→爱五支缘, ,这种单纯的缘起思想只是用来说明无知导至执取,执取导至受苦。后来缘起被演变成六支、七支、九支、十支和十七支。如果我们思惟佛陀当初在菩提树下觉悟时,他所思索的问题正是如何解脱苦,他年少去四门游行时见到的老病死苦,故要寻找解脱于老病死的路。这轮回路就是老病死苦缘于生,生缘于有,有缘于取,取缘于爱。要解脱轮回苦先要知苦,然后寻找生苦之因以便灭除它,缘起法就是用来说明这个,佛教的根本教理就是这个,是与其它印度同时的教派不同之处。

   我们要清楚的是佛陀否定一个不变的自我,若把十二因缘解释成三世两重因果([清净道论]),或二世两重因果([婆沙论]),或者二世一重因果(护法流的唯识派) 的关系都违背了佛的无我的教旨,所以不应以纵的两世、三世的说法,而应以横的现在世的说法较为恰当。缘起本身的实质就说明了无我,一切只是法的因缘关系。在佛陀与仙尼及嗏帝比丘的问答可以看出,尤其是[嗏帝经]的「识因缘故起,识有缘则生,无缘则灭。」那又怎么可以说「今此识,往生不更异耶?」;但对仙尼的谈话,佛却说:「舍此阴(蕴)已,与(余)阴相续生,是故,仙尼!我则记说,是诸弟子身坏命终,生彼彼处,所以者何?以彼有余慢(还有我存在)故。」因此这转世的人,不是同一个人,也不可说不是同一个人!诚然,用三世或两世的轮回说法来解释缘起是行不通的。

现在列出佛经中不同支的缘起法则:
(1)三支缘起(触→受→爱)([杂阿含]二九零经)
(2)四支缘起(爱→取→有→苦)([杂阿含]二八六经) 
(3)五支缘起(爱→取→有→生→老死)([中阿含。大因经],[杂阿含]二八三经)
(4)九支缘起(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杂阿含]二八四经)
(5)九支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贪爱→取))([杂阿含]二九二经) 
(6)十支缘起(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长部。大本经],[城喻经],[杂阿含]二八八经)
(7)十二支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杂阿含]二九三经,[中阿含。嗏帝经])
(8)十七支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杂阿含]二九六经)

最简单的缘起教法就如同马胜比丘说给舍利弗听的,上根的人一听就明白无我,三支、四支、五支、九支、十支甚至十二支十七支缘起的教法是说给不同根器的人听的。比较困难解说的最后两支是生与老死,那它是不是说明轮回到下一世呢?答案肯定不是。因为若说明有下一世,听的人会以为识相续,就会生起常见。若说无呢,听的人又会生起断见。这生与老死只不过是说明愚痴无闻众生,因无明入胎从生开始到死受苦的过程。最清楚的是十七支缘起,它直接从无明排到苦。每一经都说明苦生及苦灭的过程,都没提到三世。

   前四支是说明生命的活动现象(无明→行→识→名色),中间的五支是说明有情心理活动的情况(六入→触→受→爱→取),依这九支才能说明这活动现象的‘有’,这‘有’代表前九支,因它而带来种种苦及其变化,也即是生老病死等众苦,末三支是泛指众生从‘生’至‘老死’的过程。这种解释符合佛在[嗏帝经]中解释的第一义的精神(无常住不变的识,识往生更异);所以结尾三支是结论,缘有故生,缘生故有老死。一个修行者能各自证知的。这是一种中道的说法。

   当一个行者能通过观修缘起,就能达到七清净法里的度疑清净,如实知道它们只是名色法的因果关系,只有缘起,而断除了对三世之疑惑,断除了作者受者是一是异的疑惑,也解除了苦是自作,他作,自他作,无因作的困惑。同时由于正见,观照因缘连结相续的关系,而断除了常见与断见的疑惑。依前缘知非「常」,从后缘知「断」灭,依此二缘就明白佛说的中道的道理。

   观修三法印能达解脱境界,随观无常而达无相解脱,这种行者信根增盛,胜解多。随观苦而达无愿(无作)解脱,这种行者定根增盛,轻安多。随观无我而达空解脱,这种行者慧根增盛,知多。因此观修三法印能达三解脱门。

僧宝:

   在南传的课诵本里,有赞颂僧宝的文句如下:

   赞颂僧宝:‘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良好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直接地修行佛法。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正确地修持佛法以求脱离苦,僧伽是世尊的追随者,适当地依教奉行,修习清净梵行;他们即是四双八辈行者,那才是世尊的追随者僧伽,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布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是世间的无上福田。”

如来的圣众,不论在家出家,四双八辈圣者,每一位佛教徒都应该恭敬,供养,礼敬,合掌。这是世间的福德田。因为在一起他们能够互相帮助,成就道业。戒,定,慧三学也能成就,三学的修习是大小乘佛法修行的总纲,它的细分是八正道,更细分是三十七道法。这一和合众,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见和同解。因为在一起的关系,能够自度,并能度别人到三乘道:即声闻道,缘觉(辟支佛)道,以及佛道。

   每位修行者都应该知道有四法不得菩提:即是无善友或善知识,用错误的方法来修学,不努力精进,以及不调伏自己的根门和种种烦恼。佛言:「流者谓八圣道。入流分者有四种:谓亲近善男子、听正法、内正思维、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谓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圣戒成就。」([大正藏]2册,p215b)

   在如来的圣众同处的时间里,不和谐以及摩擦的情况是会发生的,不过这些逆缘对修道者来说是修道的助缘。

   修行人若天天皈依三宝,思惟上述的文义,整个圣道的修行方法与过程就已经包含在里面了。思惟佛的十个名号就已是整个圣道的修行,佛所指示之法, 前善、中善、后亦善。词义具足,教示梵行,清净高尚,了解经义,配合修行,以证完善与圆满的行为;就能使我们渐次断除烦恼而证得圣果。这些烦恼的分类有三毒:即贪、瞋、痴。四漏: 即欲漏、有漏、邪见漏、无明漏。五盖: 即贪欲盖、瞋恚盖、昏沉睡眠盖、掉举恶作盖、疑盖、(无明盖未在其中)。七随眠: 即欲贪、瞋、有贪(执取生存的贪)、无明、慢、疑、见。十结有五下分结: 即戒禁取结、疑结、身见结、欲贪结、瞋恚结。五上分结: 即色贪结、无色贪结、掉举结、我慢结、无明结。十随眠: 即贪、瞋、慢、疑、无明、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修习佛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达到不再有生死的涅盘境界,故此经文说:“ 亲证般涅盘,解脱于贪欲,无生最尊上,别无有他法,可与其比伦,”而要达到那要依赖戒定慧三学。

戒定慧三学

   天天守戒是在镇伏烦恼,最后知道三业清净所带来的安乐和喜悦,愚痴无闻凡夫不知清净的安宁与舒适,他们整天都在红尘里打滚,就像粪坑里的虫不知粪的臭味一般。戒清净后,慢慢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得到调服,不再追逐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因此渐渐得定,能起随时观照的心,才能分辨世间的真相;即是无常、苦、无我;方能证得圣果。戒定慧三学的修行即是八正道的修行,这是唯一之正道。

修持佛法,是要在日常生活之中遵循八正道:即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于五根接触外境时,不生欲爱。这五种妙欲是当眼所识的色相,耳所识的声音,鼻所识的香气,舌所识的美味,以及身所识的触觉,在心中产生可乐、可爱、可意、爱色、引欲和可染的欲爱。若起欲时,应求方便或正确的法门,离诸结缚。并且还要认清五盖在混浊的心识中起持续欲染的作用。佛言:「何等为修八圣道?是比丘修正见,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是名修八圣道。」([大正藏]2册,p200b)

八正道即是戒定慧三学的开展;正语、正业、正命是戒学,一个佛教徙依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服用酒及麻醉物;或依八戒,即是前五戒改不邪淫为不淫,加上不华鬘严饰观听歌舞,不非时食,不坐睡高广床座;八戒每月在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末两天受持。以修戒来克制自己的欲爱乱想。「所谓戒者,息诸恶故。戒能成道,令人欢喜,戒缨络身,现众好故。夫禁戒者,犹吉祥瓶,所愿便克。诸道品法,皆由戒成。」([增壹阿含]卷二﹐广演品第三)「对圣者之所乐不破、不穿、不杂、不檅、离脱、智者所赞,不执取,成就能发三摩地(Samadhi定)之戒。」([相应部 Samyutta Nikaya],预流相应,第一经,王。)

定学有正念和正定,要正身正意,结跏趺坐,以四十业处之一修定来摄持住乱想。以及前两段所说的在六根开着时不为六尘或六境所迷惑, 故此经文说: “佛陀所赞叹,修定念相继,净念无间断,(可证殊胜果)。”

慧学有正见和正思惟,这能协助从欲至无欲,使学佛的人离诸结缚,诸盖之病,使渴爱永不复兴。正精进对三学都起着激励的作用。照着八正道修行的人都能够领略到法味而找到快乐。

僧伽证果者,的确是人上之人, 故此经文说: “四双八辈者,贤者所称赞,佛陀之弟子,施彼得大果,唯诸僧伽中,具足如斯宝,由此真谛故,愿一切安乐。”这四双八辈就是向须沱洹,须沱洹(初果),向斯沱含,斯沱含(二果),向阿那含,阿那含(三果),向阿罗汉,阿罗汉(四果)。凡是对四双八辈圣者做布施,若施者清净,受施者清净,以及施物清净的话,今生来世必得大功德大果报。

一个凡夫从污浊的身心环境一脱离出来,若因正信相信三宝,他(她)的信力犹如仞利天帝释的石柱一般稳固,坚定不动。故此经文说: “如石柱立地,不为四风撼,佛子见圣谛,真信亦如是。”

果位以声闻乘的解脱道来说有四果:分为初果须陀洹断除五下分结前三结(身见、疑、戒禁取),七往返天上人间。故此经文说: “了解圣谛人,极崇八正道,世尊之教法,具最上智慧,彼诸难调服,亦不受八生。” 故此经文又说: “慧眼证道者,远离于三法,谓身见怀疑,戒取诸邪仪,解脱四恶趣,不作六逆罪。”证初果的圣人不再堕在四恶趣,更不会做六逆罪。

二果斯陀含(已断前三结,贪瞋痴薄),一往返天上人间。三果阿那含已断五下分结(身见、疑、戒禁取、贪欲、瞋恚) ,不还人间。四果阿罗汉再断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我慢、掉悔、无明 ) ,得究竟解脱。这些证果者是不会向人宣布的,因此他们都在致力地证得无我。故此经文说: “由诸身口意,彼所作恶业,悉皆不覆藏,智慧见道者,若造新恶业,实为难思议。”

   佛法的微妙殊胜, 世间的许多教法无以伦比,故此经文说: “犹如丛林顶,初夏花盛开,佛陀微妙法,指引涅盘路,教证臻至善。”

涅盘

   涅盘(巴Nibbāna,梵Nirvāna)的同义字在[杂部经] (Asamkhata Samyutta)中有卅二种这么多,包括断爱,无为、止贪、寂灭、清净、宁静、安全、洲、皈依、彼岸、和平、吉祥、善、护、不生、解脱等等,但它不是用文字能给予充分解答的。

   为达到证悟涅盘的真理,我们必须亲自努力去做修行的工作,从文字下功夫是不行的,愚人执着于文字,如大象陷于泥淖。

   涅盘可以从下列三法得知:听法成就(Agama-siddhi)是依听法及读经而得知;推論成就(Anumeyya-siddhi) 是依推理而得知;缘觉成就(Paccakkha-siddhi)是靠自修自证而得知。这就像是靠闻慧、思慧、修慧而成就一样。

   涅盘是什么呢?它是四究竟法之一(其它是二十八色法、五十二心所与八十九心),它是无为法。它是与世间背道而行,它是出世间,亦即是熄灭了世间的火,三毒或三垢之火,它是渴爱的熄灭。只要人们还被渴爱所纠缠着,他们还未达到出世间,还陷在生死的轮回苦海里。所以当一个行者彻底的熄灭渴爱,即能证悟涅盘,解脱一切的系缚,而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它是完全的出世间,是无为的不死界。故此经文说: “不顾于过去,不欣于将来,永断于生死,贪欲不再生,命尽如油灯,油耗而寂灭。”

   巴利圣典有一些涅盘的解释如下:
涅盘是彻底断绝贪爱;放弃它,摒弃它,远离它,从它得解脱。 ([初转法轮经])

比丘们!一切有为无为法中,无贪最上。就是说:远离憍慢,断绝渴想,根除执着,续者令断,熄灭贪爱,离欲,寂灭,涅盘。 ([增支部]卷二)

放弃、消灭爱欲与对此五蕴之身的贪求,就是苦的止息。 ([舍利弗语],[中部]卷一)

此中没有地、水、火、风四大种,长、宽、粗、细、善、恶、名、色、等等观念也一样摧破无遗,无此世间亦无他世间,无来无去亦无停留,不死不生亦无根尘。 ([小部。感兴语]及[长部]卷一)

   在[弥兰王问经]中尊者龙军答弥兰王的问题时说:「实有涅盘,涅盘以心识之。善修行之圣弟子以清净、崇高、正直、无碍、无欲之心则见涅盘。」

   在[经集]5.7[乌波湿婆问经]中乌波湿婆对涅盘的疑问就包括:我将去到那里?识还否存在?我是消失了还是健康地存在?因此佛给他开示道:「如风熄灭火,空寂无可名,牟尼除我执,离相亦离名。」

   又说:「彼灭色无有,论彼无依据,诸相无有时,诸辩、论亦无。」

   因此在[自说经]中佛言:「非地、非水、非火、非风、非无限空间、非无限意识、非空无一物、----- 非此世、非彼世、非此彼二世、非日月之界。」

   涅盘是有的,就好像未生之火、风等等,不能因为见不到,就说没有。

   涅盘是超越因果的,它是非因非果的。有一条路遵循八正道可以到达涅盘,但涅盘不是走这路的终点。它不必在死后才到达,在活着的时候就可以亲证。体证涅盘的人,佛说只是苦存在,但无受苦者;只有业,但无造业者;有涅盘,但无人进入;有道,但无人行。

   它超越一切二元对立的概念,它非善恶、净染、是非、好坏、得失、存在不存在(有无)、苦乐、生死等观念。体验它的人不会追悔过去,也不会寄望于未来,他只活在现在这一刻里。

   涅盘有两种:有余涅盘(Sopadisesa-nibbana)及无余涅盘(Anupadisesa-nibbana),有余是指阿那含果已断五下分结,但未断五上分结,死后生到净居天(阿那含天),在那里修习圆满,不还来人间,在那里般涅盘。这在[增一阿含]的火灭品中曾提到:

「何名为有余涅盘界?于是比丘,五下分结(已尽),即(生于)彼(净居天)般涅盘,不还来此世,是谓名为有余涅盘界。

   彼云何名为无余涅盘界?如是比丘,尽有漏(断色爱、无色爱),意解脱(也叫心解脱;断贪、瞋、掉举、我慢),慧解脱(断无明),自身作证而自游戏,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更不受有,如实如之,是谓无余涅盘界。」

   有余涅盘不是指已经灭尽烦恼,但还有肉身存在而活在这世上的阿罗汉圣者。在[清净道论]与[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里都这样解释,依上经的说法,有余是指还有剩余烦恼(即五上分结),因为不回来人间,去净居天继续修行,而在那取般涅盘,所以称为有余。

   无余是指烦恼无余的缘故。色身还存在否并不重要。所以有些学者把有余涅盘解释为仍有色身存在的阿罗汉圣者是不正确的。




法增比丘注于马来西亚吡叻州高乌镇祥云山崇圣寺寮房,
佛历二五四九年九月十八日。愿众生安乐!
欢迎翻印,请先联络作者。请勿删改。
dhammadhatu@yahoo.com
www.geocities.com/dhammadhatu佛法园地
http://groups.yahoo.com/group/dhammavaro2002南传佛法园地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