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资料汇集
作者:明月珠旗 标签:文化 | 阅读次数:118 |
![]() ![]() ![]() |
| ![]() ![]() ![]() |
历法资料汇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句诗说的是中国的春节。每个中国人都过春节,谁又能知道春节的来历,为什么是农历正月初一,不是公历元旦呢?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为什么不是春节呢?甚至又问什么是一年?时间是按照什么参照物制定出来的,为什么会这样制定?有什么道理呢?每年是这样,那每个月、每日、每时呢?人活着有时间的限制,时间又有昼夜分别,四季分别,过了365个昼夜,时间又仿佛重来了。下面先说一下春节的来历。 春节指的是冬天的结束,春天的开始,象征着万物复苏,人要开始干活谋生了。为了庆祝,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称"年节"或"过年"。 有一个传说:太古时期,有一种叫"年"的凶恶的怪兽。它形貌狰狞,生性凶残,每当寒冬将至,暖春将回之时,就出来残害人畜。人们摸准"年"的肆虐时间与习性特点后,每到此时便聚在一起,祭供祖灵祈求保佑;又利用"年"怕响声、红光的特点,用燃火、放爆竹等办法吓走它,最后相互道喜,庆幸未受"年"的伤害,并举行各种娱乐活动以示祝贺……,日久而成"过年"的传统。 其实春节最早起源于古代"蜡祭",是神农氏时代的"索鬼神而祭祀"的"岁终出祭"。到了后来春节的祭鬼活动变成驱鬼的仪式。一系列风俗活动如上坟、祭祖、饮屠苏酒、吃饺子、跳灶王、放爆竹、挂桃符、贴门神等,都围绕祭鬼、胜鬼的主题展开。在中国人的观念中,春节虽是一个人节,又是一个鬼节。人们利用客观的和非客观的种种心理、行为、器物来战胜年节期间的各种恶鬼,使自己的生活翻开新的一页,变鬼节为人节。 自秦汉以来,人们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定为春节,自清朝灭亡改换公历后,春节才被定为农历正月初一,由于立春(公历的2月4日左右)和正月初一在日期上相近,季候上变动不大,因而容易被人们接受,在庆贺新年的同时喜迎新春。 如果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知识,就要耐心看下面的"历法常识"。不懂得这些就看不懂后面的流年生肖,吉祥文化…… 第一章 历法与历书 推算年、月、日的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订时间顺序的法则叫"历法"。"历书"是排列年、月、节气等供人们查考的工具书。历书在我国古时称通书或时宪书,在封建王朝的时代,由于它是皇帝颁布的,所以又称"皇历"。 人们根据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朔望,形成"月"的概念;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互相独立的。根据精确测定,地球绕 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这叫一个回归年。而从一次新月到接连发生的下一次新月的时间间隔为29.5306平太阳日,这叫一个朔望月。以回归年为单位,在一年中安排多少个整数月,在一个月中又安排多少个整数天的方法和怎样选取一年的起算点的方法就叫历法。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全在于回归年和朔望月这两个周期太零碎,它们同"日"之间的关系,不像公里同米之间的关系那样简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也不能通约。所以,历法总是顾此失彼,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由于这两个原因,历法一般地分为三类: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历。侧重协调朔望月和历月关系的叫太阴历,简称阴历;侧重协调回归年和历年关系的叫太阳历,简称阳历;兼顾朔望月和回归年、历月和历日的叫阴阳历。 无论哪一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日周期和天文周期的关系问题。在原则上,历月应力求等于朔望月,历年应力求等于回归年。但由于朔望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整日数,所以,历月须有大月和小月之分,历年须有平年和闰年之别。通过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其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这就是历法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日、月、年的来历 一日,就是地球本身自转一周的时间,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共计24小时。地球是椭圆形的,自己不会发光,所以在同一个时间里,地球只有一半向着太阳,向着太阳的这一半地球就是白天,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太阳的光照不到地球上,这一半地球上就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有规律的循环。 通常把太阳要升起来的时候叫白天,这就是一天的开始。把白天转为黑夜的时候,也就是太阳落下去的时候叫黑夜。一天,通常是把白天的一天;但历法上的一天,是把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即一昼夜)。这个天象变化的规律,就很容易被人们所掌握,并利用它来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一天,是历法上的第一种单位。 这种用太阳定出来的日,叫做"太阳日"。太阳日又有"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两种。真太阳日有长有短,这是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的,冬季地球就离太阳近一些,受太阳吸引力比较大,所以公转就快一些。夏季地球离太阳远一些,所以公转就慢一些。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也就有长有短。因此"真太阳日"的时间是不完全一样长的,这样用起来就很困难。为了方便起见,历法上用的不是真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短不变的日,这个日就是一年之中,真太阳日的平均时间长度,就叫"平太阳日"。把一日的时间分成24等分,就是24小时,把24小时作为一日。依照现在惯例,一日是从半夜0点开始,到次日的半夜24小时止作为一天。 用日来计算短的时间很方便,如三、五日,十天、八天,但计算长的时间就很困难,所以在计算时间上还有月、年和世纪等。 一个月,就是月亮绕地球一周,也就是一个朔望月。一个朔望月的长度是29.53059……日,也就是29日12时44分3秒,这叫做"历月"。 众所周知,月亮是个球体,由于月亮绕着地球不停地公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亮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也在不断地变动,月亮对着我们照亮的这一面,有时有,有时无,有时多,有时少,这就形成了月亮的圆缺循环。当我们看不到月亮的时候,叫做"朔"(多在阴历的初一和三十日)。过十四、十五天,我们就会看到圆圆的月亮,叫做"望"(多在阴历十四、十五、十六日)。月亮由这次朔到下次朔或由这次望到下次望,这就是月亮绕地球转了一周,就是一个月,我们把它叫做"朔望月"。 月亮圆缺循环变化的规律,人人都可以看到,所以人们很早就把它作为计算日子的单位,把朔望月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阴历的一个月,就是根据朔望月定出来的。 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quot;。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气候变化的周期,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这包括了人们从事农业自耕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所以人们从很古的时候起,就用气候冷热周期变化这个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把一年作为制订历法的根据。 第三章 公元 、世纪 、年代 "公元"是公历的纪元。它原是以传说的耶稣基督诞生那一年作为公元元年,从公元6世纪到10世纪,逐渐成为基督教国家通用的纪元,所以原先也叫"基督纪元"。后来被世界多数国家所公用,于是就改称"公元"。在历史书上,耶稣诞生前的年代被称为"公元前";耶稣诞生那年以后的年代是"公元后",简称"公元"。 "世纪"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也是从耶稣诞生那一年算起:公元元年至100年为1世纪,101年到200年为2世纪。以此类推,现在是21世纪,2001年是21世纪的第一年。 "年代"是把一个世纪中的某一个10年。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就是指从1980年开始的那10年。比如说20世纪80年代,就是指从1980年开始的那10年。从1990年起,就进入20世纪90年代了。 第四章 阳历 、阴历、 农历 阳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由"儒略历"修订而成。儒略历是公元前46年,古罗马统帅儒略·恺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倍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1、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修订的。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阴历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做"阴历",那是不对的。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一年。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个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月多加一天。阴历的闰年是355天。这样,阴历每30年中就有19个354天,11个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它的惟一好处就是从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用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的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或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这一个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第五章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二十四节气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分为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分别在十二个月里面。在月首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所谓"气"就是气象、气候的意思。这二十四个节气的名称和顺序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用来划分一年四季的;"二分""二至"是季节转折点,"四立"表示季节的开始。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表示一年中的最热、最冷的出现时期。白露、寒露、霜降反映气温下降的过程与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反映降雨降雪时期的程度;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和农作物的生长现象。 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 立春 春季开始。 雨水 降雨开始。 惊蛰 开始响雷,冬眠动物复苏。 春分 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清明 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 谷雨 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 立夏 夏季开始。 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 芒种 芒种忙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 夏天到,此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 正当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 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立秋 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 "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 白露 因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气往往凝成露水。 秋分 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寒露 气温明显降低,夜间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降霜。 立冬 冬季开始。 小雪 开始降雪。 大雪 降雪较大。 冬至 进入"数九"寒天,白天短,夜晚长。 小寒 气候已比较寒冷。 大寒 为最冷的时节。 第六章 天干地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