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评《红楼梦》中《咏白海棠》诗并倡议诗友步韵和之
作者:千山飞鸟 标签:评诗 | 阅读次数:1168 |
![]() ![]() ![]() |
| ![]() ![]() ![]() |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宝玉挨打后不久,贾政即点了学差外出公干,宝玉得到“解放”,在大观园内“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时,探春忽然雅兴大发,写信给宝玉提议结社作诗。恰好贾芸为孝敬宝玉送来两盆珍贵的白海棠,于是他们以此成立了海棠诗社,李纨“自举掌坛”任社长,首次活动便是《咏白海棠》,并“限韵”十三元中的“门”“盆”“魂”“痕”“昏”五个字作韵脚。
《红楼梦》中的题咏诗大都是曹雪芹为书中人物“按头制帽”定制的,“诗如其人”,体现了各个人物的思想、情趣、品格乃至命运。下面所列五人六首《咏白海棠》诗堪称红楼诗词中的佳品。 探春《咏白海棠》 斜阳寒草带重门, 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 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 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道缟仙能羽化, 多情伴我咏黄昏。 简评 一解:“玉是精神难比洁”映衬“才自清明志自高”;“缟仙羽化”、“咏黄昏”隐寓探春后来离家远嫁。 二解:“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二句,影射与宝玉关系最为密切的黛玉、宝钗。作为姐妹中最精明的探春,自然也最了解二哥哥的心事,要不怎么会投其所好提议成立诗社呢? ------------------------------ 宝钗《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 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 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 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 不语婷婷日又昏。 简评 “珍重芳姿昼掩门”,“淡极始知花更艳”二句正是淑女薛宝钗的写照;而“愁多焉得玉无痕”,脂批说是“讽刺林、宝二人”(二“玉”),当然也许是巧合。 -------------------------------- 宝玉《咏白海棠》 秋容浅淡映重门, 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 棒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 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 清沾怨笛送黄昏。 简评 此诗融进了与宝玉的命运息息相关的宝钗和黛玉。“出浴太真冰作影”——书中曾把宝钗比做杨贵妃;“棒心西子玉为魂”——黛玉正像病西施。“晓风不散愁千点”隐喻宝钗日后寡居的苦闷;“宿雨还添泪一痕”喻黛玉爱哭。 ---------------------------------- 黛玉《咏白海棠》 半卷湘帘半掩门, 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 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 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 倦倚西风夜已昏。 简评 “半卷湘帘半掩门”与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相对,显示出黛玉的任性任情。“碾冰为土玉为盆”,表明玉洁冰清。“月窟仙人”等于“绛珠仙子”。“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正是黛玉命运的写真。 --------------------------------- 史湘云《咏白海棠》二首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 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 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 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 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 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 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 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 无奈虚廊夜色昏。 简评 湘云在十二钗中的重要地位仅次于黛玉、宝钗。她像宝钗一样健美,像黛玉一样聪明;先是和宝钗亲近,后又与黛玉亲近。因有麒麟之说,与宝玉关系也有点暧昧。“湘江水逝楚云飞”,后来命运也很惨。这两首诗说了宝钗,又说了黛玉,实际上也就是说了湘云自己。其一中,“自是霜娥偏爱冷”,“秋阴捧出何方雪”写薛宝钗;“非关倩女亦离魂”,“雨渍添来隔宿痕”写林黛玉。其二中,“悲秋”、“断魂”、“月中痕”(水中月)指黛玉;“玉烛滴泪”隐喻宝钗后来的寡居生活。 当然,优秀诗作的诗意应当朦胧些为好,解析不可过于穿凿附会。上面的简评算是一种理解,还可以有别的解释。 --------------------------- 律诗难作,出题限韵更难。可曹雪芹一下子就为红楼人物代拟了六首《咏白海棠》,并且每首都是精品——不仅格律严谨,诗意优美(格律、限韵并没有限制住作者的思路),而且六首诗都与书中人物命运暗合,内涵寓意也各具特色,决不雷同。 曹公海棠已咏尽,此诗之后叹无诗!诗社各位高手谁还能再来步韵和之——当然内容不再限定咏白海棠,只要是题咏红楼故事或人物即可——飞鸟先跟帖步韵一首,欢迎砍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