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脂砚斋、畸笏叟究竟是谁--兼论红楼梦的成书过程(后记)
作者:liuts 标签:曹雪芹 作者批者 | 阅读次数:417 |
![]() ![]() ![]() |
| ![]() ![]() ![]() |
文章在红楼艺苑发表后,迅速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有的表示了极大的热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的甚至通过电子邮件来信交流自己的想法。本人表示非常感谢!
从总体上来讲,大都认为这一结论有道理,能够解决许多围绕在曹雪芹身上的问题。还有的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文中不太恰当的地方。更有的甚至来信奉劝不要去碰这一难题,认为说法上虽然有道理,可证明起来就相当困难,这一历史的疑案,你能提出来,可你破不了,不要枉费心思。其关切的语言同样让人感动。 确实是这样,如果将这一问题做为历史的疑案来破,那无疑是一个天大的难题。既然是破案,就要有人证、物证,可事过境迁几百年,到那去找人证物证?即使找到也不能开口做证了。按照现在的身份确定,恐怕只有人证物证还不行,还需要DNA分析确认才能下结论。我们现在手头上有的只是一些书中的记述、批者的提示以及一些与曹雪芹交往的朋友留下的资料。这样说来,破这一案就如来信所言,真是比登天还难。 好在我们搞学术研究不是去破历史的疑案,我们是运用手头的一些资料去论证结论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就象人们以往将曹雪芹论证为曹亦之孙一样。曹雪芹究竟是谁?原无定论。有的讲确有其人,有的讲如同脂砚斋一样也是一个化名;有的说是曹寅之孙,有的说是曹寅之子等等。因为找不到一个明确的记载,说明曹雪芹就是谁家人,多大的年龄,生于何地,长于何方?要说明他是谁,凭得就是去论证。在此前,经过红学前辈的努力,找到了记载有与曹雪芹交往的敦诚、敦敏的诗。敦诚、敦敏的诗中有两句:“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由此判定曹雪芹的年龄是四十多岁,从他的去世之日推算出他的出生之日,论证出他是曹寅的孙子,也就否定了其他的一切说法。 根据这样的逻辑进行论证,我想那些奉劝我的朋友也就没有什么担忧的了,因为文章中也是按此逻辑进行的论证,而且论证的渠道比这还多,得出的结论还更符合实际情况。 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说法存在很多的问题,在文章中我已经讲了。在这里再重复几个重点。一、有相当生活经历和文学修养的人才能写出红楼梦,四十多岁的人既要经历又要写书几乎不可能;二、四十多岁的人不能经历书中讲的那段故事;三、曹雪芹是一个化名,在现实中找不到这一人物;四、书中作者的自述与曹寅之孙的身份极为不符;五、做为论证曹雪芹年龄的诗句“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本身就很含糊,没有明确讲就是四十多岁。将两处“四十”理解为一段时间更为贴切。结合着下面的“旧垌”、“阿谁铭?”,“四十”更可能是我们理解的四十多年的隐居生活。这样,一向做为论证曹雪芹是曹寅之孙的重要论据就出现问题了。 对于文章中的“曹雪芹究竟是谁?”的问题,许多人更为关注。有些人也提出了一些支持性的说法。 有的讲:要论证曹雪芹就是曹顒,在曹家说的基础上,只需要简单的排除法就可以。在曹家人当中,曹寅的孙子不符合作者的叙述,先排除掉曹寅孙子的可能性,批者、作者都在讲故事是作者的经历,排除掉曹寅孙子写曹寅儿子的可能性。曹頫的经历符合故事的时代背景,有过任职而无力改变现状的经历,符合“无力补天”的说法,但他的形象不符合贾宝玉的形象,也可以排除是作者的可能性。剩下最符合的就是“死去”的曹顒,而且书中的主人公最后的出家“隐去”,更象是曹顒的“死去”。“撒手悬崖”对曹顒更合适。身处绝境而撒手,曹寅的孙子没有这样的机会,曹頫是最终被治罪,不符合“中途撒手”这一说法。 有的对文中的观点支持性地进行了说明:红楼梦在书的前面有作者的一段自述,讲的就很清楚,应该做为论据。书中说:“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并讲有过一段:“锦衣纨之时,饫甘餍肥之日”的大好时光。在曹家能经历过大好时光并有深刻感受的应是曹寅的儿子们。讲经过一番梦幻,所以将真事隐去,可见这段“梦幻般”的经历是不能明讲的。隐去的事情决不是曹家的一般事情,红楼梦的后半部不能面世,也正说明这一问题。抄家不可能是隐去的故事,抄家在书的前半部就已经提到。曹頫的情况没必要隐去,他的情况是与抄家联系在一起的。书中的故事是时间无考,地域不明,抄家的事情到处都有,又何必隐去呢?说是隐去,实是隐写,从前半部描写出的情况看,正符合着曹顒的经历,所以后面的情节才是隐去的内容,隐去的实际是曹顒的“死”。 有的说:如果曹顒“隐去”,著书立传正是写书的动机,采用自传体记实的手法,是“隐”中求“显”,证明自己的存在。 有的对文章中的一些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象讲到批者的批语“作者已逝,圣叹云亡”,有的就提出了疑问。皇上的批示属于内务府密档,外人怎能得知。“圣叹”理解为圣上感叹很勉强,原意是指“金圣叹“这一人物,这里应该是代指脂砚斋这样的批者。这一疑问有些道理,说明文章中写的还不清楚。自己认为,批者作为曹家的人,不一定非要看到皇帝的批文,才知道皇帝对曹顒“离去”的态度。作为曹家的重大事件,不清楚皇帝持什么态度,就无法应对以后的事情了。总之“圣叹云亡”这句话,在理解上偏离较大,自己认为也不是主要的论据,去掉也罢。 另外,有的人还专门讨论了“新妇”和”孤儿”的理解问题。我认为这正是诗中的玄妙之处。“新妇“和”孤儿”表面上是一种意思,如果对应着具体的情况,却可以从字面上理解为其他的意思。说它玄妙是因为:如果没有这两句,恐怕表达出的意思就直接说透了曹顒的问题。作为挽雪芹的诗不能不反映出曹雪芹的实际情况,但作为秘密又不能明讲,所以才采取了一些诸如“新妇”“孤儿”的含糊的说法。诗中的用词虽然含糊,可几处含糊一致性的说法加到一起,却是明白地反映出曹雪芹的真实情况。从后面讲“旧垌”“阿谁铭?”与我们的假设是相符的。有的人认为“阿谁铭”是在说来凭悼人的名字,我认为这是绝对不正确的!因为用的是“铭”而不是“名”。况且在另一首诗中就用到一个专用名词“铭旌”。“铭旌”是指旧时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衔和姓名的长幡,是对死者而言的。“哀旌一片阿谁铭?”这一句既有“铭”也有“旌”,表示的应该是同一个意思。这说明给死者用的是不同于曹雪芹的一个真实的名字。有了这样的认识,再回过头来看一下诗中的两句话:“四十萧然太瘦生”、“四十年华付杳冥”,就能体会出着两句话的真实含义。如果进一步分析这两句话的用词,更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两处的“四十”表示的不是四十多岁的年龄,而是四十多年的时间。有了这些认识,对于同样模糊的“新妇”和”孤儿”的理解也就不是重要的障碍问题了。“新妇”可以理解为新娶的媳妇,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相对于“旧妇”的概念。“孤儿”可以理解为一个名词既失去父母的小孩子,也可以看作是合在一起的两个词,就是“唯一”的“儿子”。如果理解为小孩子,本身就存在矛盾,曹雪芹的儿子死在他的前面,怎能叫“孤儿”?所以“孤儿”的理解就只有后面的理解了。曹顒有一个儿子是曹天佑,原来人们将他认做是曹雪芹,可见他的死与曹雪芹的去世是相近的。经过前面的分析,在康熙五十四年“假死”的曹顒就是日后的曹雪芹。这样说来,曹顒和曹天佑就是诗中讲的曹雪芹和他唯一的儿子,他们是相继死去的。 只要我们仔细分析挽曹雪芹的两首诗,就能看出它不支持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的说法,反而更能说明曹雪芹是一位年龄较大,比较符合曹顒的人物。挽雪芹的诗反映出的应该是雪芹真实的生活状况。诗的改动也说明了这样的问题:既要说明情况,又不能太暴露。 以上是一些主要讨论的问题。总之,对于大家的讨论和提出的问题,本人都表示真诚的谢意。也希望大家进一步关注支持,找出更多的证据或提出更多的问题,相互讨论交流,修正错误,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写到这里,我想与大家一起再回顾一下红楼梦中人物与曹家人物的对应关系。红楼梦中有四大家族,分别是贾家、王家、薛家和史家。在贾家中贾母代表了史家,王夫人代表了王家。红楼梦中贾家的大女儿是皇妃。在现实中江南三织造正是这种关系,江宁织造曹寅的母亲是孙氏,来自于杭州织造孙文成的孙家,曹寅的妻子李氏来自于苏州织造李煦的李家。现实中曹寅的大女儿就是纳尔苏王妃。可见红楼梦中描写的人物关系正是现实中的这种关系。从这种对应关系上分析,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应的就是曹寅的亲儿子曹顒!这正是我们的结论。 在最后让我们再回味一下书中作者自述性的几段文字,体会一下它表达的究竟是什么意思? 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蒙侧批:何非梦幻,何不通灵?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蒙侧批:因为传他,并可传我。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 在后面还有一段诗: 无材可去补苍天,【甲戌侧批:书之本旨。】 枉入红尘若许年。【甲戌侧批:惭愧之言,呜咽如闻。】 此系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其后还有一段“石头”的自述: 竟不如我半世亲睹亲闻的这几个女子,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 从上面看出,作者的自述与“石头”的自述是相当一致的,表明不是一个人去写另一个人的经历,说明作者就是书中的主人公。上面讲的“半生潦倒之罪”、“我之罪固不能免”的说法,对于逃避出家的曹顒来讲是合适的,对于他的后辈来讲何罪之有?“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正是曹顒的忏悔,他的后辈已无机会“补天”了。“半生潦倒”、“半世亲睹亲闻”、“身前身后事”、“曾历过一番梦幻”这些字眼用在曹顒的身上是最恰当的! 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最讨厌的是仕途经济,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这种思想正是日后曹顒“弃职隐去”的根本原因。书中贾宝玉的形象、思想、行为都在说明一个人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红楼梦的主人公是曹顒、作者也是曹顒。 刘同顺写于滨州(liutongshun@163.com)2006.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