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原型是南京明故宫论
作者:helix 标签:大观园 红楼梦 | 阅读次数:504 |
![]() ![]() ![]() |
| ![]() ![]() ![]() |
大观园原型是南京明故宫论
作者:李 [明鸟] 文摘 大观园原型及其地点问题,至今莫衷一是。目前主要有四种假说:南京说,北京说, 南京北京混合说和文学虚构说。本文以《红楼梦》文本为根据,提出『真假镜影』 这个新的解决问题的设想,列举、阐述和分析了文本中关于『真假对应』、『白雪红 梅』等相关资料,证得了大观园原型的确切地点是在南京。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 大观园的特征进行梳理和确定,构建了该园的A类(大观园的大观特点)和B类(六 个地理地形特点)两类特征,发现和论证了大观园的真正原型是南京明故宫。大观园 原型南京明故宫说,对红学研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为它在《红楼 梦》文本中,是个关键逻辑生发点。这不仅仅是个故事发生的地域问题,而且涉及 到故事发生的时代、书中的主旨和《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等诸多重大问题。本文 确证了大观园原型是南京明故宫,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逻 辑支撑点。 关键词:红楼梦,大观园原型,明故宫,南明王朝 一、引言 大观园原型的地点问题,目前主要有四种假说:南京说,北京说,南京北京混 合说和文学创作说。南京说认为大观园是袁枚的“随园”,北京说认为,大观园的原 型是北京恭王府花园。南京北京混合说,实际上是个折衷假说,该说认为大观园原 型本来在南京,被《红楼梦》作者用艺术手段拆迁改建到了北京,即南京的故事被 搬到了北京串演。最后一种假说认为,大观园是作者经过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而创 造出来的『太虚幻景』,并无确切地点可言。 『太虚幻景』创作说,合乎一般文学作品的常情。但用于《红楼梦》这部以作 者的自身经历为素材而创作的现实主义文学杰作,似乎不太适用。根据作者特别申 明过的创作原则:『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 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根据这个原则,至少在关键处和重大事件上,应该 留下许多真实生活的痕迹。在甲戌本第一回提到“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 考”之处,有一条脂批:『据余说,却大有可考。』可作旁证。以大观园地点问题 来说,作者在文中虽然每有『假语』和『欺人』之谈,但由于此地点是个大关键处, 即使从作品扑朔迷离的环境氛围之中,仍然应该有凸现出所隐之『真事』和实际特 征的原型轮廓。这对于深知内情的『个中人』(如脂砚斋)来说,应该是不说自明。 由于作者在作品中『不欲着迹于方向』,隐真显假,长期以来,大观园的模型究竟 是在南还是在北,在红学世界一直是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鉴如此,本文总结了前 人研究的得失之处,提出一个『真假镜影』的解决问题的设想。根据这个设想,列 举、阐述和分析文本中关于『真假对应』、『白雪红梅』等相关资料,最后证得了 大观园的确切地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大观园特征的梳理和确定,发现和 论证了大观园的真正原型。 二、确定《红楼梦》发生地点的困难和以『真假对应』解决问题的途径 最先提出《红楼梦》发生地点问题的人,是俞平伯先生。他在《红楼梦辨.红楼梦 底地点问题》中,引他在写给顾颉刚的信说:“从本书中房屋树木等等看来,也或南 或北,可南可北,毫无线索,自相矛盾。”【1】显然,俞顾二先生在这里只是提出 了问题,并没有解决问题。 俞顾二先生都是在红楼梦研究方面下过大功夫的着明学者,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 那多半就真是个大问题。因此在本节,我并不打算详细地重复前贤的研究和梳理, 走被他们证明走不通的道路,重点将放在分析判断南北方向这个重大或关键证据及 其可能解决问题的设想上。 俞顾二位先生首先注意到京都与南京不是同一个地方的问题,由于受曹雪芹自传说 的影响,他们主观地认为这个京都就是作者的生活所在地北京。在文本中,由于作者 特别强调回避东南西北方位,这个京都是不知道其确切地名的。如果将北京还原成 京都,那么俞顾二位先生提出的首要问题就是下面这个情形: 《红楼梦》书中的『京都』,似乎不是在南京,例如在第三回,贾雨村选了金陵应 天府,辞了贾政,择日到任。在第三十三回,『贾母说:“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 南京去!』书中说京都、都中,皆指天子之都;于南京则说石头城、金陵、南京。 叙述时必曰原籍,自称必曰老家。从这些文字表面描述看来,《红楼梦》故事发生 的地方,是在当时的天子之都而非南京。 其次,在叙述情景中,书中多处描写到的『炕』,可以作为有力证据来证明《红楼 梦》是在北方的,因为这炕在南京,还是少见的。 反过来,前贤们也注意到,书中有些光景,多半在江南才有的。『若径断为北方之 事,未免不合』。例如: 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有千百竿翠竹遮映, 地上苍苔布满。后来刘老老还被青苔滑倒。大观园中还有荼蘼架,木香棚,蔷薇院, 蓼花,菱叶,十数株红梅等。 面对这个矛盾百出,南北杂存一处的现象,俞先生最后总结道:『所以说了半天, 还和没有说以前所处的地位是一样的。我们究竟不知道《红楼梦》是在南或是在北? 绕了半天的弯,问题还是问题,我们还是我们,非但没有解决底希望,反而添了无 数的荆棘,真所谓“所求愈深所得愈寡”了!』【1】 奇特的是,这个矛盾杂处于一体的现象,倒与《红楼梦》第一回"太虚幻境"的一幅 对联所说的颇合,道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真真假假,有无混 杂。第一回,是书中特意安排来阐述该书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的。在该回,作者 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又说:『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 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把甄(真)隐贾(假) 演上升为『题纲正义』的地位,突显出其独特处和重要性来。遗憾的是,自从《红 楼梦》问世以来,这个甄真贾假所隐含的意义和重要性,一直处于未明和被忽视的 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重视。 在书中,甄士隐和贾雨村二人均非主人翁,主人翁实际上是宝玉,即石头,这也是 为什么此书亦名《石头记》的原因。鉴于此种主从关系,这甄贾二人名字的『题纲正 义』处可能体现在甄士隐即真事隐、贾雨村即假语村言这个真甄假贾谐音假借转义 的内涵上了。这甄士隐和贾雨村与主人翁宝玉间的关系相系处、点睛处,在书中就 体现在了甄宝玉与贾宝玉这二人的姓氏上了。甄士隐与甄宝玉姓氏间的关系,书中 隐而不写,因为真事隐了嘛。关于贾雨村与贾宝玉之间的姓氏关系,见于书中第二 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书中写道: 『雨村因问:“近日都中可有新闻没有?”子兴道:“倒没有什么新闻,倒是老先生 你贵同宗家,出了一件小小的异事。”雨村笑道:“弟族中无人在都,何谈及此?”子 兴笑道:“你们同姓,岂非同宗一族?”雨村问是谁家。子兴道:“荣国府贾府中,可 也玷辱了先生的门楣么?”雨村笑道:"原来是他家。若论起来,寒族人丁却不少, 自东汉贾复以来,支派繁盛,各省皆有,谁逐细考查得来?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 谱。但他那等荣耀,我们不便去攀扯,至今故越发生疏难认了。"』冷子兴接着叙述 了这件异事:『这政老爹的夫人王氏......不想后来又生一位公子,说来更 奇,一落胎胞,嘴里便衔下一块五彩晶莹的玉来,上面还有许多字迹,就取名叫作 宝玉。你道是新奇异事不是?』 在这里,作者特别点明,贾雨村与贾宝玉『同姓,岂非同宗一族?』贾雨村对此进 一步肯定道:『若论荣国一支,却是同谱。』甲戌侧批:『此话纵真,亦必谓是雨村 欺人语。』提示贾雨村即假语村言,贾即假也,不假也假。因此,在京都的贾府贾 宝玉之事,即是假语村言。不过,假中隐真,贾家即是甄家的镜影,贾宝玉即是甄 宝玉的镜影。如果所谓的京都指的是北京,江南指代南京的话,那么这北京的贾家 贾宝玉,只不过是在南京的甄家甄宝玉的镜影了。推而论之,这在北京的大观园, 也就是在南京的大观园的虚幻镜影、太虚幻境了。那么,对京都带有北方特征的描 写,都可归于假语村言范畴,而对京都所带的南方特征的描述,均可归于是南方真 事的镜影了。 关于在京都的大观园是『太虚幻境』之事,书中曾经特别点明过。贾宝玉在第五回 于梦中去过太虚幻境,对幻景中的牌坊很有记忆。在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当他 看到『正面现出一座玉石牌坊来,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时,『心中忽有所动, 寻思起来,倒像在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那月日的事了。贾政又命 他作题,宝玉只顾细思前景,全无心于此了。』于此,庚辰双行夹批道:『仍归于 葫芦一梦之太虚玄境』。点明贾宝玉的大观园实际上就是『太虚幻境』,是如梦镜 影。 说到太虚幻境的牌坊,人们首先就会忆起牌坊两边上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 处有还无』的对联。这幅对联,在书中第五十六回还有其点睛处。在此回,书中不但 特意描写了南北同存的真甄假贾二府的镜影对照现象,而且还将这幅对联特意画龙 点了眼睛。书中描写,贾宝玉不但与甄宝玉外貌长得一模一样,而且『也却一般行 景』。在第一回,作者特别强调了假对等于贾,真对等于甄,这时我们只要将真甄 假贾作一反向调换,就得『贾作甄时甄亦贾』了,为『假作真时真亦假』点了睛。 令人发人深省的是,作者更进一步通过宝玉心中的疑惑来为『无为有处有还无』点 睛: 『宝玉心中便又疑惑起来:若说必无,然亦似有;若说必有,又并无目睹。』 这实际上是作者借贾宝玉的口,替代读者说出了心中的疑。 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在该回作者进一步指明甄贾二府二宝玉间,存在着一一对应 的镜像关系。这个对应,根据作者特别申明过的创作原则:『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 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至少在关键 处和重大事件上应该呈一一对应关系。根据书中通过宝玉之梦所记,这一一对应处 包括如下项: 1、大观园; 2、鸳鸯、袭人、平儿等人; 3、怡红院; 4、宝玉为他妹妹病了。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作者为避免读者把宝玉这个梦真当梦来看,特借甄贾二宝玉间 的对话强调:『这如何是梦?真而又真了。』这与作者在第一回特别强调的意思『凡 用“梦”用“幻”等字,是提醒阅者眼目,亦是此书立意本旨』完全同出一旨。脂批对 此甄贾二家的关系,也特别看重,在甲戌本第十六回『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 处有侧批道:『甄家正是大关键、大节目,勿作泛泛口头语看。』在庚辰本第二十 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有眉批说:『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 人本旨矣。』由此可见,此梦的特别重要寓意,不可等闲视之。因为这样一来,北 京大观园就只不过是南京大观园的梦中镜影、或太虚幻境了。《红楼梦》故事发生 的地点是在南而非在北,而所谓的真实京都,实际上也是在南京而非在北京了。 人们喜欢『铁证』,上述关于《红楼梦》南北定位问题,实际上还是通过推理获得 的。还有其它的可能性或说不确定性。既然《红楼梦》作者特别强调在京都的大观园 实际上是在江南大观园的镜影虚像的话,那么他会不会在写书时隐藏下大观园的确 就在南方的铁证呢?下面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三、大观园中『白雪红梅』的时空论证 关于大观园的南北方向定位问题,俞平伯注意到了大观园中的梅花。根据梅花,俞 平伯认为它是大观园在南方的证据,而周汝昌则认为不然,两人的论据和论证,梅花 成为争论要点之一。 《红楼梦》描述白雪红梅章节主要集中在第四十九和五十回。 第四十九回曰: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书中通过书中主人公宝玉的眼睛来看妙 玉的白雪红梅,满怀赞美之情写道:『(宝玉)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 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 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 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宝玉便立住,细细的赏玩一回方 走。』 俞平伯在《红楼梦研究》中说: 『但栊翠庵却有梅林,潇湘馆布满苔痕,又将如何解释?竹子我在北京还见过;至 于梅林却从来未见,只听见人说某旗下亲贵有一枝梅花,是种在地下的,交冬时须搭 篷保护。他自己很以为名贵,名之曰“燕梅”。这可见北京不会有成林的红梅的存在。』 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中就反驳这说法: 『然雪芹原文但云十数株梅,不但未云‘成林’,亦并未言定非盆中所植。纷纷疑辩; 何其多事!』 俞平伯先生在这里敏感地抓住了可以理清问题的关键,遗憾的是对文本研究得不够 仔细,论述也不够有力。这主要因为他论述时用的是旁证,故其证也可被人作以他解。 例如,周先生就以数目和栽培方法来他解之。 其实,既然以梅花为论据要点,首先就得对梅花有一个科学客观的认识。对于这点, 从前的学者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梅花耐寒,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学名Prunus mume,英文名Mumeplant Japanese Apricot,科名为蔷薇科,别名分别为春梅、干枝梅、红绿梅。她冰肌玉骨、独步早 春、凌寒留香的品性历来深为人们所钟爱,故其别名为花中君子,于早春先叶而开。 梅花可分为系、类、型。如真梅系、杏梅系、樱 李梅系等。梅花原产于我国,主 要以长江流域及西南地区栽培为盛。梅喜温暖气候,花期对气候变化特别敏感。梅 喜空气湿度较大,但花期忌暴雨。梅在年雨量1000mm或稍多地区可生长良好对土壤 要求不严,较耐瘠薄。阳性树种,喜阳光充足,通风良好。为长寿树种。开花期也 因我国南北气候不同而异,广东阳历12月至1月,长江流域(包括南京)12月至3月, 北京3月至4月。梅花的著名,在其开花的时间。她于早春先叶而开,故懂欣赏梅花 者,特别注意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 开未开好”,即以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侯,一般以 惊蛰前后10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梅花的开花期因我国南北气候不同而异的特征,可作为判定大观 园是在南京还是北京的证据。第四十九回和第五十回是在时间上前后密切相连的两回, 也是描写大观园红梅花盛开的两回。这两回的时间段是春节前的腊月,引书中例子 为证: 『贾母笑道:“这才是十月里头场雪,往后下雪的日子多呢,再破费不迟。”』 『在贾母因问作何事了,众人便说作诗。贾母道:"有作诗的,不如作些灯谜,大 家正月里好顽的。"』 『贾母因说:"你四妹妹那里暖和,我们到那里瞧瞧他的画儿,赶年可有了。"众人 笑道:"那里能年下就有了?只怕明年端阳有了。"贾母道:"这还了得!他竟比盖这 园子还费工夫了。"』 『次日雪晴。饭后,贾母又亲嘱惜春:"不管冷暖,你只画去,赶到年下,十分不 能便罢了。第一要紧把昨日琴儿和丫头梅花,照模照样,一笔别错,快快添上。"惜 春听了虽是为难,只得应了。』 阴历十月,在阳历多在十一月至十二月中下旬间。腊月,在阳历的时间多应该是在 1月或2月,查证阴阳历书,腊月基本上没有在阳历3月的,更不用说在阳历4月了。 梅花开在阴历十月的地方,只有南方才有的现象,基本上不会发生在北京。即使是 长江流域(包括南京),其开花期也在阳历12月至翌年3月。至于阴历十月(阳历大 多在11-12月中下旬间)有雪这个在南方少见的现象,在南京也是可能的。南 京(简称宁)地理位置大致处于北纬31度至33度,东经118度至120度之 间,距离北京1200公里,宁镇丘陵山区,南壤皖浙,北接江淮,长江越境而过, 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夏季风明显交替,四季分明。当有北方寒流南袭时,就 会下雪。举一个最近的例子证明这寒流与下雪的关系: 【中新社南京2005年三月十一日电】(记者 丁梅) 好“雪”无时节,当春乃发生。今天下午四时许,古城南京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覆 盖,这是该市立春以来的第二场大雪。 据气象专家介绍,此次降雪是受西北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的影响。该省从三 月十日晚开始明显降温,风力普遍达到五级以上。南京地区最低气温骤然降至零下 一摄氏度左右。 记者站在街头看到,纷纷扬扬的雪花飘个不停,又一次将古城装扮成了“雪城”。 突来的大雪给交通带来不便,车辆被白雪覆盖,行车变得缓慢,造成部分路段 车辆拥堵,下班急于赶回家的市民叫苦不迭。交警部门及时加派值勤交警指挥交通。 大雪对航班没有造成影响,候机大厅的旅客井然有序检票、验证、登机。 截至记者发稿时,窗外依然白絮飞舞,一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金陵飞雪图。 “夏热冬寒”是南京较之其它江南城市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显著气候特征,通常12月 份下雪机会最多。【2】如果在大寒流的影响下,这雪还可下得非常大,如在1983年 阳历12月,南京地区就下过历史上罕见的大雪。 再举历史书所载阴历十月南京下雪的例子: 《明史卷二十八. 志第四 五行.雨雪陨霜》载:『弘治六年十月,南京雨雪连旬。』 在明清两代,时有异常寒冷时期到来。《明史卷二十八 .志第四五行.恒寒》载: 『景泰四年冬十一月戊辰至明年孟春,山东、河南、浙江、直隶淮、徐大雪数尺,淮 东之海冰四十余里,人畜冻死万计。五年正月,江南诸府大雪连四旬,苏、常冻饿死 者无算。是春,罗山大寒,竹树鱼蚌皆死。衡州雨雪连绵,伤人甚多,牛畜冻死三 万六千蹄。』又载:『万历五年六月,苏、松连雨,寒如冬,伤稼。』这里连六月 都『寒如冬,伤稼 』,真是够冷的。《中国的低温冷害》载:『1664年(康熙三年 ),是年,湖广大冶大雪四十余日。』『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十一月,江南高淳大 雪,树多冻死。』『湖广宜都、竹溪大雪,平地四五尺。』从这些事实综合看来, 当有寒流到来时,南京在阴历十月下雪并且有梅花开放的现象,还是很有可能发生 的。 那么,《红楼梦》中描写的这场大雪,是否也是寒流南下影响所致呢?这倒可在第 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的头一句找到答案: 『凤姐儿笑道:"我想下雪必刮北风。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我有了一句,就是 '一夜北风紧',可使得?"』 凤姐这个『下雪必刮北风』的经验前提判断,正应了南京下雪时的气候现象,而 『昨夜听见了一夜的北风』句,则证明了《红楼梦》描写的这场大雪的确也与北方寒 流南下相关。 那么,在该年是否有寒流呢? 第五十三回对此特别提及过。根据在刚进腊月时从 北方黑山村来的乌进孝的话,当时的确有一股强劲的寒流袭击中国。乌进孝在解释 他为何跚跚来迟时说:『回爷的话,今年雪大,外头都是四五尺深的雪,前日忽然 一暖一化,路上竟难走的很,耽搁了几日。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因日子有限了, 怕爷心焦,可不赶着来了。』乌进孝来到贾府时,『当下已是腊月』,说明刚进腊 月。他在路上走了『一个月零两日』,说明他是十月底动身的。那雪有『四五尺深』, 想必也非一日之功,也是十月份下的。对照大观园才『一尺多厚』的雪,宝玉还害 怕天晴无雪,南北方位立判。 综上所述,根据大观园梅花开在阴历十月,梅花最早开花时间在广东、台湾、沪宁 等处分别为阳历11月或12月(阳历12月可在阴历十月中下旬,依不同年份而定), 而北京则在阳历3月至4月的事实,那么它就应该是在南方而不是在北方了。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作者特别将红梅开放的时间与白雪联系起来,这就将处 于亚热带的广东和台湾排除在外了。在这些温暖地区,全年温暖,年平均温度约为22℃, 平均最低温不过12-17℃,虽然在这些地区可见梅花开放在阳历11-12月,但这 里即使是在深冬也不易见到霭霭白雪。据此推论,结合作者作书的年代,这既有白雪, 又有阴历十月梅花开放的『京都』,就非南京莫属了。 《红楼梦》文本中对这个『神京』中都的所在地,多处暗示是在南京。例如在第一 回中,甄士隐赠送贾雨村『五十两白银』,让他进京赶考,『又云:"十九日乃黄道 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甄士隐家居 『东南一隅』名曰姑苏的地方。姑苏,即苏州吴县的别名。从姑苏『买舟西上』, 点明京都的方位是在姑苏的西边,这里显然是指在姑苏西方的南京而非北京。如果 是北京的话,那就是北上而非西上了。在第二回中,贾雨村明确指明与贾家相表里 的甄家就在金陵城内:『不用远说,只金陵城内,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家,你 可知么?』。甲戌眉批对此特别点明道:『又一真正之家,特与假家遥对,故写假 则知真。』再如在第五回中,贾宝玉在太虚幻景薄命司中看天下女子『过去未来的 簿册』:『宝玉一心只拣自己的家乡封条看,遂无心看别省的了。只见那边橱上封 条上大书七字云:"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问道:"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 道:"即贵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 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 "贵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下边二橱则又次之。余者庸常之辈,则无册 可录矣。"宝玉听说,再看下首二厨上,果然写着"金陵十二钗副册",又一个写着"金 陵十二钗又副册"』。宝玉此时年纪尚幼,他的家乡概念显然是他的出生和长大之地 金陵。此可在第二回脂批中找到佐证,当贾雨村介绍金陵甄宝玉时,甲戌本侧批说: 『甄家之宝玉乃上半部不写者,故此处极力表明,以遥照贾家之宝玉,凡写贾家之 宝玉,则正为真宝玉传影。』真是实象,假是镜影,真甄在南,假贾在北。如此种 种明写暗示,书中比比皆是,不是作者忽略没写,是读者视而不见尔。 四、大观园的特征描述及其原型探究 研究和寻找大观园的原型,首先也是首要的步骤是研究大观园的特征、特点或说它 的形象标志。如果没有这个大观园的特征建构,我们的寻找就是无的放矢,或说是无 标记无尺寸地乱扣帽子。其结果就必然是射到什么是什么,张冠李戴的胡乱锁定目 标。世事变迁,人造的东西很多是过眼烟花,难得持久。考虑大观园原型至少是1754年 (甲戌本《石头记》抄本问世的年代)以前的园林,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此园也许 就不存在了。因此,为了便于我们今天的比较和辨认原型,在研究大观园的特征时, 就应该着重于对大观园的范围、地形、山、水、特征建筑等进行梳理和建构。 (一)大观园的特征描述 《红楼梦》是以传奇小说问世的,梦幻现实杂存,真假混淆在一起,加上有字无图, 故对大观园的确切描绘一直是个困难问题。脂批《红楼梦》庚辰本在第十七回的双行 夹批说:“此回乃一部之纲绪,不得不细写,尤不可不细批注。盖后文十二钗书,出 入来往之境,方不能错乱,观者亦如身临足到矣。”脂砚斋虽认识到该园的重要性, 并且力所能及地加以批注,可惜他没有或者说不愿意画出一张图来,害怕泄漏了 『玄机』。两百四十多年来,后人虽然不断的努力研究,但仍然没有解决该难题, 大观园图仍然是一笔糊涂象,无人能够绘出一张正确的园图来。有鉴于此,本文着 重以描绘大观园的典型特征入手,从宏观角度看花园,以期从大处来确定大观园的 特征,绘出一张可供寻找原型的大观园特征图。 1、大观园的大 大观园的第一个特征,那就是它的大。第十六回对该园的大小有个明确的描写: 『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这个花 园,是个后花园,它位于宁荣二府的后面。根据第二回贾雨村的描述和第三回林黛 玉的所见可知,这二府所占的面积是很大的:『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 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这个『三里半大』是个什么概念呢?由于书中有『从...一带,借...起,转 至北边』的描述,所以共认这个『三里半』指的是园子边长的总和。依明清两代市制 长度,三里半相当于今天的1890米【3】,如果以方形面积计算,大约合33 4.89亩。这比最大的私家园林苏州留园(占地50亩)要大6.7倍。 2、大观园的大观 这么大的园子里面有什么呢?这里不作具体描述,只作一个『高空俯瞰』,摄取其 显著特征。 第 十八回元妃省亲时,『择其几处最喜者赐名。按其书云: “顾恩思义”匾额 天地启宏慈,赤子苍头同感戴; 古今垂旷典,九州万国被恩荣。』 又先题一绝云: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 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这里将大观园的『大观』一词的来源,点得明明白白:『天上人间诸景备』。『人 间诸景』不用多说,这『天上诸景』指的是什么意思呢?直接的现实答案就是『天文』, 即星象。 可古代有以『天文』这部『旷典』入园林,并且具有『天人相副』图象的吗?答案 是有,而且自古而降,历代都有。 《白虎通》说:“京师,四方之中也。” “王者必即土中。”帝王要在地上寻找一处 对应“天中”的“土中”作为京城,皇宫要建成『紫薇星宫』的形象,一方面便于统治, 另一方面则显示帝王受命于天,是天帝在地上人间的执政者。正如《尚书》的《尧 典》和《舜典》所说:『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在□ 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 于上帝, □于六宗,望于山川,尽于群神 。 』故宫又名“紫禁城”。紫禁城一名, 源自神话中“天帝的居所“禁宫”一说。《史记》、《汉书》、《晋书》等天官、天文 志说得明白:“紫宫垣十五星,其西蕃七、东蕃八,在北斗北,一曰紫薇,大帝之座 也,天子之常居。” 薇星垣(即北斗星)位于中天,明亮耀目,周围众星环绕,是 天帝常居之所,故称紫宫。也就是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玉皇大帝的居所就叫做 紫宫。古人敬天而畏君相信天人相副学说,缘引“紫宫”之意,将人间“真龙天子”的 宫城也称为紫禁城。在明清两代,这个『天人相副的园林』建筑就是著名的南京明 故宫和北京紫禁城。实际上,北京紫禁城是南京明故宫的副本,也是明朝的故宫, 只不过后来被清朝用来作了皇宫而已。 以上是从元春的题词推论解释出来的一个『可能性』阐发。细究文本,书中也对此 有多处暗示,足证我们这个阐发的正确。大观园有个正殿,是园中的核心之处,其命 名和名称,颇为说明问题。此殿计有如下名称: 1、石牌坊上明显“天仙宝镜”四字,(见于第十八回) 2、贾妃忙命换“省亲别墅”四字,(见于第十八回) 3、刘姥姥便抬头指那字道:"这不是'玉皇宝殿'四字?"(见于第四十一回) 『天仙宝镜』,形象地说明此园是天上紫宫垣的镜象,是天帝居所的镜影,是人间 的紫禁城,这与刘姥姥对正殿的命名『玉皇宝殿』恰合。至于『省亲别墅』,则大含 玄机。书中南北真假虚实镜影对应,南京明故宫和北京紫禁城恰成镜影。所谓『省 亲』,按脂批所说,实际上是天子『南巡』。由于这非此文主旨,不作进一步的推 论和阐发,这里只取天子南巡之意。关于大观园是天仙的镜象这个问题,书中一再 反复提及,如『金门玉户神仙府』、『神仙何幸下瑶台』、『世外仙园』、『名园 筑何处,仙境别红尘』等。 这里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大观园中还有一座玉皇庙,第二十三回记: 『且说那个玉皇庙并达摩庵两处,一班的十二个小沙弥并十二个小道士,如今挪出 大观园来,贾政正想发到各庙去分住。』 玉皇庙,是道教庙宇。供的是“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俗 称玉皇大帝)。由于他的位置最为尊贵,故称作玉皇庙。一般正殿内塑有玉皇大帝、 普天星君。左右偏殿分别为三垣、四圣塑像。东西廊房为九曜星、六太尉和十二辰、 二十八宿塑像。这实际就是一个『仙境紫禁城』。 文本中描述大观园中有一座玉皇庙,这不但是对皇宫建筑设计的一个说明,也强烈 提示这个大观园不是一般公侯将相的园林,它应该是皇宫。不是皇帝,谁也不敢在自 己私家园林中建一座玉皇庙,因为那是要犯杀头大罪的。这在明清两代文字狱猖獗 的时代,尤其如此。 3、大观园的园 园,是一个有围墙的封闭性建筑。 大观园的园,不但是封闭的,而且是一个『山环盆地』。这在书中,多次被描写过。 如第十八回 元妃『忽见山环佛寺』,第四十一回刘姥姥『四顾一望,皆是树木山石, 楼台房舍』,第四十九回宝玉『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 如装在玻璃盒内一般』等处均是。 大观园这个盆地还有一个特征,那就是南高北低。这可从大观园北方后门也是水的 出口处推出。大观园是坐北朝南的建筑,第十七回贾政带着一干人游园,从南大门 进,最后从北后门出。在该回最后快出门时,书中特别提到水的流向和出口:『转 过花障,则见清溪前阻。众人吒异:"这股水又是从何而来?"贾珍遥指道:"原从那 闸起流至那洞口,从东北山坳里引到那村庄里,又开一道岔口,引到西南上,共总 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从那墙下出去。"众人听了,都道:"神妙之极!"说着, 忽见大山阻路。众人都道:"迷了路了。"贾珍笑道:"随我来。"仍在前导引,众人 随他,直由山脚边忽一转,便是平坦宽阔大路,豁然大门前见。』水向低处流,大 观园的水『共总流到这里,仍旧合在一处』,显见这北后门处较园中其它处为低。 4、大观园的山水 大观园的山由东北主山及其分支山脉再加上人造假山造成,『主山处处映带连络不 断』。大观园的水,从原会芳园北拐角墙下引入后,自『东北山坳』分为两支而流遍 全园,最后在位于北方后门怡红院汇为一处。庚辰本在水在怡红院『仍旧合在一处』 处作侧批说:『于怡红总一园之看,是书中大立意。』象征表意之义,暂且不论。 水往低处流,说明大主山在东北方位。这大主山是自然之山而非人工所造,黛玉赞 美大观园的诗句『借得山川秀』的『借』字,对此自然之山川就特意加以点明。山 水相依是大观园的特色,在描绘大观园的诗句中,就多处提到这个特征,如『衔山 抱水建来精』,『山水横拖千里外』,『秀水明山抱复回』等均是。东北大主山所 分之脉,穿过蘅芜苑。第十七回书中写道:『便见一所清凉瓦舍,一色水磨砖墙, 清瓦花堵。那大主山所分之脉,皆穿墙而过。』庚辰本此处有一双行夹批:『两见 大主山,稻香村又云怀中,不写主山,而主山处处映带连络不断可知矣。』此批提 示了两个值得注意的特征,一是稻香村处于盆地,二是主山处处映带连络不断组成 环山。 关于流入大观园的水源还有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地方,在大观园外面,有一条外河。 第十七回写道:『至一大桥前,水如晶帘一般奔入。原来这桥便是通外河之闸,引泉 而入者。贾政因问:"此闸何名?"宝玉道:"此乃沁芳泉之正源,就名'沁芳闸'。"贾 政道:"胡说!偏不用'沁芳'二字。"』庚辰本在这里布满双行夹批,如:『写出水 源,要紧之极!近之画家着意于山,若不讲水。又造园圃者,唯知弄莽憨顽石壅笨 冢辄谓之景,皆不知水为先着。此园大概一描,处处未尝离水,盖又未写明水之从 来,今终补出,精细之至!』又如:『究竟只一脉,赖人力引导之功,园不易造, 景非泛写。』脂批指出这个外河的存在『要紧之极!』又点明『景非泛写』,提醒 对此千万别掉以轻心。脂批这个『要紧之极』,是否是特意提醒我们那是紫禁城外 的护城河呢? 5、大观园的『特殊』建筑 所谓大观园的『特殊』建筑,指的是不应该出现在私家园林的建筑却『意外』地出 现了。大观园的这些『特殊』建筑计有:玉皇庙、女道丹房、达摩庵、栊翠庵和稻香 村。 宗教道观寺庙,决非私家园林所宜设置,多见于御园之中。尤其是玉皇庙这样象征 帝王统治的建筑,更不应该在私家园林中出现。奇怪的是,这大观园中不但有,而且 还道佛均有,男女分居,尼姑、道姑、道童、沙弥等一应俱全。元妃省亲过后,虽 然道童和沙弥被迁出了大观园,可尼姑和道姑多半还是留下了,这使大观园具有了 皇宫后花园的特征。 大观园中稻香村这样的建筑,也不应该在私家园林出现。因为农院在园林中的设置, 只见于皇宫御苑之中,是古代特为天子亲农观稼、鼓励农业而设。这个设置虽然象 贾宝玉所说的那样颇有些人为造作(见第十七回),但这也是自古而来的成规,在 御苑中还少不了它。 综上所述大观园的特征,它应该是皇宫御园,坐北朝南,其设计具有大而全、天人 相副的特点。该园东北有大主山,活水源自此山,园外有外河围绕,园中是环山盆地, 此盆呈南高北低的倾斜地势。 建构了这个大观园的特征形象后,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寻找真正的『原型』 了。 五、『按图索骥』寻『原型』 『按图索骥』之大观园的特征图,主要包括两个部份。一是大而全、天人相副的 『帝苑』特点,我们可称其为A类特征;二是该园的山水、地理、地形等『容貌体态』 特征,可称其为B类特征。在这两类特征中,A类是首要的、关键的特征,B类是 此要的、非主要特征。所谓原型,不但要满足这A类特征,在主要方面,还得满足 B类特征。基于此前提,我们可应用大观园这AB两组特征,对照『索索』已经提 出过的所谓大观园『原型』,检验其正确与否,然后根据这些特征,索找出其真正 的对应原型来。 (一)、『按图索骥』验『原型』 至今为止,学者们提出的所谓大观园原型,多达五六个。其中,比较有影响且有一 定考证根据的有三个,即南京随园、北京恭王府和天津水西庄。 1、随园 随园说是胡适先生提出来的,是根据『袁枚在随园诗话里说《红楼梦》里的大观园 即是他的随园』【4】这则记载而建立的。胡适先生此说,没有进行过认真考证。后 来的研究者将二园作过仔细对比考证后,否认了这个证据。俞平伯说:“袁枚底话是 个大谎”,周汝昌说:“袁氏的话毫无根据,所谓向壁虚造,信口开河。”不过,吴 世昌先生后来为胡适辩解说:“俞平伯与顾颉刚证明袁枚说谎,并不能成立。证明大 观园即随园旧址并不是小说中所有故事均在南京发生。我们经已指出:作者摆脱时 间限制,有时把相隔数十年的事融合为一。同样的,作者摆脱空间限制,把影片叠 印起来,产生一种和谐而不是互相矛盾的效果。”【1】。将随园说又重新复活了。 随园是私家园林,对照大观园的A类特征,它是不具有的。对照B类特征,它也与 大观园不相类。『随园布局,因山谷高下分为东西三条平行体系:主要建筑全在北条 山脊,南山只有亭阁两座,中间一条是溪流,乃今广州路面;南北高,中间低,形 成两山夹一水的格调。』随园的水『源发自西山,向东流至随园,聚为荷池,然后 流出园外。』『随园四面无墙,以山势高低、难加砖石故也。』【5】由此可见, 随园的确不是大观园的原型。 2、恭亲王府 主张恭王府即大观园原型说的有周汝昌【6】和吴心柳【7】二先生。不过,除了 『传说』外,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赵冈先生曾经撰文讨论说:『恭王府的殿宇是雪芹 卒后廿年才出现的,而王府的后花园是雪芹卒后百余年才兴建的』【8】。顾平旦 也认为,恭亲王的萃锦园规模和建筑大都是同治之后才有的,恭亲王亦欣也许就是 《红楼梦》迷,把自己的邸园仿大观园建筑,从而否定了恭王府说【9】。如果他 们说的这些均是事实,这恭王府说即被证伪了。 对比大观园的AB两类特征,恭王府与大观园均不相同。恭王府的面积东西宽约170米, 南北长约150米,总面积为2.57公顷(38.6市亩),比大观园小得太多。而且,由于它 是私家园林,这『大观』之天人相副的特征建筑,在该园也无踪影。表面看起来该园 颇受《红楼梦》的影响,可以看到许多类似“大观园”中的题景和描写,如进入恭王 府,迎面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太湖石──飞来峰。载滢在他写的《补题邸园二十景》 中说它是全园第一景。“翠屏对峙,一径中分,遥望山亭水榭隐约,长松疏柳间,夹 道老树干云,时闻鸟声。”这景色和《红楼梦》第十七回写贾政一干人进“大观园”所 见的非常相似。有趣的是,这两个第一景,都叫“曲径通幽”。“萃锦园”中还有个“渡 鹤桥”。这个桥名显然是取材于《红楼梦》第76回中的一段情节:林黛玉、史湘云两 人在水池边对月联诗,“只听那黑影里‘嘎’的一声,却飞起一个白鹤来,直往藕香榭 去了。”史湘云因此吟出了“寒塘渡鹤影”这句诗句来。恭王府西部,靠北边的水池中 央有三间敞厅,题名“诗画舫”,又叫“观鱼台”,很象是藕香榭”。而“养云精金”,现 在称为“蝠(福)厅”,依岩为屋,结构曲折,备极幽致,则可能是模仿“怡红院”而建。 这些,都显示出该园是模仿大观园之作。对照大观园的B类特征,如恭王府东北无 主山,水源也非自东北引来,园子也非环山盆地,其地势平坦而无南高北低现象, 足证此园并非大观园的原型。与此相反,大观园可能还是恭王府的原型,即是其原 始蓝本。 3、水西庄 天津水西庄创建于清雍正元年,是长芦盐商查日乾、查为仁父子建在天津城西五里 南运河南岸,面积为“百亩强”的私家园林。查家原籍在浙江,后来一支迁居天津, 为“北查”,留在原籍的为“南查”。韩吉辰先生判断水西庄是大观园原型【10】, 其根据在于水西庄中诸多景点的名称与《红楼梦》中大观园中之景点名称十分相似, 将大观园与水西庄轩馆名称对照,其类似处计有: 表一、大观园与水西庄轩馆名称对照 大观园 水西庄 藕香榭 藕香榭 枕霞阁 枕溪廊 拢翠庵 揽翠轩 潇湘馆 湘中阁 秋爽斋 秋白斋 芦雪庵 秋雪院 逗蜂轩 来蝶亭 蓼风轩 蓼花洲 稻香村 一犁春雨 这两处园林中建筑的名称,十分类似,其名称或如出一辙,或相渊源,很难用偶合 解释。对于这个类似现象,红学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水西庄模仿大观园建筑的名 称命名;另一种认为,是《红楼梦》作者参照水西庄而构思设计大观园。如果是前 者,那么《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应该早于雍正元年,如果是后者,则《红楼梦》创 作的年代就应该在雍正元年之后了。目前,究竟谁是母或子的问题,尚无定论。但 我们如果将水西庄与大观园的AB两类特征作一对照,真相就立即大白了。 从大观园的A类特征来看,水西庄的面积虽然也有一百余亩,但与大观园的三百多 亩还是有些差距的。再从『大观』之天人相副特征来看。虽然水西庄建筑的名称与大 观园的类似,但它是对大观园的表面模仿,没有体现出天文星相的建筑构图设计来。 这说明这两个园子的相似只是表面名称,其建筑设计构图并不相同。这就象揽翠轩 和栊翠庵,前者是轩,后者是庵,名称类似而内在性质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从大观园的B类特征来看,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水西庄靠近南运河,有水无山。大 观园的大主山、环山盆地、南高北低的地势等特征,在水西庄完全找不着对应。这说 明水西庄并非大观园的原型,有可能是对书中大观园进行『表面复制』而建成的。 从前面对比的结果看来,能够满足大观园的AB两类特征的,非皇宫御苑莫属。明 清两代的皇宫御苑,实际上都是明朝的宫苑建筑,用明遗民的话说,清宫苑是清朝统 治者『鸠占的雀巢』。要索大观园的原型,从《红楼梦》可能成书的年代来看,这 南京和北京的两个明故宫是理所当然的首选。 (二)、大观园的原型是明故宫论 根据大观园的A类大而全、天人相副的『帝苑』特征,大观园的原型应当是皇宫紫 禁城。紫禁城在明末清初共有两个,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京。要辨识这大观园的原 型究竟是在南还是在北,我们只有依赖大观园的B类特征了。 1、北京明故宫 从大观园的A类大而全、天人相副的『帝苑』特征而论,南京和北京基本上是全 类似对应的,难以区别。明朝原本建都于南京,燕王朱棣篡夺了惠帝朱允□的帝位 后,选定北京为都城,把首都也换了。明朝自朱元璋起十分迷信风水之说,这朱棣 也不例外。北京的故宫,实际上就是以南京的明故宫作为模板蓝图而兴建的作品。 例如,当时选定在元大都宫殿处重新建造皇宫,为了既要用这处北京地理之气,又 要废除元代的剩余王气。当时的风水师便采用将宫殿中轴东移,使元大都宫殿原中 轴落西,处于风水上的“白虎”位置,加以克煞前朝残余王气;凿掉原中轴线上的御 道盘龙石,废掉周桥,建设人工景山。这景山,实际上就是对南京明故宫北方的富 贵山的模仿。这样,主山(景山),宫穴(紫禁城),朝案山(永定门外的大台山 “燕墩”)的风水格局就又重新形成了。景山是人造山,纯粹为了满足风水理论而建 筑。 明故宫的内局,南北相似,大同小异。明朝中期嘉靖、万历时期,国力殷实、 政权稳定,宫殿进行大规模整修扩建。此时的北京城建筑大多仿照南京规制建造,但 规模比南京大许多。南北故宫均严格按照天文星宿布局,成为着明的“星辰之都”: 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帝三垣。紫微垣为中央之中,是天帝 所居处。明朝皇帝将皇宫定名为“紫微宫”(紫禁城之名由此而来),“紫”字是指紫 微星垣,代称皇帝。人间的皇帝自诩为天子,“太平天子当中坐,清慎官员四海分”, 所以紫微星垣代称皇帝,又因为皇帝居住的内城严禁黎民百姓靠近,所以又称紫禁 城。当时的建筑师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后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 用。奉天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象征天阙三垣。三大殿下设三 层台阶,象征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属阳。以偶阴奇阳的数理,阳 区有“前三殿”、“三朝五门”之制,阴区有“六宫六寝”格局。 “后寝”部分属阴,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宁、交泰三宫,左右是东 西六宫,总计是十五宫,合于紫微恒十五星之数。而乾清门至丹阶之间,两侧盘龙 六个列柱,象征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宫之间的阁道六星。内城南墙属乾阳,城门设三 个,取象于天。北门则设二,属坤阴,取象于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个门,取 象于人。天、地、人三才齐备。全城宛如天文星象缩影。城市形、数匹配,形同涵 盖天地的八卦巨阵。甚至在建筑细部装饰上,都处处含有风水布局。建筑形制高低 错落,勾心斗角,为化解风水上的煞气,多取太极化解法(而很少用镇压法,反射 法的暴逆制法)。如梁、柱之间的雀替,梁枋上的彩画,多以S形曲线表现,此形是 太极的阴阳分界线,是太极图形象的抽象简化,是风水学中常用的化煞法,符合“曲 生吉,直生煞”的风水观念。故宫广用红色,红主火、主明,符合“光明正大”的寓意, 也符合易理和风水原理。 北京明故宫的西北和西边,是著名的北海、中海和南海三海,海里来的水,从西北 进入围绕宫城的御河,构成其水源(地图1和2)。除了人造的景山外,紫禁城周围 及其城内无自然的山丘,宫中地势基本平坦,没有明显的倾斜现象。 地图1、北京故宫区图 地图2、万历朝时的北京故宫图 2、南京明故宫 南京是丘陵多山地区。论及南京地理,人们多半会想起毛泽东先生『虎踞龙盘今胜 昔』的诗句。“龙盘虎踞”一词,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乃帝 王之宅也』这句话。所谓“龙盘”,指钟山像苍龙一样蟠曲城东,而“虎踞”则指石头 山像猛虎一样雄踞城西。“龙盘虎踞”之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星象学,即所谓东青龙, 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南京的地理的“龙盘东钟山,虎踞西石城,玄武蹲北湖, 朱雀镇秦淮”风水,恰合天文星象,古人相信天人相副学说,所以诸葛亮才说了上面 这些话。 朱元璋布衣出身而得享大位,十分迷信天人相副和天命观念。他委派“博通经史, 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的刘基,自1360年三月至1366年,为他宫选址,其间达 6年之久。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刘基所卜的“新宫”,竟卜在一片低洼的湖水中,且偏于 整个城垣的东部。南京皇宫的地理形势,东北有钟山,其山延伸向西被称为富贵山, 构成故宫的北山。活水从东北山泉引入,从东北进入环城御河(地图3和4)。据 说,朱元璋为择宫址,曾命刘基以及他的80岁师傅黄楚望(九江道士)、张铁冠道 人(张中,字景和,临川人)三人“择建宫之地,初各不相闻,既而皆为图以进,尺 寸若一”。明南京宫殿最终定位于南京城东侧钟山西趾之阳(今中山门内御道街一带), 朱元璋命令填燕尾湖而建筑皇宫。皇宫坐北向南,前朝后寝,后妃六宫以次序列。 洪武中后期,由于填湖后筑成的地基不稳,宫城出现了“前昂后洼”,即南高北低的 严重后果。2004年考古发掘发现,明故宫东宫遗址3米以下坑壁土层上,呈现黑黄相 间、边缘清晰的带状分布。这是人工夯筑后留下的,共有10多层夯土之多,黑的是 碎砖石层,黄的是黄土层,印证了填湖传说。与此同时,历史记载的洪武中后期, 宫城出现了“前昂后洼”现象也得到了证明【11】。 地图3、南京故宫区图 地图4、南京故宫皇城复原图【12】 南京皇宫建成后,先后有明太祖朱元璋、惠帝朱允□、成祖朱棣三代(合计53年) 主政,发号施令统治全国,直到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明南京皇宫 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成为后来兴建的北京皇宫的母版。明南京皇宫由内宫城和外皇 城两部分组成,均坐北向南。朱棣"初营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 规制悉如南京,而高敞壮丽过之"。【13】说南京明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营造模式, 其历史地位于此可见一斑。直到今天,每当人们走过南京厚载门街,北有富贵山, 南有宽阔的宫城护城河,就不难想象起北京的景山前街,它北有人工堆筑的景山, 南有故宫护城河,明代南北二京的血缘关系在此得到了最形象的表现。 南京明故宫,自永乐十九年起,无乐而多灾多难。燕王朱棣夺宫之变,烧毁了奉天 殿等宫殿。迁都后,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此后数百年间,自然损坏严重而无修复; 到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末,福王朱由崧在此即位,一度建立南明政权。此时的 明故宫内大多殿宇已经坍毁无存,南京太庙也早已被焚毁,朱由崧进行了一些修复 工作,兴建了奉天门,慈禧殿等建筑。康熙首次南巡时,明故宫已是“宫阙无一存者 ”。太平天国之战,明故宫又遭受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只剩下一片 残垣碎瓦的废墟。1929年,为了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安葬中山陵,新建了中山东路 和逸仙桥,明故宫遗址被从中分为南北两部分,仅存午朝门与地下柱础等少量遗迹 了。至今,史学界甚至连一张明故宫的详细图纸都没有,只有复原图样(地图4), 只能大概推测出其当时建筑分布的状况。 3、南北明故宫对照 前已经述及,按照前面建构的大观园特征形象,由于两者在大观园A类特征方面的 类同性,我们只有从南北明故宫间的『容貌体态』的差异来进行鉴别。如果我们以东 北方和北方地形、活水源方位、园外河流、园中地形和园中地势这六个大观园特征 来对南北故宫进行形象对比,就得表二结果: 表二、大观园、南北故宫对照表 大观园 南京故宫 北京故宫 东北方地形 大主山 钟山 平地 北方地形 主山延伸 富贵山 人造景山 活水源方位 东北 东北 西北 园外河流 外河 御河环绕 御河环绕 园中地形 盆地 盆地 平地 园中地势 南高北低 南高北低 平坦 从表二不难看出,大观园『容貌体态』特征与南京故宫的特征完全一致,而与北京 故宫特征间除园外有护城河围绕、北有人造景山这两条外,其余主要特征完全不合。 这说明大观园这个皇宫御苑原型是南京明故宫而不是北京的明故宫。在《红楼梦》 文本中,南北两故宫恰成镜影,真真幻幻,明北实南,合而写之,构成南北合一的 大观园景观。 六、南京明故宫大观园原型说在红学的意义 大观园原型是南京明故宫的确定,对红学研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 为它在《红楼梦》文本中,是个关键逻辑生发点。这不仅仅是个故事发生的地域问题, 而且涉及到故事发生的时代和书中的主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甲戌本凡例》曾 经特别提示过,说:『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称;凡愚夫妇儿女 子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特避 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凡例这则特别提示,暗示了一个问题的不断深入的几个 侧面:1、书中所写的天子所在地在古代称长安,古今之俗称则为『中京』;2、 这是由于作者不欲着迹于东南西北方向,加之『盖天子之邦,亦当以中为尊』,故 称其为『中京』或『京都』;3、这个『京都』如果作者『欲着迹于方向』的话, 可以特别点明它是东京、南京、西京或北京;4、明清两代均没有以东京或西京作 为首都的,故这个天子只会是以南京或北京作为首都;5、以南京和北京均作过首 都的是明朝;6、清代以北京而从没有以南京作过首都;7、由于在书中作者特别 强调过《红楼梦》的自传性质,所记的是他所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又由于该书最早 出现的时代是在乾隆早期,因此如果作者点明天子之都是在北京,那么他所写故事 的朝代既可发生在明朝也可在清朝;如果天子之都是在南京,那么他写的故事应该 是明末清初的南明王朝;8、作者『不欲着迹于方向』,只以『中京』点明天子所 在之都,其心颇难测度,应该是有其难言之隐,例如是为了躲避当时清朝严酷的文 字狱。 本文确定了大观园的原型地点是在南京明故宫,根据书中的逻辑,那么其故事发生 的时代就理所当然的是明末清初时期的南明王朝。所谓的贾府和对应的江南甄府及其 对应的南北大观园,实际上均是指南明小王朝。提示《红楼梦》一书记载的事情, 正是明朝末期这个『末世』。书中的『爱红』和『悼红』故事,均是为哀悼这个 『末世悲剧』而作的『点睛』之笔。 关于末世的这个观念,书中及其脂批,一再强调,大力灌输给读者,例如: 第一回真假对应之甄士隐和贾雨村,书中先写甄士隐是一末世男子,当贾雨村出场 时,又指出他也是身处末世。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一个穷儒""姓贾名化,表字时飞,别号 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 甲戌本在此侧批:『又写一末世男子。』 《红楼梦》一书,甄士隐和贾雨村是真假故事的代表符号,整部书就是真假杂存的 文本,当真假故事的代表符号均居末世时,整个故事的时代背景就是末世就没有疑义 了。书中对于『朱红』的春天的逝去,甚为哀怜悲叹,例如当书中第一个出场的第 一副钗甄英莲亮相时,甲戌侧批:『设云"应伶"也。』又通过一僧一道,点明甄英 莲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甲戌对此八字作长篇眉批说:『八个字屈死多 少英雄?屈死多少忠臣孝子?屈死多少仁人志士?屈死多少词客骚人?今又被作者 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见得裙钗尚遭逢此数,况天下之男子乎?看他所写开 卷之第一个女子便用此二语以定终身,则知托言寓意之旨,谁谓独寄兴于一"情"字 耶!武侯之三分,武穆之二帝,二贤之恨,及今不尽,况今之草芥乎?家国君父事 有大小之殊,其理其运其数则略无差异。知运知数者则必谅而后叹也。』点明《红 楼梦》一书的主旨除『寄兴于一"情"字』外,更有其关于国家和民族兴衰的『托言 寓意之旨』! 对于末世的强调,还特别见于书中的第二回。书中通过贾雨村的眼,冷子兴演说荣 国府的评,将贾府处于末世的风雨飘摇、垂死挣扎的时日描写得很生动具体。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 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大门前虽冷 落无人,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一带花园子里面树 木山石,也还都有蓊蔚洇润之气,那里象个衰败之家?"冷子兴笑道:"亏你是进士 出身,原来不通!古人有云:'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今虽说不及先年那样兴盛, 较之平常仕宦之家,到底气象不同。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 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 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这还是小事,更有一件大事。谁知这样钟鸣鼎食之 家,翰墨诗书之族,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在这里,书中和脂批均点明贾府已经『盖已半倒矣!』更可怕的是贾府后继无人, 『竟一代不如一代了!』在此回中,甲戌本脂批再三指出贾府处于末世,例如:在 『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处,甲 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在『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 极多,如何就萧疏了?』处,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 世了。』在『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处,甲戌侧批:『亦是 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脂批这些批语,真实反应了文本的本意,这可以第五 回中探春和王熙凤的判词为证。书中说贾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 消』,判王熙凤为『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 陵事更哀』等,均说明『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 如果我们延着这个逻辑线索追究下去,现在公认《红楼梦》的作者为曹寅后人曹雪 芹的看法,就成为一个明显的大问题了。首先,我们没有证据说明这曹雪芹为何要在 『悼红轩』写这部悼朱红明朝灭亡之作。其二,在明末清初时他的年龄太小,不可 能写出这部大有『亲身经历』的煌煌大作。《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当在康熙年间, 书中脂批的干支记年,多半也是康熙年间的。这可从模仿《红楼梦》大观园建造的 天津水西庄的年代找到佐证。该庄创建于清雍正元年,提示在雍正元年时,至少 《红楼梦》有关大观园的章节已经完成,并且传抄出来了。因为要模仿的话,必须 先有其模仿样本才行。而在雍正元年时,现在被当作《红楼梦》作者的曹家曹雪芹 最多还是个孩童,根本不可能写出《红楼梦》。红学界认为曹雪芹死于壬午年(乾 隆27年,即1762年)或癸未年(1763年),死时大约四十岁左右。根据曹雪芹好友 敦诚《挽曹雪芹》诗中的『四十年华付杳冥』,曹雪芹死时最多不会超过四十七岁, 因为超过这个数字就会写成『五十年华付杳冥』了。就按四十七岁计算,从1762年 上推47年,这个曹雪芹就应该生于1715年,即康熙五十四年。那么在雍正元 年时,他才七八岁,在古时才上小学一或二年级,就算他是超级天才也不可能写出 《红楼梦》来。今天被当作《红楼梦》作者这个曹寅后人曹雪芹,可能根本不是 《红楼梦》第一回中所说的那个曹雪芹,我们多半是『张冠李戴』、『乱点作者谱』 了。 七、结语 本文第一次提出和证明了南京明故宫是大观园的原型。辨明《红楼梦》所记 的故事是在南京而非北京, 具有认清作书主旨的作用,对索隐出书中所隐真事的线索 有着重大意义,不可等闲视之。根据《红楼梦》有自传性质这个前提,基本可以确定 《红楼梦》文本的时代背景是明朝末期或南明时期。这样一来,所谓的《红楼梦》 实际上就是《朱楼梦》了。作者『不欲着迹于方向』,只以『中京』来点明天子所 在之都,言其难言之隐,以假隐真,其心就可测度。《红楼梦》写作中所应用的这 个“谜书手法”,其目的也就显而易见,即为了躲避当时清朝所施行的严酷的文字 狱。 参考文献 【1】、俞平伯《红楼梦探源》。 【2】、辉兼历代古貌新姿/南京旅游概说,载于江苏旅游信息港的魅力江苏 栏目http://www.jiangsuok.com/web/mljs/2003-12/1071053968.html。 【3】、《礼部集.古今百里考》。 【4】胡适《红楼梦考证》。 【5】童(上崔下凹)《江南园林志.附随园考》。 【6】周汝昌《红楼梦新证》。 【7】吴心柳《散论红楼梦.京华何处大观园》。 【8】赵冈《北平恭王府是大观园吗?》。 【9】顾平旦在《从“大观园”到“萃锦”》。 【10】韩吉辰:《水西庄与大观园探源》。 【11】东方网2004年11月9日消息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news/news/node4938/ node39238/userobject1ai639492.html。 【12】南京明故宫遗址大全http://www.jllib.org.cn/ffy/mggyzdq/Mggdxj.htm。 【13】《明太宗实录》卷232。 二零零六年一月十八日初稿、二十日二稿于伯明翰凤鸣居 红米(hqq)于 2006-2-22 0:58:10 编辑过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