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King Kong 金刚

King Kong 金刚

作者凤毛 标签雪花荧屏 阅读次数:353

今天看完了King Kong,这部我很期待的电影。
这部电影的导演 彼得 杰克逊 (Peter Jackson) 先前最轰动的作品就是Lord of the Ring 三部曲。
我很喜欢魔戒,所以知道 king kong 就很是期待起来。
虽然看到后面 kong 死的时候我忍不住哭了出来,但是我不感觉 king kong 如传说中的那么好。
可能是因为这个故事毕竟很旧了的说,情节老套到听过安徒生童话的孩童也能猜出来。
唯一让我悬心的就是剧作家 jack 和 那几个在岛上死的很难看的配角 与那些怪兽缠斗的情节.....

演员:剧本作家 jack ,好有味道的演员。眼神忧郁而深邃,迷死人的气质。



我不喜欢女主角,那么多人看了都说她怎么眼神纯净,
在我看来大猩猩的眼神比她的富有感情多了~~~
下面两张图里 kong 的眼神让人看了都想哭的说。








==============================================
片名:King Kong
译名:金刚
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
主演:娜奥米·沃茨Naomi Watts
   杰克·布莱克Jack Black
   亚德里安·布罗蒂Adrien Brody
   杰米·贝尔Jamie Bell
类型:动作/冒险/剧情/奇幻/科幻/惊悚

海报:

Official Website:http://www.kingkongmovie.com/

预告片下载
------------------------------------------------

转一篇文章。。。

观影手记之《King KONG》  By:cats

向“原著”致敬当然无可厚非,不过我个人觉得意义不大:“致敬”性质的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没有一部是成功的缬熬褪堑缬埃∷稻褪切∷担侵涞幕ゲ患嫒菔敲挥姓榈氖率怠?lt;BR>
同样的道理:半个多世纪以前判断一部电影的标准和今天已经完全不同。就故事而言,“原著”中小岛上的大群恐龙还应该出现吗?在“进化论”已经相当深入人心的现代社会,一个灵长类动物和一群爬行动物的搏斗是否会使现代的观众觉得荒唐可笑?一群暴龙为了一样小得几乎看不见的食物激烈争夺,不惜冒着九死一生的生命危险在现在看起来也实在太过荒唐了,至于暴龙是三个脚趾还是两个脚趾,那更是无关紧要的末节。

凤毛插话:无比赞同啊,那暴龙刚开始那样争夺还好说,后来都掉下悬崖了,还不顾死活非要吃掉ann,这也太牵强了...

电影确实有电影本身特殊的逻辑,但1933年的逻辑被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就是错误的。《KING KONG》的“致敬”成分首先就给我留下一个“态度十分保守”的印象。类似蛮夷,生物的设计,包括男主人公的角色定位都有欠妥之处。

点头ing ,偶粉喜欢男主角,这样一来大猩猩 kong 在片中的地位弱了一些...

可能是因为不愿意让人过多联想起数年前的《Mighty Joe Young》,KING KONG被塑造得太过人性化,女主角杂耍逗乐的段落令人难于信服,让人无端生出许多“两者之间感情的产生原因交代不清”的疑惑。男主角的设定事实上也削弱了KING KONG和女主角之间的情感表达————毕竟beauty & beast才是The hole point,KING KONG坠楼之后女主角立刻投身男主角怀抱也不合情理————那一刻应该强调的仍然只能是女主角的悲痛心情,以一种“寻求安慰”的动机来构筑这一拥抱动作才是唯一正确的编剧手法,用“滋生的爱情”为动机来构筑这一段落就十分欠考虑了。至于最后几分钟的段落完全是为了引出一句压轴台词“Oh no, it wasn't the airplanes. It was beauty killed the beast.”但是按照现在的普遍电影审美标准,这一段戏是完全多余的。

以上这整个一段,欧滴心声~~~

这一切都标志着编剧的江郎才尽,或者是“向原著致敬”思路的危害性。

作为导演是不是应该在这方面作一些更深层的探讨?
吸血蝙蝠为什么非等到角色需要有人为他们解围的时刻才开始攻击KING KONG?巨型昆虫为什么一定要等到昏倒的众人全部苏醒过来才抵达案发现场?这些编剧的硬伤很象几千年前的古希腊戏剧————等舞台上打成一片了最后就会从天而降神仙一名,然后判决谁上天堂谁下地狱,一团乱糟糟的戏剧也就可以收场了。早在半个世纪以前类似的编剧手法就被盖棺定论为“无能的”,“低级的”。或许现在的观众在对早年版本印象仍然残存的前提下这一“无能低级的错误”暂时会被忽略,但作为一部单独的电影作品,《KING KONG》的故事是不合时宜和非常欠缺推敲的。

暂且撇开故事的硬伤,作为一个娱乐拼盘,电影《KING KONG》的主要不足是“节奏”的把握:几场动作场面都过分长了,虽然拍摄手法和特技皆完美无缺,但有诱发“审美疲劳”之嫌————类似女主角被KING KONG握在手里狂奔的镜头过多的后果之一就是使观众对女主角的“小强属性”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当然,“节奏”一定义应该是在相互对比下才有意义:类似最后炮轰KING KONG的段落可以维持很长的时间,借机烘托KING KONG的巨大和威严,但和KING KONG坠楼仅仅用了一个镜头来表达相比,炮轰KING KONG的段落就长得导致段落节奏失衡了,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有人觉得电影长达三小时有余但仍然不够“丰满”的缘故。女主角逃离“城堡”之后有一段十分细腻的心理戏,完全表达了女主角深切感觉自己被利用,被遗弃的哀伤,困惑,而且也为随后面对KING KONG被俘的伤痛之情作下完美铺垫。篇幅很长,但手法运用得当,效果奇佳,KING KONG昏倒的段落令人心碎,热泪盈眶————个人觉得是全片最精彩的一段描写。最后的生离死别,理当应该达到这一高度而不是一个镜头草草了事。如果整体节奏把握得更好一点的话,这部电影会哭倒全球观众。

关于《KING KONG》,现在所听到的评论大多是非常正面的,正面到我开始奇怪为什么没有什么声音批评片中的电影基本构件中的明显硬伤。Naomi Watts的表演确实非常动人,电影的影像也十分具观赏性,而且没有《魔戒》的过分卖弄的缺陷,

这个这个,欧反对~~~ 欧的魔戒有卖弄么?

镜头运用适度而且富有新意。在完美特效的诱惑下,《KING KONG》是很好看的电影,但还没有到“评论界一片叫好”的地步。对比近五年来的商业大片,《KING KONG》确是不错的电影作品,但综观二十年来的电影发展趋势,只能算是中等水平。
或许人们现在都变得越来越容易“满足”和“宽容”了。

不是好事。

2005.12.31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