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诗随笔、新古诗出路?(五)
作者:·墨子· 标签:诗词 学诗 | 阅读次数:210 |
![]() ![]() ![]() |
| ![]() ![]() ![]() |
中国诗词的大众化与小众化
中国诗词的大众化和小众化问题,我一直以为是个伪命题。要说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诗词。 我们这里说的诗词,是指从古到今中国各名家的名作品及其代表的风格。什么诗言志之类的空话,我就不说了。就是说:什么是诗?大家去浏览一下古今名家的名作,就知道了。补充一点,这些作品必须是有生命力的,至少流传50年,这个年限不长吧? 那么,浏览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名家的名作,都是小众化的,都是给圈子之内的人来欣赏的,而对大众毫无用处。不信,如果谁能够举出一首名家的名作且有生命力且是大众化的东西,我奖励一百块钱。当然,这里要排除政治和宣传的炒作因素。比如三吏三别,比如抗日时期的一些作品,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比如贺敬之,谢冰心,田间,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都是别人强制我们看而且告诉我们好的。一般的人不懂得诗词,于是跟着叫好,这样就好起来了。懂得诗词的人,估计没有一个叫好的。 另外举个例子大家也许就明白了。大家都在学英语吧?那个李扬的疯狂英语好不好?估计绝大多数业余英语爱好者都会佩服的不得了。实际上,业内人士对此嗤之以鼻。或许要问:那么李扬怎么能上央视,怎么我如虹上不了?原因很简单,李扬通过成功的商业性炒作搞到了钱,有钱上个央视有什么难的?所以,别人都说好的东西,很可能不是好东西。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的诗词大众化问题,虽然提倡在白居易(当然还有元稹),说白居易写诗一改再改,一直改到不识字的老妇人都能听懂为止,这个不过是一种传说而已。其新乐府派提倡针砭时事和平白语言,那么请问大家能够记诵的白居易的哪首东西是这样的?这种东西虽多,却随风而去,没有生命力了。想象一下如果白居易给一个老妇人念他的长恨歌,老妇人能够听懂?当然,如果这个老妇人是慈禧太后或者武则天等有文化的,另当别论。 白居易等人在针砭时事上吃了亏,最后还是归于风花雪月了,印证我的一句话:诗歌天生不能说政治。 我从来不想说政治,这里提到一点点旧事。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给我党的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个方向对诗歌的发展是错误的,由此引起直到文革结束时期的中国诗歌不景气,中间没有好作品了。我说过诗歌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但是为了达到延安讲话的所谓文艺为大众服务的宗旨,革命诗人就不好抒情了,因为抒情只能抒个人之情,属于小资情调。再来“一个轻轻地我走了”,那还得了?更有王实昧的例子在前。于是有才华的诗人们只好转向弱项—叙事,比如王贵与李香香。作品虽好,却二流了。 至于以后为大众服务的宗旨和政治口号更加紧密结合在一起,就造成了更多的诗歌的悲剧。大家在网上嘲笑的郭沫若的东西,就是个例子。另外还有贺敬之,他的东西努力吸收民歌的特点,却反映一个虚假的现实,什么望三门,三门开。结果三门峡工程现在看来是个悲剧。话又说回来,如果要写朗诵诗,可以从贺敬之那些学到一些东西。其雷锋之歌依然是朗诵的范例教材。 更可悲的,是这个大众化的服务倾向在文革的时候居然弄成了民谣,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什么大邱庄的诗歌,我记得一句,叫做凑上太阳吸袋烟,也算是唯一的好句子了吧。 由此看来,诗歌是不能为大众服务的。诗歌的天性决定:诗歌是一小部分人写出来给同样的一小部分人看的。写作和阅读的圈子都极小。当然,诗歌的风格千差万别,但是平白的诗歌不等于没有味道的诗歌,不等于就是可以让大众看的诗歌。 你要愿意用诗歌为大众服务,请写歌词或者民谣吧。 当今新诗发展的趋向,是外国各种流派一套一套的,这些东西每个字我都懂,每句话我也懂,但是加起来我就什么都不懂了。可以说,更加脱离大众了。这个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更加证明了当今诗歌发展的趋向。 那么,怎么办? 没什么怎么办,你爱怎么写你就去写。你的东西如果能够出名,就成功了一半,如果能够流传至少50年了,就完全成功了。现在是一个努力探索的诗歌时代。 墨友居(oldoldmouse)于 2005-11-17 10:40:44 编辑过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