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学诗随笔、新古诗出路?(三)
作者:·墨子· 标签:诗词 学诗 | 阅读次数:216 |
![]() ![]() ![]() |
| ![]() ![]() ![]() |
自己的思想与功夫在诗外
陆放翁的“功夫在诗外”一句,流传至今,世人也不见异义。但是什么是诗外的功夫?可惜后人没有详说。 我以为,诗外的看得见的功夫很多,比如文言文,历史,逻辑学,修辞学、语法甚至词汇学词源学等等。我这里要说的,是一种网络上少见的功夫—自己的思想。 看看网络,说儒家好的,就举出伏尔泰,说儒家坏的,就举出孟德斯鸠;说民主好的,就推出美国,说民主坏的,就推出印度;在诗歌方面,象征派来个波德莱尔的“象征的森林”,意象派就来个庞德的“思想与感情的复合体”;喜欢委婉的,学柳永,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可是柳永被晏殊弄得无言以对就视而不见;而喜欢豪放的,就说苏轼的作品需关东大汉手持铜板高歌,可是看不见其弟子的作品没有一个和苏轼风格一样的。 我敢断言,这些口口声声别人怎么说的人,是不能成大器的,因为他们关键是没有一个东西—自己的思想。满口孟德斯鸠伏尔泰艾略特庞德王国维王力的人,几乎不会在头脑里为自己的思想留下一条羊肠小道。他们迷失了自己,而盲目地跟着别人跑。别人是这样说的,但是,你是怎么说的呢?他们茫然。这才是世上很多人的悲哀。 佛家有成佛有八万六千法门的说法,也就是说,你喜欢什么都好,自己去实践,自己走下去就行了,最终万法归一,管别人怎么说的?你爱豪放就去豪放,爱婉约就去婉约,反正要归一的。思想,没有领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理论,其特点就是万法相连,万法归一。所以,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书法的真谛, 搁在外国人身上,就会从剑的角度,力道,轻重等方面去研究,哪里会想到和书法有什么关系? 一切无可无不可,这样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你认为读书读得多能够写好诗歌,你就去多读,你认为不必要,你就少读。要写好诗词没有一定之法,而只有最适应你本人之法。所以,那种认为要写好诗词只有多读书的理论是错误的,因为你把个别的经验用到了全体身上去了。 关键还是思想,一定要有灵动的思想。前人的说法除了是给我学习的,更是给我批判的。不批判就没有发展,就没有创造。 有了自己的思想了,思想就灵动起来了,就不禁锢在前人所说的了,就算是跳出来了。我手写我心,这个心,就是思想,就是诗外的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