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转贴】陆锦花和她的流派唱腔(龚继兰 毕东海)

【转贴】陆锦花和她的流派唱腔(龚继兰 毕东海)

作者灵翠 标签越剧 阅读次数:71
  陆锦花同志是一位著名的越剧小生,早在她青年时代就驰名舞台,深受观众的喜爱和称赞。与观众阔别十多年后,最近她又应观众的热望,重返舞台,先后在《前见姑》中扮演了穷秀才方卿、《情探》中王魁等角色。再一次嬴得了观众的赞赏。观众在欣赏了她的演出之后,无不称赞她功夫不减当年,特别是娓娓动听的陆派唱腔,仿如多年陈酒,显得更加醇浓。
   陆锦花同志之所以能克服岁月年华的限制,战胜疾病的纠缠和教学工作的羁绊,在困难重重中登台重演,果然是打倒“四人帮”以后的激情使然,但也取决于她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献身于舞台艺术的精神,以及她在四十年的舞台实践中独创的独具一格的陆派唱腔。
  陆派唱腔是吸取了越剧老前辈马樟花(小生)的四工调,经过反复的实际磨练、丰富提高而发展形成的。原来马樟花的四工调,属越剧的老调,在马樟花的《仕林祭塔》中,有充分的表现。而陆锦花在《盘夫》“乱臣贼子满金殿”唱腔中演唱的四工调,既继承了老调的流畅、明快的特点,又注入了清雅朴实、韵味淳厚的特色。
  通过艺术实际,陆锦花同志进一步把发展了的四工调向前推进到后来所谓的尺调时期,陆派唱腔渐趋成熟。今日的陆派唱腔,其特点是吐字清楚,运腔婉转,柔中有刚、刚中带柔。陆派唱腔的发音讲究鼻音的运用。她很善于利用喉、齿、鼻三者之间的共鸣,使唱腔且沉且浮,所以,尽管起伏不大,却回味无穷。例如《盘夫》中的清板,连续一百多句,演唱者历来视为畏途,极易脱板。但她连续唱带做,不落俗套,一气呵成,句句清楚,如珠落银盘,使人惊叹不已。
另外,陆派的念白也颇见功夫,咬字清脆、嗓音圆浑;韵白平仄悦耳、铿锵动听。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了解陆锦花同志的人,绝对不会相信她的师傅竟是一位不出名的大面(也称花脸)演员,大面带小生徒弟,岂不是怪事!说怪也不怪,因为这位师傅独具慧眼,识得陆锦花这个“千里马”:她音域宽厚,人小却落落大方,脸端庄面俊秀,有演好小生的条件。尽管她十分敬重老师,要求跟着师傅学,但师傅却执意为她另辟蹊径学小生。就这样,陆锦花同志开始踏上一条与众不同的有趣道路。
  由于她学习极为刻苦,十分认真,加上她记忆力又好,嗓子不错,所以十六、十七岁的时候,就有点小名气,初露头角了。四十年代,她在《哪吒闹海》里成功扮演了少年英雄哪吒,更加嬴得了声誉,二十多岁就成为少壮越剧团的主持者。陆锦花同志戏路宽,底子好,生、丑、末角都能演。她在舞台上为我们塑造了如:曾荣、王魁、方卿、吕蒙正、刘彦昌等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现在,陆锦花同志已五十多岁了,她的主要精力已逐渐转移到培养年轻一代的越剧演员方面,把自己四十年来的舞台经验和唱腔艺术传授给她的学生。她对学员要求很严格。她常常说,曲好学,字难咬。学习流派一方面要“象“,另一方面要掌握流派的特点。不然的话,即使唱得惟妙惟肖,仍然没有把握要领。作为一个有成就的名演员,她对待艺术是严肃的。她在指导学生排演《盘夫》时,为了 掌握眼神,要求学生白天看飞鸟,晚上数星星,真正做到演员在台上能眼观六路,玲珑剔透。所以,国庆期间学馆演出的折子戏中,就有陆锦花同志的一份心血。
  到明年春节,就是陆锦花同志舞台生活四十周年了。如今,她就象枯木逢春的一棵老树,将要开出更加美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满的果实,把我们的文艺春天打扮得分外多姿。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