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字正腔顺 声声入耳----谈陆锦花演唱的特点(卢时俊)
作者:灵翠 标签:越剧 | 阅读次数:60 |
![]() ![]() ![]() |
| ![]() ![]() ![]() |
陆锦花是著名的越剧小生演员,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她的唱工、念白俱佳,尤其是咬字功夫之好,在同行中口有口皆碑。观众在听她的唱、念时一般可以不借助字幕,就能清晰入耳。陆锦花在这方面所以有如此造诣,乃是她汲取并运用了传统唱、念艺术精华的结果。
传统唱、念艺术非常强调吐字的正确清晰。演唱戏曲要达到动人的艺术效果,首先要让人听字音、理解词意。这就要求演员正确掌握字音与声腔的关系。清人的《颐误录》中说:“字为主,腔为宾,字宜重,腔宜轻,字宜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宾夺主。而陆锦花的演唱正是具有字重腔轻,字字清楚的这一特色,如她在《前见姑》中“小侄是登山涉水来襄阳”这一段清板,吐字准确清晰,抑扬顿挫、铿锵有力。 传统戏曲又很讲究以字行腔。这是由于汉语字音本身具有音乐旋律这一特点所决定的。汉语字音的声调有清(阴)、浊(阳)音和平、上、去、入的分别,以字行腔就是从正音角度要求演员根据字音的声调去顺势行腔,以达到字正腔圆、悦耳动听的艺术效果,否则就会犯逆腔“倒字”的毛病。而陆锦花在唱中非常注意字音四声,遵循以字行腔的演唱规律,当字音声调同基本曲调在旋律上产生矛盾时,她就用小腔(装饰音)加以补正。如她在《盘夫》中的一句唱腔 1 6 | 1 2 | 1 2 | 2 - 我若 与她 真情 讲 按越剧语音声调,其中“真”字属“阴平”声调,调值为“高降升”,其出音应比“情”字为高。因为“情”字属“阳平”声调,调值为“低降升”。然而曲调上的“真”字1 音比“情”字的2音为低,如不加装饰地按原来旋律来唱,则“真”字就会唱成越剧语音的去声(中升调)“震”字音或近似越剧语音的“阳平”声调“陈”字音。而陆锦花在这个字腔里加上了装饰音5 ,就妥善地解决了字音声调与基本曲调在旋律上的矛盾,达到了字正腔顺的要求。 陆锦花在演唱中的成就与经验,很值得青年演员学习。现在有不少青年演员的唱、念之所以出现吐字不清和逆腔倒字的毛病,其根本原因是把字音和音腔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她们在演唱中往往重声不重字,只求声音的高和响,不顾字音的清不清。平时的基本训练也大多是练腔不练字,练唱不练白。这就必然导致演唱上的“音色字”。结果是观众因听不清演员唱的字句,无从了解唱句的意义,当然更谈不上演员与观众之间的感情交流,从而削弱了戏曲艺术的感染力。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常有唱完一曲,听者止闻其声,辩不出一字者,令人闷杀。”真是对这种吐字不清的一针见血的批评。还有些青年演员不懂得以字行腔这一演唱的规律,尤其是在学习运用流派唱腔时,常常出现以腔套字的毛病。他们在演唱时,只求腔似,而不顾字音四声与这派唱腔吻合贴切与否,于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逆腔倒字的情况。 总之,从陆锦花的演唱经验中,使我们体会到要求如何演唱得好听,虽还要讲究声腔、气息、感情、韵味等诸方面的功力和修养,但咬字正音一功,乃是戏曲演员首先应该掌握的基本功底,这是戏曲演唱传情达意,以情动人的基础。“字重腔轻”和“以字行腔”则是演唱戏曲的要领,不能不予注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