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傅 全 香 简 介

傅 全 香 简 介

作者唐钰 标签傅全香 阅读次数:571
  被誉为东方金嗓子.中国朱丽叶.越剧程砚秋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傅全香。从四十年开始,不断追求.不倦探索,通过六十多年的舞台实践的积累,逐渐创立了风格独具的傅派艺术。尤其是傅派唱腔,在越剧旦角中自成一家,在国内外观众中久享盛誉。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刘如曾先生赞誉傅全香为“越剧的花腔女高音”, 为越剧音乐的发展作了很大的贡献。中国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称赞傅全香的探索精神“为越剧旦角的唱法另辟了一条途径”。中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赞美傅派唱腔的最大优点就是音乐化。从而他根据傅派唱腔成功地创作了驰名中外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傅全香是我国杰出的越剧表演艺术家,更是一位富有独创性.成就很高的艺术家,为中国越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演出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孔雀东南飞》.《李清照》,不仅是她个人的代表之作,也是越剧的代表作,更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的代表作之一。

  傅派艺术的形成,至今已将近五十年左右的时间,大致可分孕肓时期.形成时期及成熟时期三个阶段。

1.孕肓时期。(约从1944——1949年)这个时期的特点是继承传统,因当时处于女子四工时期,所以傅派唱腔也以“四工腔”为主。如《小妹妹临终》.《恒娘》.《扬贵妃》等。演的大多是传统戏。在这个时期,傅全香主要是向“四工腔”时期的主要代表演员“三花”之首的施银花学习四工腔,而且学得非常规范。这对她早期的唱腔艺术发生了较大的影响。所以也成了施银花唱腔的最早继承者之一。另外她又向前辈艺人小白玉梅学习,小白玉梅的唱腔高亢嘹亮,而且嘴皮子功夫很深,唱快板尤见功力。经过向前辈艺人学习,傅全香的[四工腔]亦自成一格,特别是唱腔的高音区获得进一步发挥。音乐旋律起伏度大,舒展性强,在[四工腔]的演唱上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当时上海的报纸称她为“越剧金嗓子”。

2.形成时期。(约从50年——66年)这个时期的特点为横向借鉴,博采众长。主要是学习本剧种以外姐妹剧种艺术中可用的东西。向四十年代影星.歌星周旋学习吸收婉转柔和的通俗歌曲唱法,来增强自己的抒情性。对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的唱腔更为着迷,曲词迁回曲折,演唱断连结合,高低跌宕,收放自如,通过高超的润腔,得心应手地随时转换音区,用气得当,力度控制得体,抑扬高下,回味无穷.正如傅全香自己所说:“程砚秋先生的唱腔,如泣如诉.令人荡气回肠。唱到高音时,如晴天白云,随风向空中飞去;低声处如柳浪游丝.绕人魂魄,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那得几回闻。”傅全香在遇到程先生后,就迫不及待真诚拜师求教,为她自己的演唱开辟了道路,唱腔大为发展。此外,她又向弹词名家徐志云先生学习演唱上“糯米腔”味儿。一经演唱,便如糯米一般粘在人的心头,百听不厌,久久难忘。最可贵的是学习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为的是不满足越剧用大本嗓的传统唱法,男女同调,老少同腔。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的磨练,终于率先在越剧中创立了“真假嗓相结合的混声唱法”。既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又保持越剧演唱特色的新的演唱方法,极大地丰富了越剧声腔艺术的表现力,延长嗓音的生命力,广泛地引起了越剧界的重视。

  通过学习众多艺术形式中的艺术精华和长期艰苦的艺术实践,于是就形成了婉转华彩.俏丽多变.缠绵柔和.激越奔放的多色彩.多种表现力,富有感染力的“傅派艺术”。这个时期的傅派唱腔最丰富,技巧性最强,艺术价值最高,影响最大,是傅派艺术的黄金时期。期中以《梁山伯与祝英台》和《情探》二剧为傅派艺术的上乘之作,驰名中华。

  傅派唱腔力求声.情.味的统一,以声抒情,以情感人,以声情并茂及富有个性的润腔特色,而具有浓厚的韵味,因而既感人又具有艺术美感。傅全香对演唱中呼吸的处理很是讲究。她将呼吸融化於润腔之中,处理成润腔的有机组成部分。

3.成熟时期。(约从1976——1992年)这个时期的代表作有《孔雀东南飞》.《杜十娘》.《李清照》等。

  在这个时期中,傅全香主要着重于新板式的探索和演唱,尤其注重情感处理及人物处理,使傅派唱腔进入炉火纯清的境界。若论前面两个时期傅派唱腔较多注重“声”与“形”的表现。那么在成熟期则多注重“情”与“神”的体验。对剧本中角色的了解.把握,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如在演唱《孔雀东南飞》时,根据剧情与人物感情的需要,傅全香成功地创造了深情而充满越剧韵味的一句腔,既简洁,又明了。

  在创造李清照这一角色时,为更好地表演李清照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傅全香吸收了越剧老腔“喊风调”为素材,再揉合婺剧激越流畅的过门来贯穿全曲,使李清照对朝庭腐败无能的痛恨情绪喷发而出。取得了较好的艺术效果。同行及专家对这段唱腔作了肯定。

  傅派艺术作为一个成熟的戏曲流派,经过五十年的锤炼,已经具有完整的傅派剧目和自成一家的人物形象塑造;自成一格的傅派唱腔;独具风格的傅派舞台表演;较完整的傅派理论(也就是傅派戏剧观);得到一定的观众群认可,并且有一定的群众(傅派迷)基础;以及有一定的傅派追随者(傅派传人)。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