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也谈袭人打小报告(旧文)

也谈袭人打小报告(旧文)

作者破碎的月亮 标签袭人 阅读次数:235
             


              也谈袭人打小报告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有一个历来大家争论的话题,就是袭人打小报告。对于这件事情,有的人说这是袭人故意在排挤晴雯,有的人认为这是袭人故意在针对黛玉,有的人主张这是她一心一意地为宝玉着想,正突出了“贤袭人”的一个“贤”字。

  窃以为以上这三种论点都不恰当。袭人打小报告并不能单纯地看作袭人把心思全用到宝玉身上。但是也不能看作袭人纯粹为了对付晴雯或黛玉的心计。那么究竟做何解呢?我想作为一个“人”,没有无私心的。袭人虽是个丫头,可也是个“人”。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做出一些事情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一味地强调袭人的“贤”,袭人的全心全意;或是单说袭人的心计,那都太片面化了,都没有考虑到立体的人性。

  各位看官,究竟如何,且听我细细道来:

  我以为分析袭人打小报告一定要看一个前因,不知大家注意到了没有,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宝玉劝黛玉“你放心”,林黛玉“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偏巧袭人拿了扇子赶来送与他宝玉,“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也真是命中注定,宝黛虽然一直吵吵闹闹,互相试探,但是真正的两情坦诚相见,如此的两人刨心剥肺地交流是不多的,偏偏会被袭人撞上。

  而袭人是有着双重身份的,一个有着双重身份的人,自然就有着双重的考虑。一方面,袭人的确是一个善良的丫鬟,她细心,周到,是个难得的好丫鬟。作为丫鬟,袭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宝二爷伺候好了,她会处处为宝玉着想,并且完全是以宝玉的想法为自己的想法,只要二爷开心过得好,就是她们做下人的福分。这里,论理袭人是说不上半句自己的话,即使有和二爷不一致的地方,也是主流社会所允许的,老爷太太所期许的,可以说是代人之口(不排除袭人也慢慢认同这些话的可能)。另一方面,袭人也正是宝玉将来的(实际上已经是了的)屋内人。作为命运和二爷休戚相关的袭人,更是奉宝玉为天,处处为宝玉着想。但是,这里的“处处为宝玉着想”和作为丫鬟的“处处为宝玉着想”是不一样的。在这里她更多的会加上对自己命运的考虑和担心,这份顾虑难免会与宝玉的喜好起了冲突。这种冲突与先前因劝谏宝玉而起的冲突是不一样的,它更多地代表了袭人自己的意愿和声音,而不是老爷太太的。本来一个人考虑自己的将来担心自己的终身,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以袭人就按着想法做了。更何况袭人并不认为自己的想法不对,而且认为这都会对宝玉好的。

  任何人都看得出宝玉对黛玉的情意,就连不搭界的“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都会对尤二姐说“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如此善于察言观色的袭人,又和宝玉有了深层关系,就算不凭着女人的敏感,就以她的细心还不能够早早地都察觉出来?而现在袭人又“听了这话,吓得魄消魂散”,更加地应该清楚了。于是, “自思方才之言,一定是因黛玉而起,如此看来,将来难免不才之事,令人可惊可畏。想到此间,也不觉怔怔的滴下泪来,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开始暗作打算。

  袭人所思所虑的:“将来难免不才之事”,“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她真的认为这是必须杜绝的“不才之事”,需要避免的“丑祸”吗?大家都知袭人与宝玉早有了“不才之事”,“丑祸”。虽说她是丫头,主子叫做没有不从的道理。但是当时的情况是:一则袭人是老太太房里的人,就算是老太太房里的“啊猫啊狗”也是应当尊重的,这才是受过调教的公子形象。难道大户人家就可以随意地对待丫头下人?那都是没有脸面的行径。贾家算是书香、世家,怎么可以如此不体面呢?(至少表面上的规矩是这样的)丫头看上去可以随便待之,那是因为他们无权无势,出了事情好打发,所以给人们造成的假象。真的事情闹大了,一样是“丑祸”一桩。二则宝玉的性情又是人尽皆知的“没人怕他,只管随便,都过的去”,加之他当年有小,袭人当时就算不从也没有什么。偏袭人从了。而且她至少也没有觉得这是什么“丑祸”。刚刚已经说了,“丑祸”就是“丑祸”,并不分什么小姐丫头。袭人不以为自己的事为“丑祸”,若担心宝玉与园中姑娘“丑祸”一事为真心,那么袭人对于自己至少是不尊重的。当日的情形是:“袭人亦含羞笑问道:‘你梦见什么故事了?是那里流出来的那些脏东西?’”——这哪里是一个素来稳重知分寸的袭人说的话;“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情,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难道这是不为人知的袭人的另一面;“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就算真的贾母已内定了袭人的身份,但是圆房也是要有仪式的,如此怎么能说是“亦不为越礼”呢?难道这是素来妥当周全的袭人的行事?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袭人的几个“笑”和所表现出来的主动,这些意味着什么不说也很清楚。我不是什么“去人欲,存天理”的封建卫道士,可是作为最讨厌“勾引坏了好好的爷们的下作的小蹄子”的王夫人为保护宝玉,赶出了众多“担了虚名”的丫头,却把宝玉托付给一个自认为最放心的袭人,也真是讽刺。若她也知道了袭人的另一面,不知会作何感想。其实本来如果这些事情放在别人身上也不会如此地纷争不断,只是这时的袭人与平日里大家认识的袭人太不一样了。( 也难怪会有这么多人讨厌袭人,真真是虚的可以)。

  如此看来,她当然就不尽是因为要避免“丑祸”才如此焦心的。她真正担心的是什么呢?以袭人的身份,有她的自己的顾虑——将来,袭人必是宝玉的妾,那么宝二奶奶是谁,对于袭人是非常关键的。宝钗、黛玉是现成的两个候选人,虽说宝钗上京是为了进宫,可是“金玉良缘”之说放得满府皆知,袭人又岂有不闻之理。都说袭人像宝钗,晴雯像黛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袭人会喜欢谁,敬重谁,那是不用多说的。就说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里,“袭人因说出薛蟠来,见宝玉拦他的话,早已明白自己说造次了,恐宝钗没意思,听宝钗如此说,更觉羞愧无言。”就可见到袭人对于宝钗是多么的敬重了。将来若是宝钗做了宝二奶奶,一来大家相处不会有问题,而且以宝钗的性情,也容得下自己。二来宝钗如此识大体,宝玉和他在一起,也多个人劝解他。三来就是王夫人那里,也是再满意不过了的。四来也只有宝钗的才干才担得起宝二奶奶的责任。以袭人的见解,这个宝二奶奶当然是宝钗当最合适,对宝玉也好,对自己也好。长辈也放心满意,而且也能够在贾家打点当家,真真四全其美。可是照现下看来,似乎宝玉是希望林黛玉坐宝二奶奶的位子的,这可大不妙。以黛玉的性子,又是敏感吃醋,又是小心眼儿,又是吵又是闹,而且必定是霸着宝玉决不会和人共享。别说是当家主事了,单知道了自己早就是宝玉的人这一项,就能闹翻天去。这样的话,袭人别说是当妾了,只是仍旧做宝玉的丫头都不能够安宁。到时候也宝玉难做人。可见如果让黛玉当宝二奶奶,真是个下下之选。宝钗、黛玉谁高谁下,袭人心中以有分明。更何况袭人只认为是宝玉一时的糊涂不察,因着青梅竹马,现在看来象是和林妹妹亲近些,其实等懂事了,自然知道选宝钗的好处来了。就是现在宝玉对宝钗不是也有着小小的动心么?于是袭人话里话外,有意无意地就总是要夸宝钗几句,贬黛玉几句。好像要在宝玉和其他人的耳边吹吹风,提醒劝解宝玉黛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就像劝解宝玉要读书用功一样——

“他本不知是你做的。是我哄他的话,说是新近外头有个会做活的女孩子,说扎的出奇的花,我叫他拿了一个扇套子试试看好不好。他就信了,拿出去给这个瞧给那个看的。不知怎么又惹恼了林姑娘,铰了两段。回来他还叫赶着做去,我才说了是你作的,他后悔的什么似的。”也真亏得她会把握时机,马上就往黛玉身上引,

“他可不作呢。饶这么着,老太太还怕他劳碌着了。大夫又说好生静养才好,谁还烦他做?旧年好一年的工夫,做了个香袋儿;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呢。” 传统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家的,识字读书不是正经。这个袭人也这么认为。而宝钗“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业家计等事。”又是正合袭人之意。

“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到怎么样,哭的怎么样呢。提起这个话来,真真的宝姑娘叫人敬重,自己讪了一会子去了。我倒过不去,只当他恼了。谁知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有涵养,心地宽大。谁知这一个反倒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你赌气不理他,你得赔多少不是呢。”好好的赞宝钗,没的拉上黛玉做什么,这不是明了告诉宝玉谁好谁不好,该选谁不该选谁了吗?

  以袭人的聪明乖巧,是断断不会议论主子的长短的。几时听到过她说过一个主子哪怕是一个下人的闲话话不曾?可见袭人是一个向来守本分,知分寸的丫头。所以这样说黛玉的话,已经是很违反袭人的常态和她一直奉守的规矩了,就袭人来说已经是相当过分了。可是袭人还是说了,为什么呢?因为平时宝玉定不爱听这些话的,根本说不进去;和下人说也怪没意思的;和别的主子说吧,没的又造次了。只有和湘云说最合适,一来湘云也对黛玉有所不满,不满的人多了,关键的是湘云还敢说出来。二来湘云这个人是最心直口快,没有心计城府的,她不端小姐架子,也从不计较这些个。所以当着宝玉和湘云说,已达到劝说宝玉的目的这是最好的机会,袭人岂有不说的道理。
  但是最后袭人终于发现就想自己永远不能劝解宝玉正经读书一样,自己对于宝黛的爱情是插不进针的,也不可能把宝玉的心引到宝钗身上,反而通过宝玉认错人表错情的事了解到,两人的感情已经到了袭人非做出个决断不可的时候了。于是就另生计量,“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

正巧,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 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就让袭人又逮到一个机会。“只见王夫人使个婆子来,口称‘太太叫一个跟二爷的人呢’。袭人见说,想了一想,便回身悄悄告诉晴雯、麝月、檀云、秋纹等说:‘太太叫人,你们好生在房里,我去了就来。’”

王夫人并没有指名道姓地说“叫袭人来”, 可袭人却应了去回,就为了些没什么的事情?并且王夫人的本意绝不是叫袭人去回话的。王夫人“见他来了”,“说‘不管叫个谁来也罢了。你又丢下他来了,谁伏侍他呢?’”可见平常的常例并不是袭人来回话的。而“袭人见说,连忙陪笑回道:‘二爷才睡安稳了,那四五个丫头如今也好了,会伏侍二爷了,太太请放心。恐怕太太有什么话吩咐,打发他们来,一时听不明白,倒耽误了。’”有多大不了的事情袭人竟怕给“耽误”了?当时袭人是“想了一想”,才去向王夫人回话的。袭人会在想什么?而又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袭人竟会怕“耽误”了?这自然是“心下暗度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究竟是什么计策呢?

在向王夫人的对话过程中,本来讲好香露的事情也就要完了,差一点袭人就不能够说出心中的担忧了,也是命中注定,偏偏“袭人答应着,方要走时,王夫人又叫:‘站着,我想起一句话来问你。’”其实想来也是必然,王夫人素来讨厌贾环,宝玉平白挨打,叫她如何能不生疑,自然要问问仔细。这一点想必一直伺候着宝玉,把主子的脾性都摸清楚的袭人应该也早就想到了吧?要不然也就不会抢着去回话了。于是在接下来的回话中,袭人就想尽办法地把话题往那边引。以“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两顿。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为开场白,一反常态,只说着宝玉的不是,闭口不提他人之错,就是为了让王夫人意识到宝玉的确有问题,需要管教,需要教二爷搬出园外来。这其中的话,讲的人很多了,就允许我因恶心而不细析了,总之是虚地可以,假地实在。只有一点不知大家注意了没有?“王夫人道:‘也没甚话,白问问他这会子疼的怎么样。’袭人道:‘宝姑娘送去的药,我给二爷敷上了,比先好些了。先疼的躺不稳,这会子都睡沉了,可见好些了。’”这王夫人问宝玉的病,袭人没的扯上宝钗,难道贾府之大,堂堂宝二爷受伤,就没药了吗?况且袭人不是最要忌讳的就是这些“有心人看见,当做有心事,反说坏了”了的事情吗?那为什么还要故意地向王夫人说起呢?可见袭人对于宝姑娘的认可。也是为了表白表白宝姑娘有涵养,又关心宝玉,袭人的心和夫人一样把她当作是宝二奶奶的好人选。袭人虽然说了要防“男女之分”的是林姑娘和宝姑娘,可是她用说宝姑娘来送药一事,已经把宝钗撇清了,明告诉了王夫人我可没有说你们王家的表小姐。王夫人素日里喜欢宝钗,不满黛玉,袭人的话她怎么会听不懂。

袭人在整个回话过程中,那叫一个聪明伶俐,小心谨慎。话都说地圆通得很。“这不过是我的小见识。如今二爷也大了,里头姑娘们也大了,况且林姑娘宝姑娘又是两姨姑表姊妹,虽说是姊妹们,到底是男女之分,日夜一处起坐不方便,由不得叫人悬心,便是外人看着也不象。一家子的事,俗语说的‘没事常思有事’,世上多少无头脑的事,多半因为无心中做出,有心人看见,当做有心事,反说坏了。只是预先不防着,断然不好。二爷素日性格,太太是知道的。他又偏好在我们队里闹,倘或不防,前後错了一点半点,不论真假,人多口杂,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牲不如。”

所以说到底,袭人“如何处治方免此丑祸”的计策就是要把宝玉搬出园外来,主要就是为了防止宝玉和黛玉之间感情再作升华,以免到了黛玉真的要作宝二奶奶的地步。真要有那时,自己的日子,才真的是“粉身碎骨,罪有万重”了。当然,袭人这样做,当然也有尽心尽职的因素,可是主要的目的,还是出于对自己终身的考虑,虽然她的做法让人寒心作呕。

  综上所述,袭人打小报告,多数还是为了自己的将来。为了能够较好地留在宝玉身边安安稳稳地作妾。既不是故意针对黛玉,更没有排挤晴雯的意思。这也比较符合袭人的性格,

  我知道很多人看了本文会认为我不喜袭人,其实在下写本文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分析事实,这与喜欢与否毫无关系。而分析出的结果,又与分析本身毫无关系。而且这里分析的仅仅是八十回里的一回——袭人性格的一面而已。况且自私是人性,不管好坏,人人都有。袭人是人,所以她当然也有。这无可厚非。我也只是指出袭人打小报告也并非是故意针对某人,只为自保罢了。不要以为说一个人自私就是在骂她,一定范围内的自私并不是缺点,而是人性。比起千百年来的后宫倾扎,袭人这个真的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了。作为一个生活在传统社会的女性,要么就是对丈夫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要么就是有自己的计量,按着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是唯一的两条路,无论选哪一条,都是万丈深渊,除非她没有一夫多妻的烦恼。否则就是要选择一条路的,不是这条就是另一条。可见症结并不是在人身上。而分析出袭人在告密的原因,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袭人和她所处的境地。并不是无谓的拥谁不拥谁。


                        壬午正月庚午  月亮书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