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圆圆
作者:mango-l 标签:元宵 | 阅读次数:89 |
![]() ![]() ![]() |
| ![]() ![]() ![]() |
今天是元宵节,按原定计划早上进行了做元宵的活动。
一听到老师说,“待会儿我们就做元宵。”小朋友们的眼睛一下长得大大的,发出亮闪闪的光。 一看到阿姨拿出了面粉,孩子们欣喜的张大了嘴,一个个伸长了脖子,恨不能爬到桌子上。 阿姨在面粉中加入水,孩子们看这原本散散的干干的面粉慢慢地揉成了一团、粘在了一块,惊奇极了。 “阿姨在面粉里加了什么呀?” “水” “阮老师也来揉一揉面团,啊呀,面粉太粘太湿了,沾在我手上揉不掉了。看看阿姨怎么帮助我们。” 阿姨在面团中加入了面粉,粘在我手上的面粉在干面粉的加入下慢慢地掉落脸盆。 “面团太湿太粘要加什么?” “面粉,”有了刚才的直观观察,孩子们回答的迅速又准确。 “那太干要加什么呢?”这个问题可难倒孩子们了。 “加面粉。”吴洵方第一个想到答案。 在面粉还没完全揉好前,我让孩子洗干净手,自己也来试试揉面团。以前洗手磨磨蹭蹭的孩子这次洗得可快啦,不用老师提醒,一个个把袖子卷得高高的。 孩子们的小手放到了面团上,像是怕弄坏面团似的,小心翼翼的用手指戳戳,用手掌轻轻地按按。即使是这么轻微的一个动作都能让孩子们满足地面带微笑。 “你揉面团的时候,感觉面团是怎么样的?” 崔媛说:“软软的。” 杨怡萱说:“绵绵的,像棉被一样。” 陈啸煜说:“滑滑的。” 吴洵方说:“湿湿的。” ………… 其他孩子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这个喊着软软的,那个嚷着粘粘的,说得不亦乐乎。 开始做元宵了,孩子们搓的搓,团的团,想方设法把芝麻陷揉到面团中间。 杨怡萱的元宵总是做的黑黑的,表面沾满了芝麻。原来是面团太小了,芝麻太大了,包不进去啊。在老师的帮助下,杨怡萱团了个大大的面团,为原本黑黑的芝麻面团穿上了件白衣服。 朱柏诚的元宵总是凹凸不平,芝麻馅儿常会露出表面,看来是范了和杨怡萱一样的错误。没关系,朱柏诚自己想方法补救,只见他拈下一小块面团就往沾有黑芝麻的地方粘,就像填坑似的,可这么个粘法,元宵还是凹凸不平阿。老师让朱柏诚重新团一个大面团,把黑黑的元宵当馅儿,包进去。好不容易,一个漂亮的元宵完成了。老师四下转了转,再到朱柏诚旁边时,却发现朱柏诚的元宵又成了芝麻面团,老师哭笑不得。 将元宵放入盘子时,孩子们可仔细了,小心翼翼的拿着,轻轻地放,生怕摔着自己的作品。 仲宇琦看到一个孩子要将元宵放在他的元宵上面,急了,忙说:“啊呀,你不要放这里呀!” 孩子们做的元宵,有大有小,有的馅儿太多,有的馅儿少的看不见,有的圆溜溜的,有的坑坑洼洼的。可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元宵,依旧自豪地举起手中的元宵,告诉老师,“阮老师,看我做了3个元宵。”“我做了9个。”“我做了8个。”看着一盘子不同“品种”“大小各异”的元宵,孩子们的脸上挂着满足的微笑。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烈,尤为喜欢动手操作。听着太抽象,看着不过瘾,实实在在的动手操作才能满足孩子的兴趣。孩子在动手操作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元宵不圆,有的芝麻露出来了,有的做得太小,有的皮太厚,但在观察别的孩子的操作方法和老师的提醒下,他们会慢慢得明白哪里做错了,或许一时半刻还改不过来,但我们本就不需要孩子做个完美的“点心师傅”,只要能感受操作过程中的快乐,这也就达到我们的情感目标了。 欣赏自己不太完美的作品不也是一种有趣的经历吗。 这次实践操作活动无疑是成功地,孩子们的快乐是知识掌握的催化剂。在说说笑笑、看看做做的过程中,孩子们了解了做元宵的基本过程,感受了元宵节的快乐。 ![]() 炎子(lilian2005)于 2005-2-23 20:08:36 编辑过本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