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兼美”审美理想的失败——论曹雪芹对秦可卿的塑造及其他

“兼美”审美理想的失败——论曹雪芹对秦可卿的塑造及其他

作者愿君心似我心 标签秦可卿 阅读次数:127
秦可卿是《红楼梦》中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争议似乎集中在下面三个问题上:一、秦可卿无疑是《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作者却为什么在全书开始不久,匆匆忙忙让她早死?二、秦可卿真正的病因和死因究竟是什么?三、秦可卿这个文学形象究竟应该如何评价?当然,这三个问题又是相互紧密关联的,解决了其中一个,其他问题即可迎刃而解。我们认为:秦可卿早死是作者曹雪芹“兼美”审美理想失败的结果。其它一些问题也与此相关。对此,我们在这里试加论证,以就教于诸大方之家。

是“改塑”,不是“删”除

关于秦可卿之死,甲戌本有一条有名的脂批:“‘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的)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因命芹溪删去”。这段话给人的印象是,对秦可卿这个形象,作者曹雪芹仅仅是在原来的有关描写中,尊重脂砚斋的意见,“删”除了其“淫丧天香楼”的结局而已。由于人们公认的脂砚斋在《红楼梦》成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这段话历来成为“删除”说的主要依据。但我们却认为,对这一形象,曹雪芹是经过重新另行塑造的,而不仅仅是“删”去了“淫丧”这一情节。其理由如次:

第一,关于秦可卿的死因,脂砚斋本身就提出了两种自相矛盾的说法。上文所引脂批的说法可谓“淫丧”说。能支持这种说法的,除这条脂批而外,还有有正本第七回的一条总批:“焦大之醉,伏可卿之病之死……”。所谓“焦大之醉”,显然指此回文中焦大醉后大骂贾府子孙“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这里的“爬灰”,显然系指书中原来所写的秦可卿和公公贾珍私通一事。但说它“伏可卿之病之死”,则可作两种解释。一种是说作者用焦大醉后之骂点明可卿和公公贾珍的暖昧关系,为以后写其“淫丧”伏笔;另一种则是说自此之后,秦可卿知自己和公公的私通已为众人所知,故以至于病,以至于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按第一种解释,固可作可卿“淫丧”之佐证;但如按第二种解释,则虽可以说可卿之死与和公公私通有关,甚至可以说直接相关,但和“淫丧”仍有一定距离,因为因得心病而死不能就说是淫丧。而“淫丧”在《红楼梦》关于秦可卿的描写中是有特殊含义的,即她因和公公私通被丫头撞见而羞愤自杀。第二种说法可谓之“病死”说。能支持这种说法的,除上引有正本那条脂批的第二种解释外,还有有正本第十回总批:“欲速可卿之死,故先有恶奴之凶顽,而后及以秦钟来告,层层扣入,点露用心过当,种种文章逼之。虽贫女得居富室,诸凡遂心,终有不能不夭亡之道。”如果说上引前一条有正本批语揭示了秦可卿是因病致死的话,这条批语则揭示了致病之因:“贫女得居富室”,外有凶顽“恶奴”和本家之凌辱(如焦大之骂和贾璜妻侄对秦钟的欺侮),内有本人“用心过当”。所谓“用心过当”,亦即其婆婆尤氏所说的:“他(她)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自然,别人的欺凌和自己的“用心过当”,又都和“贫女得居富室”密切相关,故这条批语结语云:“终有不能不夭亡之道”。如此说来,秦可卿就是因“贫女得居富室”内外交困而致病,因病而致死了。自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排除秦可卿和贾珍有暖昧关系的可能,也不排除这可能也是致病因素之一(“恶奴之凶顽”显指“焦大之骂”),但“淫丧”和“病死”毕竟是两回事。为什么脂批中会出现这种自相矛盾的状况呢?我们认为,这正好是“改塑”造成的。因为众所周知,脂批非一时所写,甚至非一人所写。前引甲戌本批可能写在“改塑”之前,故仅言删“淫丧”;后引有正本二批则可能写于“改塑”之后,故强调“病亡”。至于后者中仍存“淫丧”的一定痕迹,则主要是因批者心中仍有一改塑前之秦可卿在所致。所以我们认为,综合看这几条脂批,不但不能证明作者最后稿本秦可卿是“淫丧”,作者对之是“不写之写”(脂批),而且可以为我们的改塑”说提供一定佐证。

第二,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的过程中,的确有一个对人物不断改塑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随着对人物认识的不断加深和主题的不断深化,以及美学追求的变化,对人物进行改塑,在中外文学史上是屡见不鲜的。曹雪芹对《红楼梦》的创作也不例外。它虽然最后仍然是“未成之书”,甚至前八十回也仍未定稿,但已几经大改。这有作者自己的话和有关脂批为证。再从《风月宝鉴》等《红楼梦》诸多异名所提示的内容来看,显然重点、主旨与《红楼梦》都有很大不同,说它们提供了一条《红楼梦》的不断修改过程的线索,大概不会有人认为是无稽之谈。在修改中,由于表现主题和作者审美理想的变化,对人物的改塑,就是自然甚或是必然的了。在《红楼梦》中,不仅尤三姐的改塑已为大家所公认,甚至王熙凤这个重要人物也经过改塑。由此可见,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对秦可卿这个人物进行改塑,完全是可能的,甚至是必然的。

第三,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详细地描写了秦可卿由病而死的全过程,而且揭示了致病之因。如果说上述第一点是外证,第二点提供了可能性的话,这一点则是内证,它是秦可卿这个人物“改塑”的最重要的证据。关于秦可卿由病而死的全过程,有的同志曾专文予以论证,这里不想详加叙述,只简单理一个线索:秦可卿第一次出场是给宝玉安排睡中觉(第五回)。第二次出场是婆婆尤氏宴请凤姐,她让与凤姐同来的宝玉去见弟弟秦钟。脂批所谓“焦大之醉”,即在此回(第七回)。从后面第十一回尤氏对凤姐说的一段话中我们得知,这天是九月初三,秦可卿已经病了,只是因为与凤姐相好,才“强挣扎了半天”。到了第十回,读者又从尤氏口中得知她已病得不轻:“经期有两个多月没有来”,又“并不是喜”,”到了下半天就懒待动,话也懒说,眼神也发眩”,三、四个大夫轮流着一天几次看脉。后来冯紫英推荐了个姓张的先生,贾珍请来看过,这位先生说是病已耽搁,“显出一个水亏木旺的症候来”,只有“三分治得”了。并且暗示难以挨过来年春天。这里要注意的是,按这位先生的说法,是本可痊愈,庸医致误。到了九月中旬贾敬生日,秦可卿已是“十分支持不住”,卧床不起,而且已预感到:“未必熬得过年去”。此后则“也有几日好些,也有几日仍是那样”。到了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前后,“也没见添病,也不见甚好”。这正应了上面所说的那位张先生的话:“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第十二回作者交代“腊尽春回”,十三回一开始,秦可卿就托梦凤姐而亡了。关于秦可卿的得病之因,前文我们从对脂批分析中已得出结论:“贫女得居富室”,内外交困。这一点,作者则通过那位张先生之口作了明确交代:“据我看这脉息: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的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忒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此病是忧虑伤脾,肝木忒旺……。”上述描写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无误的事实:秦可卿是长期患“病”而“死”,而不是突然暴死:“淫丧”。

第四,“淫丧”和“病死”两说不能并存。也许有人会说,“患病”和“淫丧”并不矛盾呀。我们认为,这种说法似乎可通,实则不符合人之常情。试问:在秦氏已经病得奄奄一息的时候,贾珍还要硬和她胡搞,或者她还要和贾珍发生关系,以致被人发现而羞愤自杀,亦即所谓因“淫”而“丧”,可能吗?

综上所述可见,曹雪芹对秦可卿得病至死过程的详细描写和脂批所谓“淫丧天香楼”的矛盾,只有用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改塑”才能得到合情合理的解释。
改塑前后:两个不同的秦可卿

那么,“改塑”前后的秦可卿区别何在呢?我们觉得可以这样概括:“改塑”前的秦可卿,是一个作者对之持基本否定态度的、淫荡但却颇有才干和心计的豪门少妇;“改塑”后的秦可卿,则是一个作者完全对之持肯定态度的、诸“美”“兼”具的贾府理想“持家人”。

关于前一个秦可卿,人们已经考证、论证了好多,此处不多说,主要来看看“改塑”后的秦可卿。

“改塑”后的秦可卿,是一个“兼美”的典型。

“兼美”这一概念,是作者曹雪芹在第五回用给太虚幻境中警幻仙子的那位同宝玉一起领略“云雨之事”的“妹妹”命名的方式提出来的:“……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于汝”。作者这里提出的“兼美”这个概念,是寄托了自己的审美理想的,是极具深意的。可惜一般论者只看到它是指这位“可卿”“兼”具林、薛之“美”,而没有看到它更深广的美学含义。而这位太虚幻境警幻“妹妹”和《红楼梦》“现实世界”中秦可卿的关系,已因不仅引宝玉入梦、名字相同(所不同者,太虚幻境以“兼美”为乳名,以可卿为字;“现实世界”中以“可卿”为乳名,或云“小名可儿”而已),而且因宝玉对她的特殊感受而被红学界公认为一个为另一个的影子,这里不想详论。基于此,我们认为,虽然“兼美”不是《红楼梦》“现实世界”秦可卿的名或字,但作者却在这位“现实世界”的秦可卿身上寄托了他的“兼美”审美理想。

秦可卿“兼美”,首先自然是“兼”具林黛玉、薛宝钗之“美”。这一点,最为明显不过,红学界也无异议。此处不再赘述。要强调的是,作者显然在她身上寄托了他所认为的两种女性美的品格“极致”。那么,说作者曹雪芹在“兼”二者之“美”的秦可卿身上寄托了对女性美,至少是少女女性美的最高理想,似乎不算过分夸张。

秦可卿“兼美”,其次是“兼”具中国古代贵族少妇所有“美”德。对这一点,作者在前十三回不多的篇幅中作了充分的、甚至使人感到有点“过分”的描写和渲染。

她对夫敬。这有她自己对王熙凤的话为证:“婶娘的侄儿(指她的丈夫贾蓉)虽说年轻,却也是他敬我我敬他,从来没有红过脸儿”,正因为夫妻相亲相敬,所以贾蓉对秦氏的病“好不焦心”。她事亲孝。人们对某个人的态度,往往是这个人自己为人的“镜子”。通过这个“镜子”,我们可以准确地窥见这个人自己的形象。而贾府中秦可卿的长辈中,上至贾母,下至王熙凤,没有人不对秦氏备加肯定,她几乎到了长辈无可挑剔的程度。容易引起异议的是她和公公贾珍婆婆尤氏的关系,这里单独提出来说一说。

自古以来,公婆和儿媳的关系是难得好的,尤其是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妇姑勃xī@①而造成的悲剧不知有多少。 但改塑后的秦可卿和公婆的关系却处得非常和睦融洽,贾珍和尤氏对这位儿媳非常满意。这你只要看看书中对秦可卿得病和去世以后他们两人言语行动的描写即可确知。可卿说公婆把自己“当自己的女孩儿似的待”,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可卿死后,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睡在床上”;贾珍则“哭得泪人儿一般”,“恨不能代秦氏之死”。他对贾代儒等说:“合家大小,远近亲友,谁不知我这媳妇比儿子还强十倍”,他甚至说:秦可卿“如今伸腿去了,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说着又哭了起来”。对于秦可卿的丧事,贾珍说要“尽我所有”,事实上也的确是“恣意奢华”。这里需要专门加以说明的是,对于贾珍和尤氏在秦可卿死后的表现,尤其是贾珍的表现,论者多以为是作者为了暗示贾珍和秦氏的暖昧关系而特意渲染的。我则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受了脂批的影响,心目中早有一个改塑前的秦可卿,即和公公关系暧昧,最后“淫丧天香楼”的秦可卿在,因而戴了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描写造成的。如果取掉这有色眼镜,用正常人的目光来看,再结合上文已述及的他们平日融洽的长、下辈关系来理解,贾珍如此伤痛,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他那些看起来有点过分的说法和做法,则不过是人伤心到极点的过头言行而已。既然社会上宁肯舍儿子都不肯舍媳妇的事不止一见,为什么偏偏我们对贾珍夫妇的言行说三道四呢?所以,我们认为贾珍在秦氏死后的表现是人情之常,不值得大惊小怪。不但如此,我们还认为,如果真的改塑后的秦可卿仍和公公贾珍关系不明不白,现在死了,公公贾珍不加克制如此表现,岂非“授人以柄”?曹雪芹的笔下,似不会出现如此败笔。不但贾珍在秦氏死后的言行可如是观,尤氏“犯了旧疾”不能理事亦可作如是观: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尤氏犯的虽是“胃疼旧疾”,岂知不是因心情过分伤痛而起?在信奉“媳妇是墙上的泥皮,揭了一层有一层”,“去一个穿绿的,来一个穿红的”的信条的封建时代,在一个贾府那样的贵族大家庭,能在生前和死后使得公婆这样关心和伤痛,不正是秦可卿对公婆孝敬的证明吗?

她处人和,待下慈。“温柔和平”(作者语),是秦可卿待人处事的特点,她也因之得到贾府上上下下的喜爱。秦氏死讯传出后,“那长一辈的想她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她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她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她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曹雪芹用这一段话,强调了秦可卿处人和,待下慈的思想性格特点。秦氏的两个丫鬟瑞珠和宝珠,在秦氏死后一“触柱而亡”,一“甘愿为义女,誓任摔丧驾灵之任”。对于这件事,论者多为改塑前秦可卿的形象所囿,认为与秦氏“淫丧天香楼”事件有关(见甲戌本夹批瑞珠触柱而亡事:“补天香楼未删之文”)。我们则认为,未改塑前或者如此,但对改塑后的秦可卿来说,作者保留这些描写,则是为了强调秦可卿待下之慈感人至深,以至人愿以身殉。当然,在现在我们看来这未免过分,但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愚仆殉主”之事并不罕见。所以如果我们不因脂批而戴有色眼镜看这件事,尤其从作者为了强调秦可卿“待下慈爱”这一性格特点来看这件事,或可对之作出比较合乎情理的解释。

不难想见,曹雪芹给秦氏取小名“可卿”,又名“可儿”,是有深意的。“可”者,称人心,惹人爱也。这也有脂批为证:他批到所爱之人精湛的言行时,常常大书“可儿可儿”(如甲戌本第八回对晴雯“这会子还冻得手僵冷的呢”一段话侧批等)。秦可卿的言行的确不负“可儿”、“可卿”之名。又,改塑前的“秦可卿”三字据说是“情可轻”之意,何以改塑后还用此名?这则因为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这三个字除可谐音解为“情可轻”外,还可谐音解为“情可亲”,脂砚斋似也不排除此点,他在上引秦氏死后众人反应一段话后批:“借可卿之死,又写出情之变态。上下男女老少,无非情感而生情”(见有正本十三回总批)。能使人感动而生情之情,必然是可亲、可敬、可爱之情。对夫敬,事亲孝,处人和,待下慈,在秦可卿身上,曹雪芹几乎的确集中了中国古代贵族少妇所有的美德,对所有人,她都当得起“情可亲”三字。

再次,可卿是兼具男性持家的才能“美”。说曹雪芹在秦可卿身上写出了男性的持家之才,或者说在她身上寄托了对封建大家庭接班人的理想和挽救贾府危亡于既倒的希望,证据有三:一是写她是宝玉心目中的“可继家事者”。对十三回写宝玉听到秦氏死讯后“只觉得心中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一段话,甲戌本脂砚斋有一条侧批:“宝玉早已看定可继家事者,可卿也。今闻死了,大失所望。急火攻心,焉得不有此血?”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出自曹雪芹的笔下,但由于“一脂一芹”在《红楼梦》创作中的密切关系,它显然可以代表作者曹雪芹的看法。二是写她比凤姐更有才能。凤姐是贾府中男子万不及一的女强人。贾府中不说女性,即使是男性,王熙凤真正能看入眼的几乎一个都没有,但唯独对秦氏不但爱,而且敬。不说不如自己,即使才能与自己不差上下,凤姐也不会如此。三是写她具有贾府男子汉所没有的深谋远虑。这则集中体现在她临终前托梦凤姐说的那一席话。她不但较之贾府那班醉生梦死的须眉男子远为冷静、清醒;而且,她提出的办法也是建立在对形势清醒估计的基础上的。她关于贾府家计的深谋远虑,的确是贾府那些须眉男子,甚至女强人王熙凤所望尘莫及的。这一点前人论述已多,亦不再赘言。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