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历来红学版本研究须重新检验

历来红学版本研究须重新检验

作者文伟 标签版本 阅读次数:157
历来红学版本的研究文章面临重新检验

要点:版本是红学的重要基础,从胡适开始,历来都把甲戌本与庚辰本作为两个时期的本子来对待(见附录),并由此出发展开研究,然而这两个本子有相同的错别字!这只能说明这两个本子出于同一个底本。因而历来红学版本的研究文章面临重新检验。

一、从共同的错字看两本同源
甲戌本与庚辰本是《红楼梦》版本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本子,这两个本子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一般以为,甲戌本是曹雪芹1754年的本子,庚辰本是1760年的本子,庚辰本是作者生前留下的最后一个本子。也有一部份人认为庚辰本在前,甲戌本在后,理由是甲戌本的文字比庚辰本更好,而文字总是越改越好,不会相反。以上两种观点各有理由,又相互矛盾。但不论持何种观点,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即版本专家历来都一致认为,甲戌本与庚辰本是作者曹雪芹在两个不同时期所留下的两种本子(见附录)。。
将这两个本子对照一下,差异很明显:两本存佚的回数不同;文字质量不同;每一回的文字多少有所不同,如甲戌本有“顽石思凡”400多字,有“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等句;甲戌本还有“凡例”。至于两本批语的差别,那就更大了。当然,在两本共有的十六个回次中,相同是主要的,例如与程乙本相比,甲戌庚辰两本就属于同一系统,即使与戚序本比,也是甲戌与庚辰更为接近。
在甲戌本与庚辰本的异同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现象,那就是在这两个本子里有不少共同的错字。为了便于查对复按,下面除了列出两本主要的共有错字外,还列出这些文字在甲戌本中的页次(只要在甲戌本中找到这些字,到庚辰本找这些字也容易了),以及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红楼梦》对这些文字的处理。
回次 二本相同的文字 错字 甲戌本页次 艺院本文字及页次 说  明
1 追踪摄迹 摄 七  A 蹑  5
1 字表时飞 字表 十二 A 表字11
2 阮籍稽康 稽 十  A 嵇 30
3 膏梁轻薄仕宦 梁 二  A 粱 37
3 漫漫的劝解 漫 四  A 慢 39
4 到是一件美事 到 六  B 倒 62
4 只省心针黹 省 九  A 留 64 庚辰“省”傍改“留”
5 一载赴黄梁 梁 八  B 粱 79
5 承除加减 承 十五 A 乘 88
6 都不揪采 揪 五  B 瞅 97
6 到上茶来 到 六  B 倒 98
6 秤它般的 它 九  B 砣 100
6 刚说道这里 道 十二 B 到 103
7 生在这候门公府 候 十一 A 侯 116
8 到滚滚的茶水 到 三  A 倒 122
8 难到就不知道 到 七  B 道 127
8 爬爬的从家里 爬 八  B 巴 128
8 才到茶来 到 十三 A 倒 132
13 盛筵不散 不 三  A 必 175
13 忠靖候史鼎 候 七  B 侯 180
13 锦乡候、川宁候 候 七  B 侯 180
14 王兴媳妇爬不得 爬 五  B 巴 191
14 定城候、襄阳候 候 十一 A 侯 196
15 初会伧促 伧 二  B 仓 200
15  苓香念珠  苓 二  B 鶺鸰200 甲、庚第16回鶺鸰
15 公候伯子男 候 五  B 侯 202
15 到碗茶来 到 七  B 倒 204
15 心服常侍 服 八  A 腹 205
16 得意之壮 壮 三  B 状 210
16 除不知 除 五  B 殊 212
16 不妨和一个 妨 六  B 防 213 庚辰“妨”傍改“防”
16 走了一淌 淌 六  B 趟 213
16 太祖皇帝访舜巡 访 十一 B 仿 217
16 竟 不得了 十一 A 顾 217
16 正紧是这个主意 紧 十一 B 经 218 庚辰“紧”傍改“经”
25  眼过了一日 二  A 展 345
25 彩云到茶 到 二  B 倒 345
25 已后大凡 已 七  A 以 349
25 倘在床上 倘 十三 B 躺 355
25 从今已后 已 十三 B 以 355
26 从前吊的 吊 一  A 掉 360
26 到起茶来 到 六  B 倒
26 好茶到碗 到 九  A 倒 367
27 刁镂隔子 刁 三  A 雕 374
28 属谁姓已 已 一  B 矣 385
28 觅封候 候 十一 A 侯 394

写错别字,把正确文字抄成错字,当然难免,因而没有人专门指出并加以分析。但两个抄本又怎么会出现同样的错字呢?是作者在前后两个不同的本子中,两次都写了相同的错字?具体到上表,难道曹雪芹第一次把“嵇康”写成“稽康”,把“必散”写成“不散”,第二次竟然又同样写错了?这当然是绝不可能的。就算这两个本子是同一人抄的,难道他在抄这个本子(甲戌本)时,把“嵇康”抄成了“稽康”、把“秤砣”抄成了“秤它”,在抄另一个本子(庚辰本)时,又把“嵇康”抄成“稽康”、把“秤砣”抄成“秤它”?这当然同样是绝不可能的事。两个本子有如此多、如此明显的错字,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两个本子是出于同一个底本。即底本上是“稽康”、“承除加减”,过录者没有改正,依样抄录,传抄本便继承了底本上的错字。下一次过录时同样没有改正错字,错字便再次继承。除此以外,无法再作别的解释。当然另一个本子可能是按照底本过录,也可能是按照前一个过录本过录,虽然有这两种可能性,但其来源则肯定是同一个底本。
从甲戌、庚辰两本的共有错字中,可以认定,这两个本子来自作者的同一个底本,这个底本当然不是曹雪芹的原本,因为曹雪芹不会写这么多明显的错字,而只是一个过录本。这个过录本上有上表列出的种种错字,过录者没有把这些错字改过来,保留在了现存的这两个本子中。
二、两本文字不同的原因
既然甲戌本与庚辰本有共同的底本,那为什么两本的文字又有很大的区别?
《红楼梦学刊》2002年第三辑发表张俊、曹立波、杨健合写的《北师大藏〈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考论》一文,指出师大本“并非对庚辰本加以简单、机械地过录,而是以庚辰本为底本,进行了校补整理工作。”与底本比,校改增补了很多别本上的文字,上面已有甲戌、庚辰、戚序等本的异文。最后提出:“师大本是陶洙整理后的誊清本,那么原来的工作底本何在?”即师大本之前,还应有一个“工作本”,这个工作本是在庚辰本上改、补了别本的异文,然后据以誊抄一遍,成为现存的师大本。
其实现在我们看到的甲戌本(影印本),正是某个“工作本”的“誊清本”。具体说来,今甲戌本和今庚辰本出自共同的底本,庚辰本完全按照底本过录(过录时难免有一定的出入),而甲戌本与底本之间,则还有一个“工作本”,这个工作本按底本过录后,上面又增补了几种其他本子的异文,那些“其他本子”有的比底本要早,有的比底本要晚。工作本形成后,再誊抄一遍,就成了现在的甲戌本。当然这是一个简化了的过程,实际可能不是“工作本”,而是收藏本,收藏者本来是据底本过录下来,作为收藏用,后来发现了别的抄本,便抄了一些异文,以后又发现了一种别本,又抄了一些异文。另一位爱好者见了后很感兴趣,借去按他认为恰当的文字过录下来,便成了一个新本,即今甲戌本。且收藏者在增补异文时,不是逐字校对,而是有选择地增补,所以底本上的错字没有全部改过来。
我们可以通过今存己卯本来形象地理解“工作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影印己卯本,书尾上有7页“附录”,从中可见己卯本的原貌。陶洙收藏了己卯本后,他在上面补抄了不少别本上的异文,正如影印本序中所说,他这么做,目的是为了使这部书得以完整、准确。且看“附录”中第三回的第一页,底本的回目是“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傍边补抄了“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毫无疑问,补抄的回目比原底本更准确,特别是后一句。如果下一个过录者按照傍补的句子抄,其文字就优于底本了。
从北师大本和己卯本来认识今甲戌本,可以断定今甲戌本是一个根据校补本过录的“新本”,“校补本”大致与“工作本”相似,“新本”又大致与“师大本”相似。它的最初底本就是庚辰本的底本,后来在底本上增补抄了几个别本的文字,这些别本既有早于底本的,也有比底本要晚的。将增补后的本子重抄一遍,便是胡适购进的“甲戌本”。
传统观点是:
甲戌原本 -—— 转抄本 -—— 今甲戌本
庚辰原本- —— 转抄本- —— 今庚辰本
本人认为应当是:
               增补本 -—— 今甲戌本
作者原本 -—— 转抄本
               今庚辰本
虽然甲戌本与庚辰本出于同一个底本,但从反映作者某一时期的“定本”面貌来说,似还是庚辰本来得“纯”一点。而甲戌本的文字质量固然优于庚辰本,但它不是作者的“定本”,因为在今甲戌本上面,除了可能有作者晚于庚辰本的改文外,也有后人,如脂砚斋等人所添入的文字,明显的如“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便是。当然,由于这两个本子各有所长,因而都非常重要,前人对此早已作了详尽的评述,只是“甲戌本”这个名称极成问题,但要想挽回,看来已经晚了。(参见贵州《红楼》杂志2003年第一期文章)

附录:有关专家对甲戌本与庚辰本孰先孰后的见解。
1、(庚辰本)是乾隆庚辰秋写定本的过录本。
(甲戌本)其底本写于“庚辰秋定本”之前六年,尚可以考见写定之前的稿本状况。
  胡适《跋乾隆庚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抄本》(1933年),《胡适红楼梦研究论述全编》P198、199,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2、甲戌再评,庚辰四评,甲戌本对庚辰本说,是初稿;庚辰本对甲戌本说,是改稿。
(同时又认为,由于甲戌本文字质量高)如今传庚辰本是否即根据这个甲戌本而进行加工,很值得讨论。
  俞平伯《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后记》,《中华文史丛论》第一辑
3、到乾隆十九年甲戌,已然成就了一个定本,如现今尚残存的十六回所示的那样。
《甲戌本》之可靠与可宝,因为它是芹、脂自己的定本。《庚辰本》之不可尽信,更不可迷信,是因为它是经过别人妄加改动的一个本子。
  周祜昌、周汝昌《石头记鉴真》P149,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
4、(甲戌本)正文所根据的底本是最早的,因此它比其他各本更接近于曹雪芹的原稿。
  陈毓罴《〈红楼梦〉是怎么开头的》,《红楼梦论丛》P193,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5、庚辰本是曹雪芹生前最后的一个本子。
  应必诚《论石头记庚辰本》P111,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6、甲戌本比庚辰本已经有了改进。
甲戌本是庚辰本以后的新定本。
  赵冈、陈钟毅《红楼梦新探》P91、98,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
7、书中甲戌、庚辰等标志年月的文字,在没有确凿的否定证据以前,应相信其为两个抄本的最初底本的年月。
  赵卫邦《〈红楼梦〉三个主要脂本的关系》,《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三辑P267
8、(甲戌本)与庚辰本恰好是一先一后,一个是现存曹雪芹生前最早的本子,一个是现存曹雪芹生前最晚的本子。甲戌本可以看到这部伟大著作的早期面貌,庚辰本则可看到这部伟大著作的后期接近定本的面貌。
  冯其庸《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红楼梦学刊》1980年第四辑P207
9、甲戌本从种种迹象看,过录时间略晚,但其祖本却是个早期本子。
林冠夫《论王府本》,《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一辑P190—191
10、(甲戌本)底本的正文确是脂砚斋在甲戌年的再评本,用《甲戌本》作为它的简称是合适的。
《庚辰本》底本的正文确是在这一抄本(甲戌本)正文的底本基础上加以修改的。
季稚跃《也说〈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十六回本)的底本正文》,《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四辑P310—322
11、甲戌本是一个晚于己卯、庚辰等本子的本子,但我又以为甲戌本虽说晚于上述本子,但却是曹雪芹生前的一个定本,其时间当在庚辰本以后至壬午或癸未除夕这几年中。
  李少清《从〈石头记〉到〈红楼梦〉—兼谈甲戌本》,《红楼梦学刊》1982年第一辑P274
12、《红楼梦》版本可以分为甲戌原本系和己卯庚辰系两个分支,今存各本除甲戌本属甲戌原本系统而外,其他皆属己卯庚辰原本系统……今存脂本中,甲戌本和己卯庚辰本分别是甲戌原本与己卯庚辰原本的过录本。
朱淡文《论〈红楼梦〉文献学研究之前景》,《’92中国国际红楼梦研讨会论文集》P516,文化艺术出版社1995年
13、只残存16回的甲戌本,其底本比它(庚辰本)更早,文字更可信,更接近曹雪芹原作的本来面目,庚辰本与它差异的地方,绝大多数都可以看出是别人改的。
  蔡义江《努力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一辑P304-305
14、甲戌本,就正文而言,在现已发现的十多部古抄本和一直在流传的刊本中,是最接近作者原稿的一部抄本。
金品芳《石头变美玉四百多字脱落原因的补说》,《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三辑P301
15、可以断言:甲戌本早于己卯本、庚辰本。
刘世德:《秦钟之死》,《红楼梦学刊》1995年第一辑P159
16、甲戌本文字最早,质量最高。它的高质量的文字不是修改己卯本和庚辰本的结果,反而是己卯、庚辰把甲戌的文章改坏了,它那“凡例”亦非膺品。
  郑庆山《〈红楼梦〉版本源流概说》,《红楼梦学刊》1998年第四辑,P209
17、我还是同意胡适先生的鉴定:“甲戌本”是世间最古的《红楼梦》写本。
  石雷《〈乾隆甲戌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真伪辨》,《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三辑P106
18、甲戌本成书最早,文字质量也最好;它后来蜕变成了《己卯·庚辰本》。
  杨传镛:《勘红札记(续)》,《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四辑P80
19、己卯本、庚辰本的应该是比甲戌本文本创作更早的文本。
杜春耕《杨继振旧藏〈红楼梦稿〉告诉了人们什么?》,《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一辑P332
20、乾隆隆十九年甲戌(1754)的抄本因第一回有“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字样,故简称甲戌本;乾隆二十五年庚辰(1760)的抄本因书内题“庚辰秋月定本”,称庚辰本。不过现在见到的并非当初的原底本,而是根据原底本过录或再过录的本子,但它们毕竟保存了原稿的真实面貌。
魏绍昌《〈红楼梦〉版本简介》,《红楼梦鉴赏辞典》P663,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1、现存此本(甲戌本)为据甲戌原本的过录本。
此本(庚辰本)应是此抄本(底本)的年代。
《红楼梦大辞典》P918、920,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
  22、今存甲戌本是《红楼梦》的最早版本。
己卯、庚辰本是曹雪芹生前的最后一个定本,两本均题有“脂砚斋凡四阅评过”字样,说明两本处于同一个定本期。
《红楼梦之谜》P257、268,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23、现存庚辰本抄定的年代,大约是在公元一七六一年即乾隆二十六年以后,甲戌本底本的年代应是公元一七五四年,即乾隆十九年甲戌。
  《红楼梦·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1996年版同

E-mail:hww5252@hotmail.com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