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美术综述
作者:幻树 标签:理论 | 阅读次数:1164 |
![]() ![]() ![]() |
| ![]() ![]() ![]() |
中世纪美术综述
按历史学家界定中世纪是指欧洲封建社会历史时期,是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公元1 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止。但在文化史上习惯指到公元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开 始为标志,恩格斯说过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伟大诗人。 欧洲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是基督教,中世纪是上帝主宰的时代,是神灭掉人的最黑暗时代, 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基督教麻痹和毒害人民。愚民们纷纷走进教堂,接受上帝的熏陶,忍受现 世的苦难,祈望死后进入天堂。教堂里有《圣经》,但大多数人读不懂、不会读,所以神圣 的教义只能通过绘画和石头来讲述——把它雕刻在教堂的墙壁和柱子上。于是圣人的形象和 《圣经》的内容,寓言和布道场景都装饰到了教堂上,那里便成了大家都能读懂的“石头圣 经”。 所以中世纪的美术基本上是基督教美术,基督教活动主要是教堂,所以其美术和教堂建筑、 壁画和雕塑装饰融为一体。 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形式主要有两种:早出现的一种叫“罗马式”,它是由更早的“巴西里卡 式”演变而来,其外形像封建领主的城堡以其坚固、敦厚、牢不可破的形象显示教会的权威 ,如意大利的比萨教堂。较后一种称为“哥特式”,它的形式比“罗马式”轻巧而更富于装 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 们的精神感情。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 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 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其共同点是:内容全部是圣经故事和人物用以 宣传教义、规劝世人服从神权和容忍上帝对现实世界的一切安排,做一个顺从的“上帝的奴 仆”,实际上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仆。从其形式来看,人物形象是超现实人世的、实际上是 解释教义的一种精神符号,表情没有人性,显得呆板僵化,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圣者气息 ,在人物神态上有一种静穆的神秘感,有的形象夸张到令人感到恐怖,众多的这类形象布置 在教堂内外,从四面八方造成一种令人震慑的非人间的世界。 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 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 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 意大利罗马式雕塑 中世纪的意大利还没有形成一个艺术中心在雕刻方面由于地方的分散性,形成了不同的地方 学派。 南意大利的雕刻基本上是沿着罗马艺术的途径发展的,大多数是对罗马时代雕刻的直接模仿 。 伦巴底是意大利最早形成城市公社制度的一个地区。雕刻家威廉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艺术的 传统。在莫德纳教堂的浮雕中创造的人物动态已十分动人,具有自然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 ,有的已塑造了真实优美的人体。在作品中已经出现了世俗的场面和世俗人物形象。 公元13世纪初,雕刻家安泰拉米的出现是雕刻发展的新阶段。他的作品构图已经达到自由活 泼,优美雅致的境地,人物的身体比例更趋匀称,衣褶的线条柔顺有力度,整个浮雕画面显 得平和。 意大利罗马式绘画 意大利的绘画也各具地方画派特色。在南意大利的绘画中,镶嵌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12世 纪时在西西里境内制作了一系列拜占廷风格的镶嵌画,多出于君士坦丁堡画派的几位希腊大 师之手,可与拜占廷的宏伟艺术形象相媲美。 在意大利发现的希腊大师的作品,形象已具体积感,人物的动态手势自如且富有表情,具有 独创意义。 公元12—13世纪作于蒙特利尔教堂的镶嵌画早期,清楚地显示出罗马式风格:基督的形象粗 笨,其他的人物身姿也没有什么动态,令人感到一种森严的宁静。但到后来逐渐表现出画家 的个性特征,人物造型、动态已有表现力,画面具有叙事意味。 东意大利地区的代表拉文纳教堂的镶嵌画,开始放弃了拜占廷画家那种严格遵守形象配置的 呆板形式,人物表现开始具有个性表情。 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的镶嵌画是威尼斯绘画发展的重要阶段。绘画处理具有罗马式造型艺术 的固有特征——轮廓坚实有力,姿势富有表情,但仍保留一些拜占廷艺术的特征,这种特征 一直延续到公元15世纪。 意大利的细密画也有很大发展,但拜占廷风格仍有一定影响,在有的手抄本中发现精工描绘 的人物是用水粉画的,文字用伦巴底特大字母写成,起着字母保持难认的连体字,还有植物 图案和动物装饰纹样。 法国罗马式雕塑 随着教堂建筑的兴起,法国的雕刻绘画工艺开始复苏了。教堂建筑开始使用浮雕和圆雕装饰 。将圣经的故事和代表人物雕在墙上和柱上,成为教民看得懂的“石头圣经”。 公元12世纪法国罗马式雕刻进入繁荣期,兴起了许多地方不同的学派。主要有勃〓第、朗格 多克与普罗凡斯等学派。 勃艮第学派的代表是圣马德兰教堂和奥顿大教堂中的雕刻。雕刻中的人物具有戏剧性的情绪 ,光与影对比十分强烈,衣服的皱褶显示出晃动的优美旋律。人物塑造富有立体感,实际上 表现了一个异教徒的世界。 朗格多克学派作品主要特点是在充满虚构性的形象中有着崇高的感情与戏剧性。人体拉得很 长,人物的服装往往有像鳞片一样的装饰或者是在光滑的平面上形成两三道纹路的衣褶。这 个学派的代表是莫阿萨克的圣彼得教堂和苏亚克教堂的雕刻。 普罗凡斯学派在许多方面接近意大利北部城市公社的罗马式雕刻风格。代表作品是马赛的老 教堂高浮雕。构图稳定均衡,形象的塑造基本上不是线条式的装饰,而是具有真实感的立体 造型。 在法国东北部巴黎地区的雕刻家们用完全独立的方法来处理安放在建筑装饰框子里的圆雕像 ,形成了一个出色的罗马风格的雕刻学派,这对以后哥特式雕刻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代表 作品是夏特尔教堂的雕刻作品。雕刻家们尽力使人体服从于建筑形式的节拍。这些雕像都富 有肖像性特点,脸部比较生动,而且有一定程度的个性表现,这属罗马式晚期成就。 法国罗马式绘画 在法国教堂里,壁画十分盛行。画面多为单线平涂的罗马式特征,画面充满幻想、夸张。细 密画是当时法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国北部的圣洛仑成为大规模的细密画创作中心 ,那里发展着版画风格的细密画。在亚眠图书馆藏的福音书中可见绘画技术十分熟练,人物 形象充满了丰富的表情。在手抄本中,细密画的线条所塑造的形象极富扭动感。还发挥了轮 廓线的作用;在这些轮廓线中又平涂上鲜明的颜色,具有平面装饰效果,它和雕刻一样,呈 现一定的抽象化和象征化的倾向。 公元12世纪初勃艮第的修道院产生了一个细密画派,他们的特点是素描细致、优美,关注人 物性格的刻画。这一时期的作品表明了罗马式风格,画家在作品中追求一种抽象、明朗和新 鲜的感觉,使表现性、象征性和装饰性结合为一体。 镶嵌画 早期基督教教堂采用巴西利卡式,在这些教堂里最突出的是以基督教为内容的镶嵌壁画。这 种镶嵌画在古代希腊罗马已广泛用来铺地面和小型的墙壁装饰。基督教极大地发挥了镶嵌艺 术,从公元4世纪起他们开始用来装饰教堂内部的各个部分:壁画、拱顶、天花板等等。这 时的镶嵌画不像古代所具有的活泼生动的风格,而是按教会要求采取了严格的教会图象公式 。这种形式与宗教思想内容相结合,更加强了教堂的神秘感。画中人物被表现为正面,严肃 古板的形象,布局上必须遵守对称的法则,强调平面构图和金色背景,使画面距离自然生活 愈远愈好,这样才能有“远离尘世”向往天国的感觉。人们在教堂里,从那有限的窗口射进 来的微弱光线,只能照到圣坛附近,室内只能摇曳不定的腊烛光,照在布满镶嵌画的墙壁和 天井上相互辉映,就像已进入一个眩目的幽灵世界。教堂完全被这种神秘的气氛所笼罩,教 徒们在这“神的世界”里,只有虔诚的忏悔而别无他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