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教者,即儒家之道,明清之时,则具体体现于”修齐治平”的儒家政治理想中.
宝玉衔玉落草后,便承担一个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宁荣二公之灵的嘱托,贾府”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宝玉作为贾府唯一可望有成的嫡孙,竟不入名教之中,这一家道中兴的使命便难以完成.再者,宝玉生而知粉黛,贾政虽常逼迫宝玉读书作文章,承其能光耀门楣,然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此一使命亦难完成.
此二种使命亦可划入” 修齐治平”的儒家政治理想中, 贾政逼迫宝玉读书可入”修齐”范畴,目的也是不负宁荣二公嘱托的家道中兴的”治平”之功.
宝玉难以完成的名教之路,雨村则能易如反掌. 雨村未入仕之前,其人有二愁,一愁为无美人相伴,并有一诗云:未卜三生原,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颜,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当雨村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之时,美人之愁即被”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的仕途愁绪所淡化.然”书中自有颜如玉”,及至雨做了应天知府后,美人娇杏也就纳入为妾.天生食食, 食色当依仕途之靠为好.至于个性自由,雨村自觉地将其融入政治抱负之中.就是仕途受阻之时,也可以伪道家式地”担风袖月,游览天下胜迹”,心中则常存一个功名念头,不似士隐那样”是真名士自风流”.及至借贾府之力官复原职后,又复了贪酷的官吏形象.借雨村这一形象,极大地讽刺了” 治平”理想的失败,保得住个人功名,饱不了悠悠百姓之口,也刺中了儒家”修齐”之功的虚伪.宝玉口中也常说,名臣功将都是些请功邀名之辈,除”明明德”之类儒家书外,大都是他人的杜撰,这就等于否定了当时科举所要求的宋明理学.可见宝玉之二大使命在雪芹心中断无现实实现的可能.
红楼名教的致死,也是中国名教的致死;中国名教的致死,也就是以名教作为意识形态的封建君主制度的致死. 雪芹兄徒叹现实之无可救药,又不甘心现实就如此沉沦,然而心中亦无一良方,只得暂时寄托于道佛之中.而并不是有人所谓的红楼思想归宿问题.
本人将在<<红楼梦之道佛红楼>>文中探讨道佛思想归宿之不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