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没有亮相的主角——我看徐敏演〈〈何文秀〉〉

没有亮相的主角——我看徐敏演〈〈何文秀〉〉

作者严旻操 标签评论 随笔 阅读次数:341
  马年正月十三,上海卢湾区青年越剧团的〈〈何文秀〉〉终于上演了,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事,江浙沪乃至北京,石家庄的戏迷票友都来到白玉兰剧场争相一睹何文秀——徐敏的风采。
  该剧对于赵迷和尹迷来说,实在是熟悉不过了,所以我们的目光不在剧情而是完全聚焦在表演艺术上。徐敏的表演一向受到朋友们的推崇和喜爱,但都苦于没有机会更仔细地去解读,如今渔鼓简板道情声,春风斜阳海宁城,何文秀携王兰英款步而至,对于徐敏更好的了解也便从这里开始了。
  (1)唱腔:清风流水,稳中求胜。
  戏曲永远离不开唱。但对于男子越剧,唱腔实在是一个极大的难关,既要不失阳刚,又要还原它的柔美,赵志刚的唱腔之所以动听,正是因为刚柔成分比例得当。从音色上来说,赵腔偏薄不宜偏厚,以此为柔,而从力度上看,赵腔又是铿锵有力,以此为刚,这一点在念白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不管多长多快的念白,都有若“大珠小珠落玉盘”,掷地有声,清晰明亮,赵腔的演唱应该遵循声乐中声音“靠前,靠前,再靠前”的理论。
  徐敏身为赵迷沙龙的会长,对越剧,对赵腔的理解,宣传,推广做出了相当的贡献,在艺术上也不断向赵志刚学习,和许多专家,票友切磋。许多人都说徐敏的演唱在运腔上酷似赵志刚。这一点在这次演出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据我不全面的理解,我看到了徐敏的唱腔和赵腔的不同点。赵腔因为有了前面所述的声乐特点,唱腔比较活跃,有时甚至很俏皮,这在轻喜剧《状元打更》中得到充分展示。而徐敏的演唱首先在音色上就有别于赵志刚,它的音色比较厚。因此构成了沉稳的特点。他总是稳稳当当地往下行云流水,犹如一个编制过程,千针万线,最后打上一个结的时候才算成功。徐敏的演唱没有排山倒海的气势,没有高低起伏的弹跳,却有若一缕清风拂面,从一出场便给人与冷静,沉着的稳重感,他演的何文秀,前半场憨厚老实,甚至有点傻,后半场则机智,聪明,正直。
  (2)表演:情景交融,细致动人。 
  说到表演,那可是徐敏特长中的特长,这种表演不是指招式等外在形式上的表演,而是戏剧实质,人物内心的展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徐敏的表演已超越了很多专业演员。他的这一特点在一开始还显得不很明显,因为剧情比较平稳,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徐敏的内在素养和对人物的理解逐渐得到了发挥,在我看来,最值得一提的是《狱中》和《哭牌算命〉。
  这两场戏刚好是一个明显的对比,前者实是因为憨实无知,交友不慎导致的一个恶果,后者是几经磨砺,壮志凌云后寻得爱妻的一个喜讯,徐敏把这两种情绪转换得恰到好处。
  《狱中》一场冤枉声声,夫妻重见却痛不欲生,生离死别,肝肠寸断,徐敏的哭和所有演员的哭都不同,他是先喊冤再含泪,泪到尽头剩下的是哽咽与不成声,这种递进式的哭感染了全场观众。
  《哭牌算命》其实应该是两场戏,何文秀探得王兰英藏身九里桑园,兴匆匆前往寻访,闻得杨家欲替自己算命而偶生一计,假作先生排八字,以假乱真自算命。此刻的何文秀兴奋,喜悦又不便吐露真情,这种欲诉未诉的复杂性情在算命的故弄玄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还带了一点“油”。但是情绪的转换始终是在“稳”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体现了徐敏表演的细腻之处。
  (3)主角,在结束后亮相。
  从一开场到全剧终,我始终感觉徐敏没有刻意地亮相,看似平淡实质扣人心弦。这就像徐敏自己在一篇文章中所说的话:“这是一个艺术上的辩证法,演员的技巧在于他并没有让角色亮相,但始终给人与人物动感和人物内心的变化。”
  大幕一落,掌声如潮,票友们的鲜花把徐敏饰成了一个花人,我觉得,此刻徐敏才真正走出了剧中人物,给观众亮了一个相。这些掌声和鲜花,足以证明他的表演和人格魅力,这个亮相的分量确实不小,相信我们永生永世都会记住那一刻……  

严旻操(8866656)于 2002年3月1日 18:52:36 编辑过本帖

严旻操(8866656)于 2002年3月1日 19:10:48 编辑过本帖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