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浅评《西厢》

浅评《西厢》

作者凌雪 标签鸡蛋 阅读次数:101
  《西厢记》的故事,最早见于唐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宋代时《莺莺传》的故事就很浒了,发展到金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时,已把悲剧的结局改为大团圆,且发展了其反封建的主题。元代王实甫就在此基础上时一步加工改造,写出了杂剧《西厢记》。
  古来对《西厢记》的评介褒贬不一。有人说不得《西厢记》“乃是天地妙文”也有人说《西厢记》是淫书。在金圣叹的《金批西厢》中可以看到金对《西厢记》的评从是”《西厢记》断断不是淫书,断断是妙文”的感叹,他推《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和《西厢》为天下必读书。我认为这一点也不为过,《西厢记》的确可以和《庄子》、《史记》之类并立的。
  全剧五本,共二十一折,突破了元杂剧每剧四折的结构体例。剧本情节紧凑,故事曲折动人,高度赞扬了古代青年男女为争取幸福的爱情和婚姻而向封建礼教进行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揭露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及其为古代青年人带来了学生的灾难。贯穿全剧的矛盾冲突,是代表封建势力的老夫人与追求自由幸福的年青一代-------张生、莺莺和红忍受之间的矛盾冲突。
  张生是“白衣秀士”,虽先人曾任礼部尚书,但身后萧条。与相国千金莺莺门第悬殊。但造化弄人,张生在普救寺相遇莺莺,便一见倾心。怎奈侯门深似海,只得借住在西厢,早晚也好再见莺莺小姐一面。莺莺被锁深闺,不禁发出了“心中无限伤心事”的感叹!被“待月西厢下”的张生听到不沉心生见怜之一意,于是高叹一绝:“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听了则发也了“好清新之诗”的由衷赞叹。于是回一首:“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料得高吟者,应怜长叹人。“(酬韵一折)至此二人互引为知己。此处乃《西厢》与其它才子佳人书的不同之处,张生和莺莺是有此感情基础的。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欲抢莺莺小姐为妻。老夫人危急之中在三百僧众面前亲口许诺:“如今两廊下众人,不问僧俗,但能退得贼兵,由夫人我做主,倒赔房奁,把莺莺小姐与他为妻。虽门不当户不对,还强似加陷于贼人。”张生挺身解危,但危急一除,封建门第观念便又支配了老夫人,她以莺莺曾许婚郑恒为由,又以兄妹身份赖掉了婚事。张生一气之下,身染重病,莺莺也为此发出了“女人自然多命薄”的感叹!但莺莺怎甘被封建礼教吞噬,在红娘的帮助下,她思想逐步从怯弱、犹豫、动摇和顾虑中解放出来,勇敢的走出闺门到西厢和张生相会。张、崔的相会,表明着他们同封建礼教的斗争取得了初步胜利。剧本对这一对鄯封建之道的青年男女大加赞扬,这正是作品主题意义的积极之所在。
  作品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红娘。“拷红”一折是全剧的最高潮,是矛盾的激化,这一场中红娘与老夫人分别代表反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展开了面对面的斗争。红娘在夫人逼问下并不十分推托,她说:“小说说哥哥病久,咱们两个背着夫人,向书房问候”。“小姐说”三个字就把责任推了出去,出脱了自身。“背着夫人”四字,使夫人失惊。但接着,红娘又说:“这是您老定下的名份,让她们得便,又怪谁来?”还说:“非干张生小姐红娘之事,乃夫人之过也。”好个利舌红娘!就这三寸舌能数出夫人三条罪状也不为多:“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施恩于人,反受其辱,三来,告到官司,夫人先有治家不严之罪。”这就把夫人吓得无以对答,然后她又来说软话:“依红娘愚见,莫若恕其小过,完其大事,实为长便。”老夫人被红娘带至无路可走,只得让步,答应了录象带。可仍然坚持不招白衣女婿,逼张生上京赶考/。至此,一个古道热肠、胆大心细、临危不惊的下一步层少女形象,已活生生地站立在我们面前了。
  《西厢记》成功地塑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莺莺、张生、红娘和老夫人都是古典戏曲中杰出的典型。剧本在心理描写必景物气氛的演染上,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文辞优美,诗意浓厚,很多曲文感情色彩强烈,富于音乐节奏,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本贴由鸡蛋于2001年11月26日17:09:36在乐趣园〖潇湘听雨 越聊品茗〗发表.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