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曲学(二)贾宝玉与“寄生草”
作者:撷芳主人 标签:贾宝玉 | 阅读次数:579 |
![]() ![]() ![]() |
| ![]() ![]() ![]() |
《红楼梦》二十二回里,薛宝钗生日设宴,吃了饭点戏时,贾母要宝钗先点,宝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喜欢,然后便命凤姐点。凤姐亦知贾母喜热闹,更喜谑笑科诨,便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至上酒席时,贾母又命宝钗点。宝钗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道:“只好(去声)点这些戏。”宝钗道:“你白听了这几年戏,那里知道这出戏的好处,排场又好,词藻更妙。”宝玉道:“我从来怕这些热闹戏。”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我告诉你,这一出热闹戏,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 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 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宝玉听了,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又赞宝钗无书不知。林黛玉道:“安静看戏吧,还没唱《山门》,你倒《妆疯》了。”说的湘云也笑了。于是大家看戏。 这出戏见于《虎囊弹》一剧,收入《缀白裘》集子,也见于《忠义璇图》。演的是《水浒》中鲁智深打死恶霸郑屠后,为避祸在五台山为僧,因醉酒打坏寺院和僧人,被他的师傅智真长老遣送别处的故事。“寄生草”曲牌为剧中鲁智深辞别师傅时所唱。曲文各本与《红楼梦》中所引有异,今红楼本皆保持原文不校。《虎囊弹》一剧的作者有两说:一据高奕《新传奇品》中说是邱圆;一据焦循《剧说》中称朱良卿作剧三十三本,有此同名剧一种。高奕和邱圆是同时人,说法比较可信。邱圆,字屿雪,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约与王渔洋同时,当为清康熙年间曲家。王国维《曲录》中提到他的作品九种,《虎囊弹》即其中较著名的一种,可惜传本现已残缺。 至晚散时,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湘云说出那个小旦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怕黛玉着恼,马上使眼色,结果湘云看到,着了恼。宝玉忙去解释,又让黛玉听见,也向宝玉发脾气。宝玉两面受气,觉得庄子的消极无为的思想有道理,联想到自己听到的《寄生草》,十分颓丧,道:“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谈及此句,不觉泪下。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翻身起来至案,遂提笔立占一偈云: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彼此都想从对方身上得到感情印证,内心寻找证明,表情达意也是为了求证)。 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求于身外,不要验证,才谈得上参悟禅机,证得上乘)。 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到万境归空无证验可言时,才到了安身立命之境)。” 第二天黛玉、宝钗来了,黛玉说这偈末二句还未尽善,如是续两句: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宝钗就引用惠能作偈而承师位的故事,说黛玉的偈语方是彻悟,笑宝玉愚钝,以此阻止他参禅。又宝玉在写完上面那首偈语时,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亦填一支《寄生草》,也写在偈后,宝钗看其词曰: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 肆行无碍凭来去。 茫茫着甚悲愁喜? 纷纷说甚亲疏密? 从前碌碌却因何? 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我与你互为依存,不分彼此,那就任凭别人不理解好了,干我何事?取意于《庄子·齐物论》:“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纷纷说甚亲疏密--第二十回宝玉对黛玉说:“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先不僭后’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我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个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从前碌碌却因何--宝玉体贴丫头姊妹,忙着替别人操心,宝钗给他一个绰号“无事忙”。 《山门》中鲁智深所唱的曲子与宝玉的曲子(曹雪芹作),都是在现实中碰壁之后,想用逃避现实的方法来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破坏佛门清规的鲁智深和不遵封建家教的贾宝玉,都不为周围的人们所容纳,所以,作者以前者作为触发后者“禅机”的诱因。这样,我们看待宝玉的烦恼也就不应该再局限于表面所写的儿女纠葛。另外,宝玉的偈语曲子和黛玉的续偈,都是暗示他们将来命运的谶语。后来宝玉悬崖撒手,断绝尘缘,都成了无可云证;而黛玉所说的无立足境则是为她泪尽夭亡作谶。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曹雪芹对于禅宗思想与曲学艺术都有很深的造诣,以此促进作品情节的发展和提高其艺术价值都能运用自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