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三)袭人的身分和谈吐

(三)袭人的身分和谈吐

作者西子湖懒猫 标签袭人 阅读次数:390
      (三)袭人的身分和谈吐

  袭人既是贾母亲派给服侍宝玉的贴身大丫鬟,又和宝玉私下有了云雨情,所以在各方面都处处特别关心宝玉,在怡红院中并没有恃宠而骄,但因岁数最大,关系特殊,在不知不觉中显出怡红院半个女主人的身分。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袭人对宝玉的关注,所有宝玉贴身的衣著无不由她经手,自己之外还央求湘云和宝钗代做精细的活计。

  其次,袭人不时规劝和留意宝玉的行止。最为读者所熟知的是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看内容知袭人姓花,这朵解语花非袭人莫属,脂评讲得很明白清楚。袭人先以家中为她赎身来恐吓他,“先用骗词以探其情,压其气,然后好下箴规。”结果劝他三大事,宝玉满口答应,并愿化成飞灰以表示诚心悔改。脂评在这一长段后有极精确的批语:

  “花解语”一段,乃袭卿满心满意将玉兄为终身得靠,千妥万当,故有是。余阅至此,余为袭卿一叹。

  这条批语充满了反讽,因为脂砚虽然在第二十一回的批语中说:“袭卿有三大功”,可是过了一夜宝玉早起到黛玉处见到湘云和黛玉二人未起身的睡态,就把所应承的一切放到九霄云外去了。如真能听袭人的话而照改,就不成其为“古今不肖无双”的宝玉。这并不妨碍袭人从种种小地方对宝玉表示体贴和关切之情。

  我们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别人眼光中看袭人同宝玉的关系也可以达到同样的结论。黛玉平日口头从不饶人,但对袭人却另眼看待。第二十回,大家听见宝玉房中嚷起来,黛玉说:“这是你妈妈(指李嬷嬷)和袭人叫嚷呢。那袭人也罢了,你妈妈要认真排场他,可见老背晦了。”“罢了”一词出诸黛玉之口,是极高的赞扬之语。第三十一回,黛玉称袭人为:“好嫂子,你告诉我。”袭人说自己只是个丫头。黛玉笑道:“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虽然是玩笑话,但并无讥讽之意。宝钗对袭人的敬重更不用说了。第二十一回,宝钗从口气中听出袭人“有些识见”,“言语志量,深可敬爱。”脂评也见到这一点,说宝钗“深取袭卿点。”黛钗二人立场一致,都对袭人有好感,至于湘云、平儿、鸳鸯、熙凤、李纨、王夫人、贾母等对她无不另眼看待,此地不必逐一细论。

  最重要的还是宝玉对她的态度。她本名珍珠,宝玉因她姓花,遂为她改名袭人。第二十一回,袭人因宝玉不听劝解,不再理会他,合眼睡在炕上,不理宝玉说什么,只是合着眼不管。脂评一则曰:

  醋妒妍憨假态至矣尽矣,观者但莫认真此态为幸。

  二则曰:

  与颦儿前番姣态如何?愈觉可爱尤甚。

  最得体的赞美见第二十一回的一长段脂批:

  然后知宝钗袭人等行为,并非一味蠢拙古版,以(女)夫子自居。当绣帐灯前,绿窗月下,亦颇有或调或妒,轻俏艳丽等话。不过一时取乐买笑耳,非切切一味妒才嫉贤,是以高诸人百倍。不然,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看过后文则知矣。

  可见袭人的娇媚引人另有胜人的一功,并不是一本正经的道学女子。

  宝玉对人生悟出的道理,藏在心中的话,只说给袭人一人听,因为袭人是最好的听众,亲如黛玉,有时他都不愿告知。第三十六回,宝玉看到龄官和贾蔷一段痴情后,一心裁夺盘算,回到怡红院中,看见黛玉和袭人正在说话,就和袭人长叹!“……昨夜说你们眼泪单葬我,这就错了。我竟不能全得了。从此后,只是各人得各人的泪罢了。”西洋小说中有时利用几个人物作为主角推心置腹的知己,俾主角可吐露内心的秘密,这样可以使视野更为宽广,不必受观点上的限制。袭人不会完全懂得宝玉的想法,而宝玉仍时时向她吐露心声,因为此就是这样一位角色,她的作用和重要不言而喻。

  袭人以不亢不卑、逆来顺受和隐而不露的手段来主持怡红院。第二十回,袭人受李嬷嬷的排揎和辱骂,自始至终忍气吞声,骂得实在不堪时(如:“小娼妇”、“臭丫头”、“拉出去配一个小子”等),禁不住哭起来,脂评为她大抱不平:“在袭卿身上去叫下推天屈来。”和“……唐突我袭卿,实难为情。”

  另外一面,袭人掩饰和收拾刘姥姥醉后卧倒在怡红公子的床上的“遗臭”,不留一丝痕迹,临事镇定,处理有方。至于她款待鸳鸯、平儿、香菱,和宝玉配搭得天衣无缝,因为她出发点不是为自己博贤良的美名,而是出自真心的乐于助人,真可以说是怡红院最得力的公关主任。

  在四大丫鬟中,袭人虽然也能言善道,可是尖锐比不上晴雯,厉害比不上麝月,有时急起来,为了顾全大局,往往占下风。她的出发点是为人,不是为己,所以说话很得体。例如第十九回袭人劝宝玉一大段,层次分明,理路清楚,尤其重要的是:有真感情,所以虽然有违宝玉本性,当时宝玉也颇为感动。最能代表袭人个性的一段话,见第三十一回,宝玉因晴雯失手跌折了扇子,责备了她几句,晴雯不服,反而说宝玉脾气太大,气得宝玉浑身打战,袭人听见过来劝解,晴雯因袭人用了“我们”两字,大加讥讽,索性连二人一并加以扫射,逼得袭人说:

  姑娘到底是和我拌嘴呢,是和二爷拌嘴呢?要是心里恼我,你只和我说,不犯着当着二爷吵;要是恼二爷,不该吵的万人知道,我才也不过是为了事,进来劝开了,大家保重,姑娘倒寻上我的晦气。又不像是恼我,又不像是恼二爷,夹枪带棒,终久是个什么主意?我就不多说,让你说去。

  十分合理:桥归桥,路归路,柔中带刚,显出袭人并不是易与之流,晴雯应该将对象分清,不要混淆目标。可是等到宝玉被逼说要回王夫人打发晴雯出去时,袭人见劝阻和拦不住,第一个跪在地下求情,然后众丫鬟随她跪了一地,可见袭人并没有将方才的话记在心上,能够容人并且原谅人,一场风波,得以消弥于无形。如果说宝玉是怡红院的小皇帝,袭人是他的好宰相,并不算过份。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