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版 | 三国演义 | 三国志 | 史将 | 背景 | 藏书阁
首页 -> 精彩文章 -> 转帖林俜 电影《红丝错》(二)

转帖林俜 电影《红丝错》(二)

作者箫泉 标签方雪雯 阅读次数:101
电影《红丝错》(二)



  章老爷走后,薛春林有了出现后的第一句唱,电视里江瑶的唱是包亚娟配唱的,但对白还是自己的唱的,但在这我几乎除了表演外,对白与唱都是周伟君配唱。这里对江迷们来说多少是一个遗憾。
  雁儿发现在书桌上有一首诗,这一段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用了电视剧的情节,少那句比较有趣的对话:“公子,外面没有榴月,只有天上一轮明月。”
  醉酒后处理较舞台与电视有很大的差别:
  一是在“喜看我好夫桃腮粉染”唱段之后添加了一个春林欲吻榴花却被榴花发现了。这里的处理我想还是舞台上更合情。舞台上是榴花几乎是大醉,春林一时无法送她回房,就让趴在桌上睡一会,然后自己拿了本书看,结果是美人在旁,这书是读不进去的了。每读一句看一眼榴花,然后又换一个离花更远的地方,结果还是读不进去,每当演到此处,我记得台下观众必笑无疑。
  二是醉酒后,春林送榴花回房,结果院门锁了,无法回房,榴花没办法,在一声公子小姐声中,雁儿吹息的烛火。这个比因为害怕雷声榴花扑入春林杯中似乎更不合情了。因为这儿榴花并不是很醉。按理说她还是有理智的。
  不过无论是电影还是舞台还是电视剧,这一段的处理都是比较薄弱的。


  三个月过,榴花发现有身孕了,这里添加上了舞台上的那一段发现自己有身孕的独唱,有了这个过渡,感官上好觉得整个结构严了一些。
  原来这里有喜剧色彩相当浓,但是电影里有一些削减,或者是方雪雯演得还是不是很到位(?)的原因,那几句:我有愧啊,我有责任啊反而没有了迂酸,显得并不是很有喜剧色彩了。
  舞台上这一场的结尾定格在秋人被打,大家无语,幕后起了一句凄婉的配唱:“秋风秋雨打秋枝。”然后在幕徐徐拉上。电影却在这里加了一段榴月相劝母亲的画面。虽然合情合理有枝有节了,但却显得多余,反而失了美感。可能导演是想显出大小姐吧。
  
  乡村,张家。基本上与电视无二,张母(俞会珍)的“手抱孙孙笑煞人”有几名词改动了一下。
  舞台上对这一段对的处理上有一大段张秋人的独唱:“手抱孩儿暗叫苦,张家结出李家果。”和倒抱婴儿的笑话。电视和电影基本上没有了这大段唱的前半部他,而后半部份分在秋人独宿柴房的独白中了。而一这段在起腔的几句词里,方雪雯的唱有明显得尹派韵味。
  


   春林得中要回乡了,榴月来得张家,想问清楚其中的内由,可能最大的还是想要听听张先生是不是还爱自己吧(这里处理可是好大胆)。这一大段的处理我一点儿也不喜欢,那些什么疾风知劲草啊什么日久见人心什么高风亮节,听起来怪不舒服,如果去掉这些带高帽的词可能会更好一些。
  (演到这儿的时候,我妈有话了:“还家归森严呢,她(榴月)还能出来。”)

 
  章府,春林又面临大敌,章父要先办案再成婚。(这种岳父不要也罢)


  张家。张母从镇里回来,听到了一些消息回来拷回秋人,秋人不讲实情,张母气得打了秋人(他好可怜,老被打)。然后张母哭着上楼了。其实这里完全可以用舞台上的那个情节,舞台上张母打了秋人了,回到另一屋里(下台了),张秋人跪在房外哭喊母亲。那样才象个书生吗?
  门外来了两个公差,要带走秋人。秋人听说是县官是春林。兴奋前往。乡间小路上。出现在一个有趣的场面,自上带枷的犯人却拉着公差在狂奔。后面榴花抱着小孩子追赶而来。


签名档:


浙ICP备060201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