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琏、贾琮的名字说开去
作者:日在天 标签:贾琏 | 阅读次数:149 |
![]() ![]() ![]() |
| ![]() ![]() ![]() |
题目: 从贾琏、贾琮的名字说开去
<<红楼梦>>里有一位浪荡公子贾琏,他似乎还有一个弟弟叫贾琮。曹雪芹没有正面说贾 琮是贾琏的弟弟,但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提到:“若问那赦公,也有二子,长名贾琏 ”,虽没说次子是谁,但已经知道贾赦有两个儿子。二十四回宝玉去贾赦家中请安,“一钟茶 未吃完,只见那贾琮来问宝玉好”,刑夫人说:“哪里找活猴儿去!你那奶妈子死绝了,也不 收拾收拾你,弄的黑眉乌嘴的,哪里象大家子念书的孩子!”是母亲责备儿子的语气。所以贾 琮是贾赦的小儿子无疑。 “琏”的本义是指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等活动时装载黍稷用的礼器。“琮”则是古玉器 名,古人用它来祭祀以及作为发兵的信符。 无独有偶,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儿子,名字也叫永琏、永琮。 永琏和永琮都是乾隆的皇后富察氏所生。永琏的名字是雍正帝起的,隐含承继宗庙社稷 ,把大清江山代代相传的意思。乾隆继位后,想到清朝从顺治到自己,都不是皇后的儿子继承 帝位,而这正是自己的爷爷康熙皇帝的心愿。康熙皇帝本想仿照汉人王朝建立的嫡长子继承帝 位的制度,册立嫡子二皇子为太子。没想到二皇子后来狂悖荒淫,使康熙大失所望,不得不将 他废了。乾隆为了完成爷爷的心愿,加上他和皇后感情甚好,永琏又“聪明贵重,气宇不凡” ,即位后不久,于乾隆元年七月初二日,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和九卿,谕告天下自己要效仿父 亲雍正皇帝秘密立储的做法,亲写永琏的名字置于锦匣中,藏到乾清宫正大光明殿后面。 天不从人愿。永琏在乾隆三年仅九岁时病死了。乾隆和皇后都悲痛万分,下谕停理朝政 五天。乾隆发布上谕说“永琏虽未行册立之礼,朕已命为皇太子矣”,所以“一切典礼,著照 皇太子仪行注”。又规定皇太子丧仪,皇帝要素服七天。官员军民人等在京的四十天、外省的 二十天不准嫁娶作乐。并谥永琏为端慧皇太子。 太子夭折后,乾隆对没有嫡子为继位人深感遗憾。直到乾隆十一年,皇后又生了个儿子 。乾隆喜出望外,给他起名永琮。把他作为心目中的接班人。谁知还没册封,永琮就在两岁的 时候出天花死了。乾隆非常伤心,他对王大臣说“皇七子永琮,生养正宫,性情聪慧,不到两 岁,即表不凡,皇太后也最钟爱他,朕也希望他教养有成,将来继承皇位。今万没想到不幸夭 折,我异常悲痛。立永琮为太子,虽是朕心中许定,但不比端慧皇太子已有封书贮藏,况且尚 在襁褓之中,不能和他的哥哥相比,因此不能称为储君。但念及皇后名门出身,十余年来孝顺 皇太后,十分称意,对朕也恭俭宽仁,可称作贤后。现在她生育的皇子再遭不幸,难以抚慰她 受的打击。皇七子丧葬仪式,应礼皇子从优安葬。” 连续两次立嫡不成,使乾隆产生了疑虑。他在永琮丧事的谕文中说:“朕即位以来,敬 天勤民,不敢稍有得罪天地祖宗。但二位嫡子均遭不幸,推求其原因所在,莫非是本朝自顺治 皇帝以至于朕,皆非正宫皇后所生之子承继皇位,因而立嫡子为太子,破祖宗宗法,此是朕的 过错。”此后一直不提册立皇太子的事,也不准别人提。以至发生了有一不识时务的大臣冒讳 提奏,被乾隆处死的事件。 乾隆登基时曾表示,如果苍天保佑,自己能执政六十年,就立即把皇位传给儿子。乾隆 六十年,他宣布立皇十子嘉亲王永琰为皇太子,明年开始即位。这位太子就是以后的嘉庆皇帝 。 可怜的是那位富察氏皇后。富察氏皇后性情贤淑,生活俭朴。据说她“正位宫中十有三 载,珠翠等饰,未尝佩戴,惟插通草织绒等花,以为修饰。又以金银线索缉成佩囊,殊为暴殄 用物,故岁时进呈纯皇帝荷包,惟以鹿羔绒毛缉为佩囊,仿诸先世关外之制,以寓不忘本之意 。” 富察氏出身高贵。其曾祖少时从清太宗征战,顺治时是议政大臣。她的祖父也是康熙的 亲信大臣,官职是户部尚书兼议政大臣,其职由她的父亲承袭。 乾隆对皇后十分敬重和关爱,感情很深。不料在乾隆十三年二月,他携皇后到山东巡视 时,皇后突发病症,乾隆慌忙下令回京。路上太医百般疗治,终不见效,客死途中,享年三十 七岁。 对于皇后暴死,世人多有传闻。比较集中的说法是,皇后哥哥傅桓的妻子因为长的十分 美丽,被乾隆看上了,有了苟且之事。皇后知道后十分难过,曾经劝谏。乾隆也知此事对不起 皇后的哥哥,也曾有过歉意,但敌不住思慕之情,不时暗渡陈仓。皇后自此郁郁寡欢。加上永 琮早逝,无疑雪上加霜。乾隆深知自己不对,而且他也真心爱皇后,所以带她出巡山东。哪知 这次出巡是由侍卫内大臣、皇后的哥哥傅桓统领。这日傅桓来向妹妹请安,透露自己的儿子福 安康可能是乾隆的儿子。皇后听后,恨嫂子不知廉耻,恨哥哥懦弱无能,恨丈夫不顾脸面。船 到德州水面,皇后因劝丈夫不要再寻花问柳,大概由于言语尖刻,刺伤了乾隆,乾隆大怒,一 巴掌打在皇后脸上。 刹时皇后脸色苍白,浑身颤抖。她想自己二十年来恪守妇道孝道,如今得到了什么?爱 子夭折,丈夫移情,虽然贵为皇后,却没有得到什么人间乐趣,还不如一死了之。她一句话也 不说,直向船后奔去。乾隆醒悟过来时,她已经跳落水中,等到捞起,已经返魂无术。此事怪 异,众人虽有疑问,却无人敢说皇后跳水而亡。 这些只是传闻。史书则记载孝贤皇后随皇帝、皇太后山东巡幸,旅途劳累偶感风寒,病 逝德州。所以也不知道传闻是真是假。乾隆对结发妻子感情极深,这次皇后暴死,令他万分悲 痛。他下谕为皇后大办丧事,典礼极其隆重。又谕礼部说:“思惟孝贤二字之嘉名,实该皇后 一生淑德,应谥为‘孝贤皇后’。”又亲写一篇<<述悲赋>>,写下了“影与形兮难去一,居忽 忽兮如有失”、“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事之皆虚。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佐兮孰与随 ”、“廿载同心成逝水,两眶血泪洒东风”等诗句,抒发自己的思念和悲痛之情。 此后,乾隆多次南巡路过济南,因怕触景伤情,决定永不进济南城。他有诗云此: 济南四度不入城,恐防一人百悲生。 春三月昔分偏剧,十七年过恨未平。 皇后之死对乾隆的打击是巨大的。他的哀痛,连累了不少官员。 皇后死后,乾隆悲痛到极点。第二天,他护送皇后遗体由水路回京,一路上哀伤不已, 回京后立即下诏为皇后大办丧事。对那些无动于衷的官员特别是满族大员,他十分恼火。他说 :“旗员地分亲近,沐恩尤为深重。一遇皇后大事,义当号痛奔赴,以尽其哀慕难已之忱。” 因此全国有五十三个满洲大员知道皇后大事而不奏请赴京奔丧的,分别受到不同处分。诸如此 类的“不敬”行为还有写错文册、祭祀不来等,这些“失职”的官员们也同样受到处分。被革 职问罪的,上有工部、礼部尚书,下有学士,共有十六人。另外还有在丧期内违反制度剃发的 数位官员,有的被判斩监候,有的被赐自尽。为皇后丧事连累这么多人,大概皇后在天之灵也 会感到不安的吧? 皇后死后的几个月,皇太后传旨,要立娴贵妃那拉氏为皇后。此时乾隆哪有心思立后, 但又不敢违背皇太后旨意,只得于乾隆十五年八月,册立那拉氏为皇后。 起初乾隆对那拉氏还是不错的,也多次带她出去巡视。那拉氏为他生了两子一女。 好景不长。乾隆三十年,那拉氏随乾隆巡视杭州。二月初十这天,是那拉氏皇后的生日 。乾隆吩咐膳房另加膳品,给皇后祝寿。谁知饭后皇帝就带了太监游玩去了。如果是平时,那 拉氏也许不会计较,她明知乾隆是位多情君主,他做的事自己拦也拦不住,何苦操心呢。可是 今天是自己的生日,乾隆这样做,未免太不够意思了。 于是几天来都闷闷不乐。二十八日,乾隆又象往常一样准备外出寻乐,那拉氏便拉着乾 隆的衣服劝了几句。乾隆很生气。他的脾气是做皇帝惯出来的,从来都是别人看自己的脸色, 有谁敢这么大胆,竟拉着衣服不放。于是大声呵斥:“你疯了吗?你快离开这里,回京城去! ”说完还踢了她一脚。因为有富察氏的前车之鉴,几个太监忙强行把她送回杭州行宫。 皇后越想越伤心,一气之下,拿起剪刀把头发全部剪掉,想削发为尼。满族风俗,头发 全部剃掉为大不敬。乾隆一见如此,便当场要把她废掉。还是随行大臣进谏,说此事若张扬出 去,恐损圣德。乾隆这才罢休。但罚皇后到杭州附近一个寺庙闭门思过。四月份乾隆回京,就 提出以那拉氏有病废掉皇后。有一个大臣反对,乾隆勃然大怒,将他罚往黑龙江戍边。不过经 这个大臣一搅,那拉氏的皇后名份却得以保全,只是已经有名无实,乾隆对她已经全无情意了 。三十一年七月,那拉氏在孤独中逝世。当时乾隆在木兰行猎,听到消息后,全然不为所动。 并数落了一堆皇后的不是,说她现在病逝,是她福份浅薄所致。按照她的行为,早该废掉了, 不过朕我一向宽洪大量,还保存了她的名号。但她的丧仪不能照皇后规格办理,只能照贵妃办 理。谕旨一下,群臣议论纷纷。有个不怕死的御史李玉明,上疏请求按皇后规格办理皇后丧仪 ,使得乾隆大发雷霆,将他放逐伊犁,此人最后死在新疆。又过了十二年,有个叫金从善的生 员上书重提那拉氏之事,被乾隆处斩。之后无人敢再提此事。乾隆还薄情到不许那拉氏享受祭 祀,还是他的儿子嘉庆皇帝在嘉庆五年下诏,将那拉氏从皇后礼重新安葬。 此后乾隆再也没有册立皇后。 参考书籍:《清代皇帝轶事》 日在天(sirenskwok)于 09/11/2001 14:52:34 编辑过本帖 |